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有德者
◎尊敬有德者
下面一句:“敬应尊敬者,此为最吉祥。”有德者是指具有很多殊胜的功德,如佛、法、僧三宝,善知识,或者对我们帮助很大、有丰富经验、为我们前进打下基础的人,如父母、老师和长辈等。
尊敬也包括很多,如身恭敬可以礼拜、承事他们,就是听他们招呼。语言恭敬可以赞叹、说爱语等;意恭敬可以思念他们的功德和恩德;物恭敬可以供养钱财、饮食等;修恭敬可以随学他们的功德。所以这个恭敬有很多种。
身恭敬可以礼拜、承事他们。比如说世间人看到师长、父母在家里干活比较困难,可以劈劈柴,打扫打扫屋子……这都是以身去恭敬。还可以礼拜他们,礼拜有很多的功德。
咱们有一个出家师父是比丘尼,是本溪的,在她当居士的时候,她父亲有个特点,见到她一次就骂她一次。送好吃的他也骂,不送吃的也骂,反正是张口就骂,怎么难听怎么骂。她就问我,她说:“我怎么办?”旁边居士告诉:“师父,你想个办法,赶紧叫他往生西方吧,往生!”(大众笑)他是因为厌烦,这个“杀生”不好意思说,用“往生”来作为掩饰。
我说这种说法不正确,怎么可以叫人“往生”?那不等于叫他去死吗?这是犯杀生罪的,是不允许的。他说这个居士确实挺苦恼,每次去几乎都是哭,没办法,怎么解释父亲也不听,就是一个劲儿骂。后来我告诉她,我说:“你每天去给你父亲礼拜。”她就去礼拜去了,后来又告诉我,礼拜也不行,礼拜他也骂。我说:“你在外面礼拜,在门外他看不见,你就礼拜。”后来她就这么做了。
过了几年,她父亲走了,病故了。很多居士去了,正好那时有两个人去世,另一个信佛的居士也死了,大家送他,说:“身体还热乎呢,挺好,走得不错。”后来就提到她父亲,说:“我们也去了,哎呀,他父亲比那个居士走得还好,身体更柔软,还有一些瑞相出现了。她父亲并不信佛。”当时听完了,我思惟一下,应该是女儿礼拜她父亲所得的功德。她父亲虽然骂她,但由于骂,而她不断地礼拜,他要不骂她,她可能也不礼拜了。由于她父亲助她成道,后来她出家了,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她父亲走得非常好。
所以说,可以恭敬礼拜父母师长,身恭敬可以礼拜、承事他们。端茶送水,收拾屎尿啊,这都是承事他们。
语恭敬可以赞叹、说爱语等。我们现在的东北人不爱说这种话,比较倔强,这也不好,该说爱语也得说爱语。咱们僧团有一个师父,是僧值师,看到哪个师父有病了,他会拍拍他的肩膀:“哎呀,你这两天气色不错,比以前好多了。”轻轻地拍两下子,说一句爱语,马上使这个人心情愉悦,得到了很大的安慰。我们也应该这样,可以赞叹,说爱语。
意恭敬,意念的恭敬,可以思念他们的功德和恩德。这个常有,有的说:“师父,很想念你,我来看看你。”这都是意恭敬。
物恭敬,可以供养钱财、饮食等。这个钱哪,不是供养僧人,指的是供养父母和老师等等。除了钱以外饮食等其他物品可以供养三宝,这是物恭敬。
修恭敬,可以随学他们的功德。修恭敬就是可以随他去学习。有个居士,想不起来是哪儿的了,曾经问我,他说:“师父,我这一生一定要跟着佛陀学,佛怎么教导我怎么做。”我说:“那好啊,佛不说吗,常随佛学。常随佛学就是出家,那就学呗,你怎么不出家呢?”他乐了,他还没想出家。所以说修恭敬可以随学三宝的功德,就是常随着学习,他怎么做你怎么做,这是最理想的。
《普贤行愿品》里有“常随佛学”,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僧人出家就是践行“常随佛学”。敬应敬者也是一种吉祥。凡是刚才讲这些都能得到吉祥,因为自己会自然的得到功德福报,断除过失。你要这么做,过失自然就断除了,福报自然就会增长。不用刻意去得,只要你去做,福报就会随身的。
这是佛陀教导我们从行为上说的,也就是因吉祥。因地吉祥,有了因吉祥必然有果吉祥。菩萨是重视因,因要做到了,必然有果。所以种善因必得乐果,佛陀最看重因果规律,也最重视因果规律。
什么是因果规律?也就是我们世间的法则,宇宙的法则。宇宙就是这样的法则,不是佛所创造出来的。是佛发现了宇宙存在这个法则,所以把这个因果的定律讲给我们听,指导我们怎么样正确地运用这种因果的定律。
因果又分为外物质因果和内有情因果。现代科学着重研究的就是外物质因果。佛教着重宣说的是后者,就是内有情因果。凡是给人带来快乐吉祥的行为即是善行,反之即是恶行。这里佛说的吉祥即是善行,有了它必然产生吉祥和快乐的结果。
