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善处而居

来源:溯源网站  妙祥法师2015-05-09 07:55

◎择善处而居

现在我们讲第二个偈子,经文:“住于适当所,过去积善业,已持正誓愿,此为最吉祥。”

这个偈子的核心是讲居住地,要择处,即择地而居。中国有句古话,“天下名山僧占多”。意思是说天下风景好的地方,都叫出家人占了——住上了,并不是占上了。其实很多名山在一千多年以前都是荒草蔓延、人迹罕至和野兽出没的地方,后来因为有出家人拓荒、修建和道德的感召才慢慢发展起来了。比如说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和峨眉山都是由于我们出家人,最后才成为名山的。不是先有名山后有僧,而是先有僧后有名山。

五台山可能有人去过,我也在那儿呆过。五台山最高的地方什么都不长,尽是草,草也没有一人高,因为它海拔3000多米。空气比较稀薄,雾大、风高,没有树,就长一些草,草特别多,所以说那个山光秃秃的。这几年还种点树,才像那么回事,那时候没有太多东西。那地方尽生长什么呢?就咱们说的曲麻菜多,到处都是那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咱们这儿可能比较少,有时候市场上卖得很贵,那五台山漫山遍野都是,特别多。

这些东西他们吃法也和我们不一样。在五台山时,有一回居士送来几麻袋曲麻菜,那时我在斋堂,我寻思咱们东北一般吃这个就是蘸酱吃,我就给洗一洗,看到一个坛子里有酱,我就给做成蘸酱菜吃了。没想到酱是甜酱,我也不知道,因为当时也不尝。

吃完了以后,大家反应说不对,后来他们说我才知道。这个得怎么吃呢?得把曲麻菜切碎了,切得稀碎稀碎的,然后装入缸给它渍上。等几天发了以后,有点水,再把它拿出来。放点糖、放点香油、放点盐,这么一拌。山西人要吃这个就没完没了,一顿能吃好几碗。(大众笑)因为他们那个地方,日照时间特别短,夏天特别短,所以很多的农作物不怎么生长,只能长点土豆。粮食都很难生长,所以山西土豆多。

你看,虽然是这么个地方,但是每年上山礼拜的人成千上万,络绎不绝。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圣地。圣地是怎么来的?因为僧人在那儿修行,还有文殊菩萨住世,所以最后就成为圣地。所以说名山都是由僧人入住以后才开始有名——九华山、普陀山和峨眉山也是这样。但这些地方我一个也没去,我最远也就上五台山了,所以见识短。

中国有很多寺院,寺院里的建筑、古塔及成百上千的出家师父,都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他们是熏修我们内心道种灵苗的增上缘。中国的寺院也是这样,寺院里的建筑,我们看到以后马上心就静下来了。还有古塔,还有出家人,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每块砖都含蕴着僧人修行的一种定力,都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在家居士修行一定要常上寺院,因为它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几千年来修行的功德,存在于寺院的每个角落里,你去了以后就会感受到每个角落对你的加持。俗人家怎么去努力也没法相比。为什么我们修行有时候不得力呢?因为其中的加持力不同,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寺院就不同了。过去有很多人经常到寺院去,他什么也不干,就搁那凳子上一坐,把心静一静,静好了他再走。寺院是非常好的一个地方,所以说寺院是我们熏修的增上缘,大家一定要护持寺院,常去寺院礼拜。寺院之所以这么好,都是由于僧人清净修行所致。

人居住的地方还应该远离工业区,远离噪声污染的地方,空气要清新,环境要优美,有绿化地带……这种地方能够让人心旷神怡,有益身心健康。我们住在这种地方——慈善院就具备这个条件。从鞍山过来,这一带的矿山多,天都是黑的。到对桩石村这儿(注:对桩石村,村名,鞍山市佛协慈善院所在地),一看天又亮了,这一块儿确实挺好。

另外,居住的适宜处还包括我们要住在安全的地方,不要有危险,不会发生其他的意外。当坏人来侵犯的时候,要能够有方便交通、方便通讯。

住在适当所,这是很必要的。我们选择一个好的地方,对我们的吉祥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应该住在危险的地方。比如周围邻居不太理想,有偷盗行为等等的地方我们不要去。

“居所宜安适,此事最吉祥。”我们不论住在乡村、城市,都必须结交友善及有涵养的邻居。如果村民都能严持戒律,这就是一个安宁、祥和的乡庄。如果村民所行皆有利于大众,那么他们所做的一切便能顺顺利利。反之,如果村民不能持戒,生活腐败,他们将痛苦和烦恼。

