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

来源:溯源网站  妙祥法师2015-05-09 07:55

◎第四偈

时间:二一一年六月初三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法堂

听众:各地居士

这个《吉祥经》已经讲了一半了,还有一半没讲,它一共有十一句偈子。今天讲第四句偈子,经文是这么说的:

善能事父母 养护己妻子 安住于生业 此为最吉祥

 

◎孝敬父母

《吉祥经》以前大家有的听到了,有的没听到。因为吉祥是我们人人追求的一个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能达到最吉祥?这是人人都要追求,而且向往的。但是由于方法的不正确,或是不知道什么是最吉祥,虽然做了种种的努力,付出了很多的辛苦,但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目标。

为什么呢?因为吉祥不是谁都能说清楚的。经文里讲,甚至大梵天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吉祥。后来问到佛陀,佛陀才把这个吉祥给讲明白了。也就是说吉祥的问题,它不光是我们认为吉祥就吉祥了,而是必须得有真正智慧的人,了脱生死的人,也就是说彻见真理的人,才能知道什么是最吉祥,他说出来的吉祥才是无漏的。不像世间说一会儿这吉祥,一会儿那吉祥,随着事物地变化,有时候就变为不吉祥了。

所以说,佛讲的吉祥是彻底,也就是究竟吉祥,是真吉祥,不存在疑惑的问题。而且解释了众生吉祥的根本因素在哪儿,不像有的人是猜测,有的是想象说,那都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甚至有时候和我们想象的,我们努力的、付出的,往往不成正比,这就不合适了。

所以说《吉祥经》,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期比较重要,因为需要佛教指导世间的生活和修行,让生活在世间的人,做好一些世间的俗事,而且还能够获得吉祥,这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的。

佛讲有八种福田,包括有佛、僧人,还有罗汉,这都为福田。还有什么是福田呢?就是父母。父母为福田,所以说“善能事父母”,奉养父与母这为福田,因为从父母身上我们能获得吉祥。

《善生经》云:“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需要以五种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就是你供养父母,不使他们缺乏生活物资。比如说父母没有能力了,供养点油盐米醋,这些东西不让它缺乏,让他们生活无忧。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得到福报。

第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凡所有的事情你都先跟父母说,就是说有什么事情要跟父母商量。一个是对父母表示尊重,另外父母岁数大,生活经验丰富,会给我们提出很多建议,所以有什么事情要先跟父母说。

第一个供养父母,在物质上的供养,这个很主要。供养父母不是说人人都能做到。有的说我能供养父母,买一袋米我放那儿了;我买一袋面给父母了,这就叫供养父母。实际上这个只能说是把父母养起来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地供奉。

供是什么意思呢?“供”就是非常尊重,用你全部心血来奉献为供。不是养活,像养活一个什么东西似的,能有吃的,饿不死就完事了,这叫养,这不可以的。供奉是有恭敬在里面,特别是对父母的供奉,要有极大的孝心和恭敬在那里。要超越一切,超越自己。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果你要能这样做,就会获福。

讲个例子,这也是咱们附近一个居士的例子。有一年行脚,碰到一个女居士,她跟我说这么个问题。她说她公公得病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她又想照顾公公。但她向周围的人借钱都借得很多了,就是说人家已经不爱借给她了。这个老人也有其他的儿女,但是他们供养的程度,和对老人治病的信心都不到位。她想要好好地供养父母,她说:“你看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特别是没有钱,不能给父母去治病这个问题,但我还想这么做,怎么办?”

这是零三年的事。后来我给她说那么一句话,我说你现在不还住着房子呢吗?你可以卖房子啊!当时她听完了生起极大的欢喜,她说太对了,我明白了。她回家了以后,就准备在别的地方搭个小茅棚住,要把这个房子卖掉,卖掉自己唯一的财产——房子,要供养她的公公。她这么一努力,一卖房子,最后把所有的人都感动了。包括她原先的亲属,不借钱的也借钱了,公公那面也感动了,包括原先公公家的儿女也都被感动了。最后房子也没卖成,公公也得到了治疗。

就是说这个供奉不是一件小事情,如果我们能够舍去自己唯一的财产去供奉,必然获福。必须有恭敬心才可以获福,如果没有恭敬心能不能获福呢?获福很少,甚至还有过失,因为父母你不供养是有过失的。必须得供养,无条件地供养,不管你们关系好坏都得做到。