我们“正确的行”为因,有了这个因,必然产生殊胜的、吉祥的快乐果,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因果的定律。有人也问过我,说:“师父,我做生意,撒点儿谎不行吗?”我说绝对不行。他说:“那我的生意不就不能挣钱了?”我说:“挣钱不挣钱是你的因果关系,你前面种了因,必然能挣钱,没种那个因,是得不到的。”他说:“我撒谎以后把东西卖出去了,本来不值这个价钱,我一说他就买了。”我说:“你跟那么多人说,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没买?你想一想,比如说地里,你没有下种子,却说种了一个苞米种子,等到秋天的时候能不能长出苞米来?”他说:“不能长。”
这个道理他还明白,不至于糊涂说能长出来,他说确实不能长。我说这是一个道理,你挣钱不是撒谎得来的,没种下这个因,它不会有这个果的。如果你说一句真实的话,说这个东西我是多少钱进来的,但是我要卖多少钱,你买或不买随你的便,我告诉你实话。这样确实种下了一个真实的因,将来必然得到一个真实的果。
有很多企业家为什么成功?就因为他不撒谎,因为不撒谎他才会得到果实。你撒谎了,不会得到果实的。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道理,我们应该看清楚。有的说“我生意老不成功”。就因为你老撒谎,所以撒谎不会带来正确的果的。果和因的关系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不会错的。我们应该知道种正因必然得正果,所以我们对吉祥应该有一个真正的信心。
我们真要是按照佛说的这个吉祥的方法去做,自然心中就有一股正气,有正念,我们的吉祥自然就接着来了。而且不仅今天吉祥,是时时刻刻都在吉祥,而且你周围的亲人都能感受到吉祥,这个是非常殊胜的。
时间关系,第一句偈子还没讲完,先讲到这里,好。
◎三宝为究竟皈依处
上午讲了吉祥因和吉祥果的问题。怎样才能得到吉祥?我们讲了怎样才能得到吉祥里的第一句:“敬应尊敬者,此为最吉祥。”谁是最应该尊敬者,这个得弄清楚了。
下面我们接着讲,佛在《法句经》有这么一句:“这的确是平安的皈依处。”这是指什么说的?指三宝说的。三宝是最上的皈依处。依此皈依处,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这句话就是说三宝确实是平安的皈依处,最平安,它能使我们平安。这个平安不是暂时的平安,不是一时的平安,不是小的平安,而是彻底究竟的平安。
谁能使我们得到究竟和彻底的平安呢?也就是三宝。什么是我们的皈依处?最上皈依处、最究竟的皈依处就是三宝。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依此皈依处,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这个解脱一切苦不是谁都办得到的,各个宗教都说自己能解除一切人的苦,同时又设了很多的障碍:“如果不信我,就下地狱、炼狱等等,或是被割杀、毁灭,还要受种种的苦。”但是在三宝这块儿不存在,你只要是按照佛法去做,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一切苦都能解决,没有一苦不能解决的,也就能得到究竟乐,这是我们修行最大的地方,也是最上的皈依处。
《多论》云:“以三宝为所皈,所皈以救护为义。如人获罪于王,”如同人得罪了自己国家的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你不要出去,在我的范围之内;你不要违犯我的教敕,按照我的教法、教育去做,必当救护。
“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就是说你只要是投向三宝,按照三宝的教义去做,按着三宝的戒律去做,必当救护。虽然你过去属于魔,最后魔对你也无可奈何了。
“以三宝为所皈,所皈以救护为义。”我们以佛、法、僧三宝为我们皈依的对象,之所以皈依佛、法、僧三宝,是因三宝能够救护我们,脱离生死苦海的缘故。所以我们知道佛有救护之意,我们每个人,作为众生都有种种烦恼,没有烦恼不生娑婆,只要是众生都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人类有人类的烦恼,畜生道有畜生道的烦恼,天人有天人的烦恼,地狱有地狱的烦恼,六道众生皆有烦恼,只不过是多和少而已。所以想去掉烦恼,究竟地把烦恼解除,只有皈依三宝,三宝能使我们得以救护。这是第一句,三宝为救护义。