这个确实不一样,大家可能是走的路比较多,但是徒步去走的地方可能比较少,这一点有时候不如我们僧人。我曾经走过北京十渡那块儿,有一个村庄,从第一家开始乞食的时候,他就非常客气,像接待远来的亲属一样,问需要什么?我说乞点食物。他马上把家里的食物拿出来,然后看看你的脸色,你要是稍有一点表示,说明还不够,他马上回去,又把所有东西拿出来给你,临走的时候非常客气地送你走。

当时我想可能是遇到一个好的人家,后来这一个村子我乞食过来,发现都是这样,每一家每一户都非常客气,而且这个村庄就在路旁不太远。不是因为在深山沟没见过世面,好不容易来个人而不知所措,并不是这样。他们非常有礼节,心地非常善良,没有一点故意做作的意思,当时让我非常感动。我当时想,如果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能这样地对待和尚,对待外来者,我们国家将来会是一个多么和谐安详的国家!

像这样的村庄它不会腐败,也不会不守戒的,每个人都有道德水准,对外来者不欺生,而且乐于帮助人,有礼节、有善心。反之,如果村民不能持戒,生活腐败,他们将痛苦和烦恼,这将导致发生争权夺利和不安定,弱肉强食、欺诈弱小,那么他们的生命和财富就都没有保证了。所以,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地方居住下来,因为居住于安适处为真吉祥。

吉祥也得选择地方,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去的,一定要选择安详的地方。对周围的邻居打听打听,看合适不合适,合适了我们就住,不合适我们赶紧搬走。因为好的人能带来吉祥——环境实际上就是由好人带来的,由持戒所带来的。

曾经到过盘锦乞食。也是九五年吧,那是秋天,我还记得那天刮的大风。我到一个场院那儿坐下了,休息休息,准备过一会儿进村里乞食。这时候有一个老农,能有六十来岁吧——那时候也就五十多岁,身体很强壮,到了我们跟前,问:“你们从哪儿来的?”口气还多少硬一点。我就告诉他从哪儿过来的。他说:“你跟我走吧!”我们就跟他去了。他说:“我不管你是真的假的,我供养你一顿饭。”他那个意思就是,我也分不清你是真和尚假和尚,看你的样子好像是没吃饭,得了,我宁可上当也得供养你,就这么个意思。(大众笑)

我和另外一个师父也没吱声,到那儿以后,在没进门之前,看他家的房子非常破,周围邻居的房子都比他好。但是从我们的角度看,别人的房子有点潮,有点阴,他的房子有一种特大的阳光,非常光明,我们就知道这家人肯定很善,果然不假。后来我们在那儿过斋,吃饭时比较次第,我还记得是炖的白菜,可能还有豆腐,花生仁——买的花生仁。我们俩吃饭的时候是次第吃,虽然摆上花生仁了,还有白菜,但我们就是次第吃馒头、吃白菜,虽然花生仁搁那儿,我们一动没动,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次第吃,哪个最近我们吃哪个,饮食的方式就是这样。

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就观察我们,看到我们吃饭没有任何贪恋,而且没有像世间人那样紧着吃饭紧着吃点菜,再抓把花生仁吃一吃,没有这种习性,就是次第吃,头不抬眼不睁的,就开始吃饭。吃完饭了,我们要走。他一把抱住我们其中一个师父说:“你不能走!”当时我吓一跳,我想怎么了?犯什么错误了?(大众笑)他说:“我看出来了,你们是真和尚,不是假的。今晚说什么也不让走。”后来硬给我们留下了。

这说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那个房子我现在还能想起来,在道边离沟挺近的,挺破的,还挺矮的一个房子,和别人家的高大房子比,差不少。但他那房子给人一种特别光亮、特别明亮的感觉,就有一种光,就是说这个人心特别善。

不光是表现在对我们僧人招待的这个问题上。他家外面屋子有一个压豆油的机器,我们去不长时间,就有一个村民拿了一碗豆子,去压点豆油。他说你压吧!那人就把豆油压出拿走,把豆饼送给他,他瞅都不瞅,连看都不看,就完事了。就是很随便,像和自己家里人处事一样。由于这个老人的心态和他的行为比较光明正大,另外有善心,所以他住的环境就特别好。