我过去曾经听老人讲过这么个故事。就是说有个要饭的母子俩,儿子要饭去了,要了两个火烧(一种烧饼),想带给母亲吃,走到半道的时候,去上厕所,火烧一下就掉到粪坑里了。因为没加小心,掉粪坑里去了,他就赶紧捞上来,把火烧的皮给扒下去,那瓤就拿给母亲吃。那时候要饭也比较难,好不容易要两个火烧。当这两个火烧给他母亲吃的时候,天就打雷了,开始下雨,这个雷就围着这个儿子头上打。后来儿子马上就知道自己错了,跪下就跟他母亲说这个事。他母亲是个瞎子,他就跟母亲说:“雷老围着我头顶打,我可能做错一件事情。”就把这个经过说了一下。他母亲说:“孩子你不要怕,你背着我,你到院子里跪着。”他就背着母亲到院子里跪着。这雷围着他头顶转一会儿就走了,就不劈他了。

这里有一个什么问题?就是说,虽然他能孝敬父母,但恭敬心不到位,天地也是不容的。但是由于他确实有一个恭敬心和忏悔心,背着母亲忏悔——因为父母都爱儿女,最后解除了他的灾难。

像这种例子,是比较罕见的。但在我们生活中对父母不恭敬却是常有的事情。现在不可能有人给父母买两个火烧,甚至要两个火烧给父母捎回去,一旦埋汰了,把皮扒扒又给父母吃——恐怕这样的例子很少,几乎不可能出现,但类似这样的事情可常有。

有时候斋堂做饭,我也说他们,我说你们给佛做供菜,有时候锅刷得不干净。比如做供菜,有的炒完一个菜,这个锅就不刷,因为还有油啊,接着又炒下一个菜。因为我们以五色去供养佛,要清净供养佛。锅里有油没刷,表面是节省了,实际上你这里有一个懒惰,恭敬心不到位。那时候我在五台山做供菜,每次炒完菜,我都要刷锅。不管有油没油,必须得刷干净了再炒下一个菜,不让味道互相混杂。这是一个。另外,比如说做供菜的勺、筷子,有时候放在锅台上,每次再往锅里使用的时候,都要重新刷。现在有的做饭菜随便就放到锅台上了,锅台有些不干净,拿过来又开始做供菜,这都是不恭敬的行为。

我记着在五台山有一回,煮水准备做米饭。一大锅水好不容易把它烧开了,马上就准备开始做米饭了。那时候不像现在带口罩,鼻子让热气一熏,鼻涕就淌下来了。有一滴正好淌到锅里了,这一大锅水,你说一个鼻涕滴进去了,水到底是能用不能用?最后把所有的水全倒到下水道里,全扔掉了,重新又换水,重新又烧水了。当时我想如果要有浪费财物这个因果我承担,但是我不可以给所有的僧众做饭时有半点脏,这都是不可以的。

所以说我们不管对僧众也好,对父母也好,恭敬心一定要到位,你做出的饭菜才会香、才会甜,而且你所办的事情才会事事如意。因为什么呢?一切都从恭敬心来,何况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更应该恭敬。

供养父母,这个供不是一般地给点东西就可以了,必须挑最好的,甚至是最干净的,以恭敬心奉上,这才可以。使他们不缺乏衣食,不少衣、不少食,而且应该是有恭敬心,也就是说你尽心尽力去做,这为供奉。

父母本身就是福田之一,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福报不够?就因为其中一条,供养父母不到位。父母把我们养大,念上书,念完书了回来对父母一点贡献也没做,就要结婚生子。还得让父母做劳工,给操持家务、看护孩子,甚至因为个人的利益嫌弃父母,这都会失去福报。

所以我们想获福,首先应该这么供养父母。为什么这么做能获福呢?因为这些本来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你没做,所以说福报就没了。为什么叫获福呢?不是通过你做而有福,而是你本来就有这个福,是你因为不做而失去了。因为你做了,又获得你本来应该有的,这叫获福。

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做事情,是因为有错误失去了福报。那我们讲《吉祥经》是什么意思?是要去掉你不该做的,称赞你应该做的。知道你应该做的,再获得你本来应该有的东西,这叫获福。这是讲第一个问题,就是说第一个应该供奉父母,使物质无乏。这个供奉一定要记住了。

二者,凡所有事情先跟父母商量。这个问题,有的人认为跟父母商量是一种好的习惯,或是走一种形式,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有些事情跟父母商量,一个是对父母的尊重,再一个父母的经验使我们远离了很多的灾难。