第二句:“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这就如同一个人获罪以后,投向一个国王那里想得到救护。国王告诫他:你想免罪,求得无畏而来投奔我,你就不要出我的疆土,不要违背我的教导,我必当救护你。
有时候我们众生的习性重,虽皈依三宝了,但是不肯听佛的教导。说我皈依三宝了,已经上你这儿挂名了,至于我听不听你的,那是我的事情。等到我受苦受难,你还得帮我,你不帮我还是你不对。这种做法有点太偏离常规了。你想得到安全,想被救护,你必须要不违背教导,你才能被救护。佛讲:如果你不违背教导,我必当救护,就像出离苦海似的。有的说“我想成佛”。那你就得按佛法去做,要去守戒,要按照正法去行持,你必能成佛。
下一句:“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我们众生也是如此,系属于魔,而有轮回生死过,归向三宝以后,能脱离生死,魔就不能奈何我们了。这个“魔”它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烦恼就是魔。如果我们能够皈依三宝,按照佛法去做,我们就能脱离生死苦海,魔就不会奈何我们,这是必定的。
下面讲一下“住持三宝”——三宝有住持三宝。其中有佛宝: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浇、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这都属于佛宝。佛涅槃以后,这些都可以代表佛宝。法宝,经、律、论三藏经典,这是法宝。僧宝,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都属僧宝。因为佛入灭之后的佛教,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三宝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这个三宝从哪儿来呢?是从我们的自性化来的。三宝就是我们的自性,只不过是自性外在的一种表现。我们皈依了外在的住持三宝,也就是皈依了我们的自性。有人认为,三宝只是一种形象,一种形式。这是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三宝,自性外在的表现他不懂。他以为是人们创造了一个形象,而让大众再不断地皈依他,起到一个信心的作用,这是大错特错。
因为三宝就是我们自性的化现,一个人如果能够对住持三宝生起恭敬心,必当会得到解脱,所以这个相是性中之相。因为佛入灭之后的佛教,就靠这一类三宝延续着佛法的慧命。没有这些三宝,佛法的慧命就会断绝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护持佛法的慧命,不要忽视,要延续。怎么去延续呢?我们不光要读经,要按照去做,还要有人出家维持、延续佛法的慧命。
有的劝人不要出家。这等于什么呢?就是不让人延续佛法的慧命。因为三宝中佛最尊、最贵,法为最殊胜,但却是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指教理和法脉),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由僧宝来接引。有的不让人出家,他说:“我不赞成出家,我也不劝人出家。”这等于不让延续佛法慧命一样,这要说“过失”太小——这是很大的一种罪业,是不应该这么做的。
我们一定要延续僧宝,延续僧宝才能有法宝和佛宝的延续。因为没有僧宝,就会断绝佛宝和法宝的延续。所以要是有人说不赞成出家,我们一定要睁大眼睛,应该知道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不管以什么为理由,都不应该在大局上不劝人出家,不让人出家,这罪业是无量的。当然了,出家要有优良的人选,一定要选择好的。年龄大的人自己不能出家了,要选自己儿女中好的,比如你有三个儿女,你挑来挑去挑一个最懒的让他出家,这不合适,是吧?
