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于正道

来源:溯源网站  妙祥法师2015-05-09 07:55

◎安立于正道

下面讲下一句经文:“已持正誓愿”,有的翻译为“置身于正道”。《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不修正道而起邪心,命终堕在诸恶趣,长劫独受焚烧苦,如是辗转无尽期。”

一个人必须立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即依靠自己,自强不息,以达到目标。必须有自信,而非依靠神或他人。许多人生活腐败,造身、语、意诸恶业,这些人须改过自新,迈向正道。佛讲“已持正誓愿”,就是“置身于正道”,这句话就是整个《吉祥经》的一个关键部分了。“不修正道起邪心,命终堕落诸恶趣。”不修正道而起邪念,因为不修正道本身就是邪念,何况修邪念而不修正道?命终时堕在诸恶趣,“长劫独受焚烧苦”,没有出期。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就是说在我们人生之中,有正念是十分正确的,十分重要。认识到戒律的意义非常重要,破戒容易改;但如果没有正念,就很不容易改,所以破见比破戒还厉害。就是说一个人必须立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要依靠自己。不守道德的人,应该痛改前非,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例如守持五戒的人。无自信者,要提升自己为有自信者;贪婪者,要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慷慨者,这就是迈向正道。依此,每一个人必须自我改变。

《法句经》有这么个偈子——《法句经》是被南传佛教奉为“经典”的一个经典,他们说这个是佛亲口所说的。《法句经》是这么样讲的:

“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意思就是说即使人活到百岁,远离正念不持戒,还不如守住戒律有正念,有禅定活一日。大家可能以为:“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大家都有这种概念,说:“为法灭身只可能是说一说,除了佛菩萨能做到。”

佛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生存呢?我们生存在世间,首先就要有正念。什么样的正念呢?应该有什么样的决心呢?就是我宁可不活百岁,就哪怕活一天一夜,也要守持戒律,正禅定。你有这个决心,才能在世间上获得正念;如果没有这种心,你想获得正念,是不容易的。比如说三心二意,又想获得正念,又想多活几年,甚至生命和正念相互冲突的时候就不持戒了,就远离了。这样你想获得正念是不可能的,想获得正念就得有这种决心:哪怕我不活一百岁,我活一日也要守持正念,这样你才能获得正念。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就是有邪念还虚伪,没有智慧,“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若人寿百岁,不知成败事,不如生一日,见微知所忌。”“若人寿百岁,不见甘露道,不如生一日,服行甘露味。”“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推佛法要。”

第一句就是持戒,要持戒。第二就是要去掉虚伪,要有智慧。第三叫精进。第四要知道哪该做哪不该做,第五要知道什么是甘露,为了甘露而放弃长寿。还有为知大道义,就是说对寿命要不管不顾,也要学这个大道义。你有这种决心,才是真正的吉祥。吉祥从哪儿而来呢?就从我们的正念来。如果我们没有正念,想获得吉祥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正念也来源于我们的决心。

《法句经》讲的这些,都是让我们有正念,不是说只让我们活一天一夜就完事了,别活到百岁了,不是这个意思。是让我们为了获得正念而宁可舍去百年寿命。有这个决心就必然获得正念;如果没有这个决心,你想获得正念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来之非常不易,要互相地争夺,就像自己和自己在斗争,勇者胜。你要是胆小了,退却了,就不行了,肯定失败。如果你不管不顾地、拼命地追求这个正念,它必然获得。也就是说我们为了正念,要远离一些功名利禄,这样的话,我们会获得真正的吉祥。

在鹿野苑有位著名的国王——梵施国王。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整个国家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景象,人民过着祥和的生活。后来王妃生下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孩,秀丽非凡,取名嘎希美女。她自幼就学会各种文武理数、经史诗赋等,并对释迦牟尼佛有无比的信心,还经常借父母之力供养三宝。长大后,嘎希美女美丽堪称世间第一,六国的国王都想要据为己有,都派使臣到梵施国王那儿希望通婚。梵施国王心里很不安,说:“我就这一个女儿,答应其中哪一位,其他五国必来挑战,将危及举国臣民。”他有些担忧,故没有答应任何一位国王。最后六个国王都按捺不住内心的不悦,各自统帅四大军队向鹿野苑进军,准备抢人。

印度当时小国特别多,相隔不远一个小国,再隔不远又是一个小国,那时候国家特别多。他这个四大军队和我们现在的军队不一样,咱们是海陆空三军,他那军队不一样,比如说有象军啊,还有马军等等这些军队,四大军队。嘎希美女来到梵施国王身边,知道六国兵临城下,就说:“父王,请不要担忧,您告诉六位国王,我将亲自挑选他们。”国王派了六个使臣将此事告诉六位国王,请他们收兵,稍候几日,准备参加候选。后来六位候选的国王各自配带宝饰,带上大象、财宝及眷属,几乎倾其所有,准时来到了鹿野苑。

这个嘎希美女着妙衣宝饰,骑着大象,从每一位国王前走过,最后真诚告诉他们:“我不愿与任何人过着世间真真假假的生活,我愿意礼拜释迦牟尼佛。”说完离去。六位国王都深感失望,但又觉稀奇:这位美丽的女子,不贪恋世间生活,又不愿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居然情愿皈依佛陀。最后他们就半信半疑地尾随这个嘎希美女一观真相。

见到佛陀后,她恭敬顶礼,祈求佛说:“世尊,我愿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净戒,唯愿恩准!”最后佛答应了,叫来众生主母,这众生主母就是比丘尼之首,给她剃度出家,授具足戒,传授了佛法。因为她的精进修持,断尽了三界轮回的根本,证得了圣者阿罗汉的果位。

众比丘就问佛:“什么因缘,嘎希美女生在帝王之家?什么因缘,相好庄严?什么因缘于如来教法生大信心?什么因缘速证圣果?”佛说:“这是她往昔的愿力。在贤劫人寿两万岁,迦叶佛出世时,鹿野苑有一施主,富如多闻天子。施主家的儿媳生了一个漂亮女孩,她长大后,对迦叶佛生起极大信心。借父母的力量,她建了一座经堂,供佛及僧。经父母同意,她得以出家,一生中严守净戒,精进闻思修行。临终前,她发愿:愿我今生中,布施、供养、持戒、闻思等功德,能于生生世世中,生于富贵家,相貌庄严,并于释迦世尊教法中出家,证阿罗汉果。这位发愿的比丘尼即嘎希美女,以其往昔的愿力成熟,今生于富贵之家,相好庄严,对我生起信心,得出家为尼,证得圣果。”

这段故事讲什么呢?就讲我们修道必须得有愿力,这个愿力必须得深厚。我们有时候发的愿都是一厢情愿的多,说我来生要得好果报,但今生的好处呢,我还得要。而她发的不是这种愿,就像《法句经》中发的愿:若人寿百岁,不如生一日,守持戒律正意禅。由于她发愿非常深切,所以说来生的果报随着她的愿力就实现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正愿,也就是这段经文,“已持正誓愿”的意思,如果发了正誓愿我们就会吉祥。

下页:广学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