我就在这方面比较有感触。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叫什么?武斗据点,我也去了。刚去,晚上我父亲就把我找回来了,我当时还挺生气,说:“你看,我刚到你就把我找回来了。”等回来的第二天,就听说晚上连枪带炮的打了一宿。你看,我就躲了一个灾难。所以说,父母跟你说的事情都是非常有道理的,虽然没随你的意,但其中的好处不是一下能看出来的。事后想来,还是父母帮助了自己。

再一个是父母生活经验丰富,给我们很好的建议。另外更主要一点,父母有加持力。比如你出远门了,顺便跟父母打个招呼,说我今天出远门,或是到哪儿去了,父母只要知道了,你这一路就非常吉祥平安。

僧团也有这个规定,凡是出门都要跟师父请假、告假。这样的话,你出门这一路就会吉祥平安。包括我出门也是一样,虽然我作为师父,我也得请假。有时候跟亲藏师啊,还有亲舟啊、亲融啊,甚至如果没比丘,我遇到了沙弥,也要告诉一声:“我要出门了,你跟大家说一下。”因为这种请假,恭敬的态度你就会获福,获一路吉祥。所以我们所有的事情先告诉父母,先白父母,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获得吉祥。

第三个问题,还是孝养父母的问题。孝养父母还从哪方面入手呢?父母所为恭顺不逆。这主要是讲对父母所作所为不要随意背叛和批评。因为父母所做的事情都有他的道理,就算父母有时候所做的事情我们并不能理解,但我们应该隐恶扬善,不要随意去说。如果你去随意说,对父母有所批评,别人一看你对父母都敢说,将来我们和你相处,那你更敢说了,我们有点隐私的事情你都会给漏出去了。这样随意批评父母的人,大家都不愿意和你相处。

人和人之间都需要隐恶扬善的,何况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更应该隐恶扬善,只称父母好。因为父母有养育之恩,如果我们随意批评,首先坏的是我们的心地。父母做的事情事小,但是我们批评事大。因为不点儿事,就把自己的福田给毁了。就像一块稻田似的,长几棵草,因为这里长草,而把所有的田全给毁掉了,今年可能就没有收成,粮食就缺乏了。我想大家谁也不愿意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都希望把草除掉,获得丰收。所以对父母这块儿,我们应该隐恶扬善。这样的话,不至于毁掉我们的福田,我们就会获福。过去很多的古人,在孝敬父母这块儿都做出榜样了。

第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意思是说父母的命令,父母叫我们做的事情,不要违抗。“正令”也就是正确的事情,父母叫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应该努力去做,不要违背和违抗,因为父母有很多经验。首先我们应该怎样呢?像寺院讲的要依教奉行,应该先努力去做,然后再去分辨好和坏。父母刚讲完,你连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样就不合适,我们应该先去做。

比如说父母的指令,说你去做那件事情,但这个事情不太正确,比如说你去杀生,去杀鱼。最起码我们先依教奉行,先走到鱼的跟前,我们看到鱼,再回头跟父母讲,这鱼不能杀。或是说把这个鱼放生比什么都好,这样的话事情就容易解决了,父母可能就随顺我们的心。 如果父母刚告诉你:你去把那鱼杀了。你没等怎么样呢,就说我不能去杀,我不去做。这样父母就起烦恼了,互相就争执不下,事情反而办不好。

首先你得有个依教奉行的心去做,然后再跟父母请教一下是不是不杀,或是怎么给它放掉,这样的话就容易解决问题。这里强调一个什么呢?就是我没有违背父母的意思,在没有违背父母意思的前提下,我再把事情做得最好,这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方法。

第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这句话是说要把父母的事业继承发扬下去。注意的是:指父母所做的正业,而邪业就不行了。父母的正业让我们继承,我们应该继承,父母好的传统,好的方法应该继承。比如说勤俭,父母一般都比较勤俭,我们应该继承,不应该违背。这五种就是善能事父母。

关于孝敬父母,报父母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是这么讲的:“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本生心地观经》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父母养育之恩广大无比。如果违背会有什么苦处呢?会堕落地狱、饿鬼、畜生。我刚讲的那个火烧掉进粪坑里捞出来供养父母,都有雷劈的果报。所以应该特别小心。因为父母是福田,有恩,天地都是护持的。如果你违背了,天地都不容你的。