上回有一个家长真送孩子到我们那儿出家去了,他说:“师父,你一定要收下,他可愿意出家了,可好了!”我说:“怎么好?”他说:“现在很听话,你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我说:“他精神怎么样?”他说好像住过精神病院吧。就是说,他得了忧郁症或精神有点不正常,父母听别人说到三宝地能好,所以送到三宝地让他出家。虽然他相信三宝,但是没有把最好的送过来,还是不合适的。我说你这孩子病还没好,好了再说吧,是吧?我们应该把最好的儿女送来出家,来担负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这是应该做的。
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之后,佛教则以僧宝为中心。佛把重任交给了僧人,佛讲:未来的行来主、坐禅主、说法主是谁呢?是僧人。佛已经说了,将来弘法的人,住持三宝的人就是僧人。所以佛教以僧宝为中心。僧人之中,固然有龙蛇混杂的,“我人皈依”,就是我们要皈依,“不妨择善而从”,看一看,守戒的僧人我们去皈依。
末法时期,想选择一个善知识不容易,最起码得保证两条,最少得两条:第一个是严格持戒;第二个要有慈悲心。这两个是最起码的条件,再加一个,要有正知正见。本来是有十条,其他的像证悟啊,我们有的人达不到,或是我们也不清楚,但最起码我们要看重这两条。有的去皈依了,对这个师父一点都不了解,不清楚——他有些行为本来已经不太正当了。特别有的人还皈依在家人,非常可笑。有的还搞什么“双修法”等等,这都不是我们的皈依处。真正的皈依应该皈依僧人,僧人能称为宝,在家人是不能称为宝的。僧人这个形象是来源于自性,是外在的化现三宝。
虽然如此,但对于恭敬和供养之心,应该一律平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皈依要有选择,但是恭敬之心和供养之心应该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等。就是破戒比丘,他仍可以做人天之师。虽然他犯了很大的过失,甚至破戒了,还能做人天之师。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还存在对佛的信心。作为佛的代表,三宝的形象他还没有失去,这一点和外道比,不只胜于千百万倍。所以这点确实不一样。
头几天我听两个居士谈话,其中一个说那个僧人不好,另一个居士说:“哎呀,不要看他不好,你看人家能出家,你还没出家呢,人家这一点就比你强多了。”他说的确实是实话。只要敢于出家,虽然修持得不好,但将来终归有一天他会改过来的,而且他的形象是三宝的形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恭敬。对佛法中的事情不要妄加批评,如果知道不符合戒律,我们可以忏谢而去,就是忏悔:对不起了,我定力不足,我再换个地方。然后再找一个好的地方,就可以了。
《梵网菩萨戒》里,其中有一条“愿得好师”。修行要拜明师,明师可以指点我们迷津,又令我们得法。“愿得同学善知识。”我们要发愿拜明师,还要有好同学。同学是助道之缘,未悟道前,需要同学切磋。所以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要遇好师父及好同学。就是说一个人要成就,一是名师,一是好同学,这两者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菩萨戒里非常强调,一个好的菩萨必须按照佛法去做,要选择名师,选择善友知识,选好的同学。
在《有部毗奈耶杂事》中,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阿难陀说:诸修行者,修行是由善友力——有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才能成办,才能得道。因为得到善友以后,恶友就远离了。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同事,他非常烦人,尽说一些别人的坏话,尽说别人是非,不知道怎么能把他撵走,劝也劝不了,说他也不听……你怎么办?找一个善知识,成天和善知识在一起,那个恶知识自然就远离了。
这是很好的一个办法,因为什么呢?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善知识他有这种力量。恶的一看到善的在,自然他就退去了。所以这个办法使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避免很多的恶知识。比如说有人老劝你打麻将,你就跟那些好读书的人在一起,找你打麻将的人一看,你这儿几个人正在读经呢,来两回以后他再也不来了。好赌钱的也是,你跟那些善友在一起,三回两回他就不来了。所以应该选择善友。