我们要选择住的地方,一定要选择这样的地方。因为什么呢?它能给你带来光明。不是说邻居好啊,我们可以避免偷盗的问题,还有一个住处吉祥和不吉祥的问题。当有光明的时候必然会吉祥,所以说选择住处和邻居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居住宜安适处为真吉祥,一个安宁、适当、合适、舒适的住所这为真吉祥。《佛遗教经》中佛告诫弟子:“不得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占相吉凶是不允许的。现在佛教有不少抽什么观音签,这都是不允许的。看看星星月亮,推推有没有灾难,这都是不允许的。推步盈虚,历数算计这都不可以。算命、看风水、批八字等都是佛所禁止的邪命生活。佛教寺院也没有世间所谓的“风水地理”等忌讳的地方,处处都是不离修行。

寺院的选址一般都选择什么地方呢?寂静之处,远离喧闹。建筑要沉稳庄严,不用绚丽的色彩。总之都是为修行服务,回收六根,这就是体现修行的原则。比如说我们选择一个寺院,往往在“风水”来讲,左青龙,右白虎,后靠山,前面有一个能挡住我们视线的东西,这就是好风水,这就叫所谓的藏风纳气。实际上说穿了是什么呢?就是不让我们耳朵听出去,眼根不要放逸,这就是风水。

如果符合这个条件,就是修行的好场所。所以佛教僧人为什么住在深山里?主要就是具足让六根不放逸的条件,这就是修行地,最后逐渐演变成了“风水宝地”了。风水宝地对不对?是对的,为什么说风水宝地呢?因为你六根不放逸就是宝。并不是山是宝,是六根不放逸为宝,眼睛看不到世俗为宝。这个风水实际上就是我们心里的变化,也就是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也是我们心里的变化。对自然界的变化我们就称为风水。不是这地方有风水就好,主要是能摄住六根,摄住六根就是风水。

《优婆塞戒经》卷三:“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指在家菩萨戒,“有五处所不应游。”一是“屠儿”。什么叫屠儿呢?就是屠场,屠宰之家。你看我们乞食的片子里已经讲解了,屠宰之家不允许去乞食,不给他种福田。没有极特殊的情况,绝对不去。一般招唤也不去,要远离。有时候我们乞食,刚开始不知道,一进门跟人家乞食:“阿弥陀佛,乞点斋饭。” 一看旁边正在杀鸡杀鸭呢,扭头就走。

乞食还有一个地方不去,大家注意到没有?就是小卖店。小卖店有时候看到我们乞食都很紧张,因为别人家可以关门,把门锁上,不让你进去,可小卖店不能关门啊,他得卖货。所以他很怕你去,可他没想到我们走到他门口连瞅都不瞅,连去都不去。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卖这些杀生等等的一些不如法的东西——肉啊、酒啊、烟之类的,所以我们出家人从来不上那儿乞食。也有个别小卖店告诉:“你上我那儿去要点吧!我那儿有。”咱们只是一点头就走了,不去。

再一个什么呢?饭店不去。饭店要将食物送出来可以。饭店里面为什么不去呢?你看你有时候不进饭店,他也讥嫌。我记得九五年的时候,走到……应该是河北一带,忘了哪个地方了。去乞食的时候,有个饭店的老板就招呼我们,说:“我那儿有饭,你上我们那儿去,给你点儿。”后来就给我们一些。

那面的饭店也招呼说:“你来吧!上我那儿也能给你点儿。”但是他回去就没出来。后来我一想:我去吧!就托钵过去了。刚到门口,那个老板可能在里面准备饭菜呢,外面有两个服务员,是女的,就在外面说:“你看这出家人……”那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太下贱,怎么还可以上饭店来呢?实际上我没有进饭店,只不过应那个老板的邀请,到饭店门口了,她们就非常讥嫌。从此以后,饭店再从来没有进过,谁让上饭店我们也不去,干脆就不去——容易招人讥嫌。

所以出家人绝不能住饭店、旅馆,不能出入这种地方,戒律也不允许。我还没有进去呢,就站在门口,她都会这么讥嫌。所以当时我感觉到很难受、很痛苦。不过这一难受、痛苦,就给僧团定下这条规定,不管素食饭店也好,宾馆也好,绝不去。

还有一次上沈阳开会,他们(佛教人士)上宾馆里的饭店吃饭,我没进去。后来居士给我送饭,我在一个门卫那块儿吃的饭。期间门卫那儿来个人问:“这和尚怎么在这儿吃饭呢?”门卫说:“他不愿意进后面那个饭店,那个餐厅。”那人说:“啊,这才是真和尚。你看看里面厨房的地上扔的肉半子(编者注:方言,指被切碎的大块儿肉),一半一半的,还在那儿吃饭?这也太不像话了。”处处叫人讥嫌,所以出家人一定不要进入那里。

