谦虚和恭敬
◎第八偈
时间:二〇一二年九月初一
地点:辽宁省鞍山市佛协慈善院
听众:鞍山地区居士
今天还继续讲,昨天讲了第六个偈子和第七个偈子,今天讲第八个偈子:谦恭有忍辱,诣会于沙门,随时为法谈,此为最吉祥。
这个经主要是讲我们怎么获得最吉祥,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样获得真正的法益。在世间上生存,如果没有这些法,我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吉祥。所以这个对我们来说,不管在世间生存,还是修出世间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谦虚是一种美德
谦恭有忍辱,换句话说是“忍耐与顺从”。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谦虚是一种美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这个谦虚是修行佛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金刚经》里也讲过,但是它没有说谦虚,它说了一句重要的话,是什么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不会为自己所做的一些功德和一点成绩而自满,所以它和谦虚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法句经》第九十五偈,这个偈子这么说:“如大地一样平和,如门柱一样坚固,如无淤泥池水的清洁,阿罗汉者不再轮回。”这是一句偈子,讲的是当时佛陀住在祇园精舍时,在一次说法会上,说了这首偈语,这是有关舍利弗尊者和一位年轻比丘的故事。
一次,在雨安居结束后——印度安居的时候正值雨季,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正是雨季。安居结束后,也就是七月十五以后,舍利弗尊者计划外出游化——就像行脚似的。他向佛陀拜辞后,便与同伴准备离开。很多比丘都与舍利弗道别——因为他是长者,所以都来道别。在出发前,舍利弗念到每位比丘的名字和家族姓氏。因为他的记性特别好,不管多少人他都能记住,包括这人的名字、家族、姓氏——因为印度那时候都是把自己父母的名字和家族的姓氏加在前面。其中有位比丘未用个人及家族的姓名,所以当尊者念到他的名字时,并未注意到他,也没有跟他打招呼,这个比丘就生气了,耿耿于怀。
还有,当舍利弗尊者走过他身边时,因袈裟轻轻掠过他的身体,就碰了他一下,他也对舍利弗怀恨了。最后他知道舍利弗离开以后,他便去向佛陀告状说:“世尊!舍利弗尊者他自以为是你的大弟子,打了我一拳,差点伤了我的耳朵。他不但不向我道歉,反而到外面游化去了。”于是,佛陀便召回了舍利弗尊者。
这个人因为仇恨心起了一个造谣的作用。舍利弗尊者及其他人来到佛陀面前,向佛陀礼拜以后,恭敬地坐在一边。当佛陀问起这件事,舍利弗并没有为自己辩护,反而叙说自己的为人。没说这个事情“我怎么怎么地,我忘了”,或“他没说姓氏,我不清楚啊”,舍利弗并没有讲,他讲什么呢?讲“我现在是怎么样的一种修行的方式,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他讲自己的为人。
当舍利弗叙说自己为人时,那位诬赖他的比丘,立刻充满了懊悔,跪在佛陀的脚下,向佛陀忏悔,承认自己蓄意诽谤。佛陀对僧众们说:“舍利弗早已宽恕了他。”舍利弗走到那个僧人面前,向他行礼说:“同道,我已经宽恕了你,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请你宽恕我。”这是舍利弗尊者,就这么谦虚。
这时,众比丘都说道:“这就是舍利弗的过人之处,他对这位欺骗他和诽谤他的比丘,不但不感到愤怒,反而向他行礼。”佛陀听到他们的谈话后,问道:“你们在说什么?”比丘们就把他们说话的内容告诉佛陀了。所以佛陀对比丘们开导说:“以舍利弗的性格来说,要他存有嗔恨心是不可能的。他的心像门柱一样地坚固,如大地一样地平和。”因为什么呢?他已经证到阿罗汉了。所以说有恭敬心的人,他不会对诽谤他的人起任何嗔恨心。
◎恭敬为得法因缘
《佛说善恭敬经》中佛言:“阿难,凡有师者,随在谁边学四句偈。或听或读,或问或咨一四句等,是即为师。时彼学者于其师所,常起恭敬尊重之心。若不如是名不敬者,亦名不住正行之者。”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在经中说:不管这个师父在哪儿,你都要去学,都要跟着去听。他给你讲了一个四句偈,你就应该认为是师父,时常去恭敬和尊重。如果你不是这么想,那就为不尊重。还有一个“名不住正行之者”,就是说你不是真正的修行者,你没有正念。
“若于他边说师过者,彼人不得取我为师。”就是说你既然认为是师父了,你若在别人面前说这个师父的过失,这个人“不得取我为师”,佛说你不得认我为师,你不是我弟子。所以说佛对这个恭敬解释得非常到位。世俗讲那个恭敬,它有一种虚假的、虚伪的,并不是一种从内心里生出的恭敬。佛这里要求的恭敬往往都站在法的面前。所以说这种吉祥只有佛能讲,别人都讲不了。如果不恭敬,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正行者,说师过也不算佛的弟子了。