阿难陀说:“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什么叫半梵行?一半梵行,就是清净的意思,是来于善知识。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佛告诉阿难陀,你不要这么说,善知识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不是一半梵行来源于善知识,你不知道你整个梵行全靠善知识的指引。这就是说佛亲自给认定了,善知识是指导我们整个修行的关键。
“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无事不办,”因为有了善知识我们就不造诸恶业了。常修众善,就是特别清纯、清白,不会去犯戒。
比如说你看到单位有一张纸就拿回来,善知识看见了,说:“你这纸从哪儿来的?”你说:“这是单位办公室的。”善知识就告诉你:“赶紧给送回去,千万不要拿公家东西,不要占这点小便宜。”你可能这次回家,从厂子、路边摘了一朵花,善知识问你:“这花从哪儿来?”你说:“我从厂子门口摘的。”善知识告诉:“你赶紧给送回去,千万不要到人家厂子摘花。”这就保持了我们的梵行清净。
恶知识就不是了:“你才拿一朵,你应该把它都拔过来才好呢。你要拔不动,晚上找个麻袋,咱都给它装回来得了,反正谁也不知道,我给你把风,你就随便拔。你太有能耐了。”那个善知识能使我们不造诸恶业,这个恶知识可不是了,就怕我们造得少,一个劲儿鼓动我们去造。
过去曾有一个孩子,老偷东西,父母一看他拿东西就称赞他:“啊,偷得太好了!”鼓励他,这孩子一看父母不管,母亲还特别称赞,以后胆子就大了,逐渐开始偷了,越偷越大。最后被人抓住了,要执行死刑。这时候孩子后悔了,说:“我这年纪轻轻的怎么可以死呢?我没做啥错事啊!就是偷点东西,最起码我母亲非常赞成。”思前想后,自己为什么能达到今天的地步?原来是母亲一直赞成,最后形成了这个因果。
在监狱里他要求最后见他母亲一面,后来母亲就见他了。以前母亲就娇惯孩子,现在孩子提出要吃奶,在吃奶的时候这孩子一使劲儿,把他母亲的奶头给咬下来了,就是恨他母亲,说:“全叫你给我惯的,我才落到今天的地步。”这个故事是我母亲在我小时候讲的。就是说一个好的善知识,一定会阻止人造恶因的。当你要造恶因,有人在称赞的时候,他一定不是善知识,一定是恶知识,要远离。
所以阿难陀说,善知识是一半梵行,佛说不是,是全部。特别是佛法里的善知识,他能使我们具足圆满梵行之相,以此因缘若得善伴,一起共同的前进、同住,乃至涅槃,无事不办,“故名全梵行”。
从前,舍卫国的波斯匿王请佛在四大街道上应供,斋后为街道上的国王演说佛法,当时很多人在旁参观。其中两个商人,一个心想:“佛陀如帝王,弟子如忠臣,佛陀说法时,弟子在旁边解释朗诵。这位国王真是明君,由此可知佛陀尊贵,我应该来此信奉他的教法。”这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是这种想法,对佛陀生起信心,说他像帝王一样。另一个人就不这么想了,心想:“这个国王太笨了!作为一个国王,世间哪一样东西得不到?”国王请佛来讲法,他说这个国王笨,他说:“佛陀如牛,弟子如车,牛拖着车四处走,国王为什么这样曲意地信奉他呢?”两个人的想法完全不同。
于是两个人看过热闹以后,来到驿站投宿,买酒共饮。第一个心存善念的人,有四大天王保佑他;那个心存恶念的人,太山地狱的恶鬼,使酒在他腹中像火一样燃烧。这个人酒喝得过多,在路上就睡着了,结果被商队的马车给碾死了。因为晚上天黑,车队没看着,不知道路上睡个人,就将他碾死了。
同时,那个心存善念的人隔天发现他已经死了,心想:“我要这样回国,别人可能怀疑我杀人劫财。我们俩是一起出来发财的,最后他在半道被车碾死了,别人肯定得怀疑是我把他杀了。”因此他就逃到别的国家。刚好这个国的国王去世,无人接位,过去流传一种谶书,预记说:“中部有一位身位卑微的人。”中部指印度中部,印度那时候非常大。中部有一位身位——出身和地位卑微的人,因为在印度非常讲究出身,“命中注定要做这国的国王。”同时又说:“老王有一匹神马,如果此人骑上它,它必会屈膝下跪。”这个老国王有一匹神马,神马如果跪这个人,这个人必是国王。
这些大臣商量后,就到处去找未来的国王。这个人正好也逃到这里,他和很多人在围观神马,这个神马一看见他就屈膝下跪了,就舔他的脚。于是这些群臣就很高兴地请他登上了国王的宝座,他摇身一变成为国王了。他心想:“我也没做过什么善事,为何能得到王位?想必是佛恩庇佑所致。”于是率领群臣到舍卫国来请教佛陀。佛陀告诉他说:“当年波斯匿王在四大街道上供佛,你心中曾如此想:佛如国王,弟子如臣下。就这一句话你已经种下这个种子了,今天自然获得王果。后一个人心里想:佛如牛,弟子如车。他已经种下车祸之因,今在太山地狱被火车所碾,这是他自获其果。所以说,国王之位并不是凭武功高强就能得到的,而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不是龙鬼所能够赐予的!”
如果见到善知识我们能够欢喜,进行称赞,必然获得善报。实际上这是最吉祥的事情。如果你一存恶念,马上就种下了祸根。刚才第一个偈子已经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