我们作为居士来讲,屠宰场也不要去。因为屠宰的地方,一个伤慈,就是伤慈悲的“慈”,会使我们的善根减少,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我们的福报会减少的。另外有危险,因为他老动刀。这是一个。

再一个淫女,也就是妓院这一类不净的地方也不应该去,容易招人讥嫌。酒肆,就是酒馆之类的,这个不应该去。再一个国王的地方——比如说政府部门,你要没有什么事他不找你,你要在他眼皮底下,他看你哪块儿都是事,他会找你麻烦,会研究你。这个也不应该去的,应该远离这些。还有一个旃陀罗舍,就是杀人的地方,这些地方都不应该去。这几个地方都是有一定危险和不吉祥的地方,所以说我们应该远离。

所以说环境对人的修行是很重要的。为善生天,为恶入渊。《付法藏因缘传》卷六:昔日日华氏国王有一白象,气力勇壮,能灭怨敌。如果有罪人的话,他就把白象放出来,把罪人蹈杀,就是从人胸口一脚踏下去,就把人踏死了。后来象厩被火所烧,就把白象临时转移到其他地方。此地有一座寺院,每天比丘都要诵经,白象就听到比丘诵《法句经》:“为善生天,为恶入渊。”心就变得非常柔,生起慈悲的念头。后来再给它罪人,它就不肯杀害了,只是用鼻子嗅舐一下就离开了。

国王见白象变得如此,心里非常恐慌,就召集大臣商量此事。他说什么原因哪?后来有一个聪明的大臣就说:“这个象前段时间在精舍旁边住过。”就是在寺院旁边住过,“肯定是得闻妙法才变得柔和。想让它变得凶狠,您可以把它放在屠宰的地方,恶心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国王就按照他的计谋,把它放在屠场里。白象每天看见杀戮,剥皮斩截,恶心就被激发出来,再给它罪人,残害得比以前还凶。

这说明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常在寺院周围住的人,心地要柔和些;常到寺院去,我们心里也会变得平静;如果老在屠宰者跟前,心地就会变得嗔恨。

曾经我看到一个朋友——世俗一个朋友的妻子,因为他妻子卖肉。所以我就注意观察她,一看她脸上都有点横肉,就是那种凶狠相啊,老咬牙所产生的那种相。这不是她心地不好,而是因为她所操的这个业不好,对相貌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看完了以后都让人恐惧,就害怕哪天她发脾气,拿起刀要是砍了谁怎么办?是吧?像这样的我们都应该远离的。屠宰的地方一定要远离。

“以是当知,众生之类其性不定。所以者何?畜生犹尚闻法生慈,见有屠杀便为残害,况复于人,而不染习起善恶业?是故智者宜应觉知。”就是说畜生尚能因为环境而改变,何况人乎?人哪,比畜生的反应更灵敏。所以屠宰的地方一定要远离。有淫女的地方,酒肆的地方,还有国王,旃陀罗舍都应远离。

“有智慧者应该觉知,邪见恶法多有损害,弃而离去勤作方便。”什么是方便?就是方法,一看不好,马上就应该离开。不要考虑这块儿有什么条件——什么条件也不如到有善的地方去住。

“习近圣法受持流布,起大师想,由是微妙功德因缘,永当超越三恶道苦,渡生死苦海受涅槃乐。又此法者为得道利全分因缘。是故复名真善知识。”也就是说我们习近圣法,常想起佛,由此微妙功德,远离三恶道苦,渡生死海,受涅槃之乐。

佛教徒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并不多,这是我们佛教徒自己的责任。佛经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佛教那么多的故事,有很多人不从佛教经典中去挖掘。一说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有人就提到“孟母三迁”——就是为了他的学习,孟子跟母亲搬迁了三个地方。究其实,这是对佛法没有信心,从来不提佛教的故事,老提儒教的事情来教化人。

他不知道佛教里面有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不管从实践中,还是佛留下来的教义中都有很多,而且非常多。不但不去说,反而老提到孟母三迁,以充当自己是儒学大师,老是这样。说穿了,这种人是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以为佛教的教义没有完整和圆满,所以得进行补充。他认为佛教不圆满,所以他用儒教来代替佛教。这是我们佛教的悲哀,我们不应该这样做。佛教这么好,这么究竟,讲得这么彻底,我们不去挖掘,而去用外道的典籍来充实佛教,这太不应该了,纠正这些错误是我们佛教徒的责任。

上页:尊敬有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