佛教的烧香和礼拜,都起到培养恭敬心的作用。佛教里的很多仪轨,也是一种熏染我们身心、培养恭敬心的善巧方便,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佛教的礼拜特别多,因为当我们把身体伏下去,把头磕下去的时候,心自然就变得柔和了,所以平时我们礼拜有降伏我们傲慢心的作用。佛教的礼拜是很普遍的,不管是在中国、在印度,还是在泰国,都是要礼拜的。礼拜的本身也是我们内心有恭敬心的表现。当我们带着恭敬心去礼佛时,恭敬心就会因为我们的礼拜而越来越强大。因此礼佛、拜佛和烧香,反过来使我们内心的恭敬谦卑得到强化,这就是佛法讲的熏习。
恭敬心是我们得到佛法利益的关键,有恭敬心就能得到利益,所谓“欲知佛法利益,当从恭敬中来”。就是说恭敬心在佛法里是非常重要的。在世间法也非常重要,一个谦虚的人,比如说一个人学徒,这师傅一看这个徒弟很谦虚、不自满,就愿意教他,愿意跟他讲话,愿意把自己的手艺都教给他;如果这个人常常自满,师傅就不愿意讲了,这是世俗的一种看法。在儿女和父母之间也是这样,如果儿女有了恭敬心,父母对他就欢喜,就放心;如果没有恭敬心,我们现在社会上就称为一种不孝了,或是对他挂念和担忧。所以说对佛法的恭敬就更重要了,因为有了恭敬心,你就可以得到法;没有恭敬心,这法是不可得的。
过去有这么一个居士,他那时候上山看我,他从山底下一拜一拜地就上来了,恭敬心非常到位,他很虔诚。上去一共两个人吧,非常虔诚。见到我的时候,虽然没有说什么话——我那时止语,所以互相也没讲什么话。但他的法得没得到?他已经得到法了。并不是你给他讲了什么就叫得法,当他恭敬心到位的时候,互相一见面,这个法自然就传过去了。所以说法从什么生起来的?从恭敬心生起来的。
后来这个居士就有点小境界了,小境界呀,就没有把持好。然后就到处叫人印证,上哪个大和尚那儿去印证,也找过上海有个叫元音的居士去印证。元音居士给他说:“你在理这方面已经得道了。”但他还不死心,后来又到高旻寺找老和尚印证,人家没给他印证,他特别生气。后来又找我给印证,我说你这是着魔了。因为他那时候是由恭敬心得到的,但是后来呢?他得到了以后,他就没有恭敬心了,而是一种傲慢,说话都是背着手说话。原先是磕着头进去,现在是背着手说话。
他说:“我把袈裟一披,不用受戒,我就是出家人了,我可以给别人讲法,可以作祖师。”他自己这个心就降伏不住了,所以我看到那个情况,就说“你已经是魔”。我说他是“魔”,他也说我,他说我“装模作样”。后来他就走了。我说“你最少得三年吧,才能转过来。”后来不到三年,两年多,上大悲寺去忏悔。他说“我那时候确实错了。”这个劲儿才过来。
恭敬心是我们培养得法最好的一个办法,当有恭敬心,你就可以得法。并不是说我有什么修行,而是因为他的恭敬心到位,虽然没讲,但法自然就得了。所以这是一个问题。关键是什么呢?这恭敬心不光是为了得法,而是是否能保留住这个法,能不能坚固的问题。如果你有了恭敬心,一直能坚持下去,就会什么呢?这个法得到了以后还能留住,不至于狂乱。他后来达到一种狂乱的程度,就诽谤僧人、诽谤佛法了,甚至要作祖师了,没有谁能放在他眼里了。他以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已经证道了,到处去跟人宣传。
为什么他后来这样呢?就是因为他的恭敬心没有继续下去,所以这个法就存不住了。恭敬心既是得法的因缘,同时又是把法能够留住和成长的因缘。这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一句什么呢?《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怎样达到应无所住啊?应无所住是一种不分别心。有时候我们不见得能做到这个,所以你应该从恭敬心开始。如果有了恭敬心,就相似于“应无所住”这种心。
恭敬心能趋向于佛法的应无所住这种心,所以恭敬心对我们修行来讲是很重要的。比如烧香拜佛的问题,有的人说你得白天烧香,早上、中午能烧香,晚上不许烧香。为什么呢?他说晚上烧香容易引出鬼神来。这种说法是一种愚痴的说法,因为他不了解佛法。佛法是你什么时候恭敬,什么时候有佛法。如果我们半夜时起来了,比如说我们上卫生间,把手洗完了,漱漱口,洗干净了,把衣服穿整齐了,到佛前去上上香。就你上这一炷香,虽然耽误你十来分钟的时间,但是你回去再躺下的时候,你会做一个好梦,一个修行的梦,而且这个身心特别特别地清净。这么大的法益,而有人竟然说晚上不允许上香。这种说法太愚痴。
虽然是睡觉的时间,这个睡眠哪,它不是正确的。为什么不正确?五盖之一就有一个睡盖,睡觉是一种盖。盖是什么呢?就是无明和烦恼。所以说要破除无明和烦恼,那就是少睡。你哪怕是少睡十分钟,它有十分钟的利益。当我们给佛上香、恭敬佛的时候,我们不光是有了恭敬心,同时也破除了睡盖。所以说我们得到的是法益,很小的事情就会得到这个利益。因为我们平时世间人的行为都是一直从晚上睡到天亮为止,他以为这就是我们正常的生存、正常的生活。如果你稍稍改变一下,我们就会从中获得很深的法益。因为这法从什么中来?法从无明中来。因为无明越深,你能破除无明,法自然就生起来了。所以说有了恭敬心就会破除睡盖,使我们得到法。这是很好的一种修行方式,大家应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