如果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就是没有违背的意思,而且孝顺,有诸天护念。诸天,就是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护念你,福乐无尽。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父母的恩情太大了,就是你“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佛在《大报恩经》里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以正法治国,但被一恶性大臣所害,被迫逃离这个国家,他带着儿子走的,误入歧途了。这个歧途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条道,是通往另一个国家的道,一是远,二是路上特别艰苦,再就是荒凉,没有食物。最后饿得不行了,这是一家三口,女主人就跟她丈夫说:“你看看咱们三人都得饿死,不如你把我杀了,吃我的肉,这样的话很快就到了,还能活两个,否则的话,三人都得死。”

这时候他儿子就说话了,说不能那样,“哪有儿子吃母亲肉的,没听说过,但是有儿子报恩的,这样吧,把我杀了,拿我的肉充饥,以到达那个地方。”他说你们也不要直接把我杀死,就是一天从我身上割几斤肉,每天割一段,这样的话,吃还新鲜,不至于时间长了,肉坏了,这样一直到我生命结束,估计也就正好能走出这个谷。最后父母就听从他的建议,他不断地割肉来供养父母,最后逃离了这个谷。

到了那个国家以后——因为儿子的血肉供养,他们就复仇,最后收回城池了。儿子每天都要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虽然能养父母,他觉得还没能完全报父母恩,这个人是谁呢?这个前生割肉供养父母的就是佛。佛就是这么做的,所以说《大报恩经》就讲了这么一段故事。

这里讲了,“纵能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你想想一日三时,(在古印度)一天四个小时为一时。就这样不断地割自身的肉尚不能报父母恩,你想我们平时哪有这个机会?哪有这种心啊?如果一个星期能看望父母一回,父母就很高兴了。所以我们做得远远不够,和佛一比,我们就差太远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佛呢?就是我们不管是在世间法上,还是从佛法的修持上,各方面都不到位,所以说成佛就慢。

有很多居士说:“师父,我今生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我一定要成佛,成佛道。”决心很大,但他没有正确地检查自己的各种行为,包括修行,甚至包括孝敬父母这一块儿。所以说你想成佛,这方面必须做到,必须得尽力。释迦牟尼佛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经过这么多的事情,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最吉祥,什么是孝敬父母,怎么能够早成佛道。

我们赖以修行的身体来自于父母,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父母对我们的恩德,也是无量无边的。《本事经》云:“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事寿量,而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之深恩。”这是佛讲的,父母的恩情就这么大。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悭者”就是吝啬的意思。“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就是说父母没有正信的,让他正信;没持戒的,让他持戒;如果比较悭贪,吝啬的,令他去布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如果是儿女对于父母这样能够处处地劝喻和鼓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这是真正的报恩。

《佛说孝子经》中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注:三尊即三宝的另一种翻译。)

这是说什么呢?佛告诉出家人,世上看不到有几个孝子,真正的孝是什么呢?令亲人去恶为善,不再做恶业,而为善,这为孝。让父母奉持五戒,而且照着三皈依去做,行持三皈依,这是为孝。

早上奉养而暮终者,不如能让父母白天一直到晚上受持三皈五戒,这个恩重于亲人乳哺之养的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宝的功德,三宝的教化来使亲人得到利益的话,虽为孝养,犹为不孝。就是说在家人虽然你能给父母一些饮食、衣物,但是不能使父母皈依三宝,这还是不孝的。

所以说佛对出家人要求很严。过去有一个出家人,他的母亲没人奉养了,后来他怎么奉养呢?前筐挑着他母亲,后筐挑着经书。他到村里乞食,以乞食来养护他母亲。别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把父母养在寺院里,这不就完事了吗?”他说因为寺院是三宝地,母亲属于俗人,所以我只能是以乞食来奉养母亲。所以说,像这样就做得非常完整、非常好。

有人认为儒家经典注重孝道,却不知佛家经典更注重孝道。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至。每见出家释子——就是出家人,便随意妄口,肆意诽谤,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法更重孝道。

世人每每知道《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称为“孝经”,殊不知《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菩萨本愿经》、《盂兰盆经》,还有《大报恩经》等佛教经典,也被称为“孝经”。俗人出现这种偏见,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懂佛法,缺乏佛教知识,故生误解。凡接触佛法,诵过经典,无不赞叹佛法是圆满至高之善法,佛教是无上孝道之宗教。

佛教的孝,不光限于眼前这点儿,而是使父母离苦得乐。父母去世了以后,特别是受了菩萨戒的人,必须要给父母诵菩萨戒的。我们光知道临终时念佛来孝敬父母,实际上还不知道,父母临终的时候,受了菩萨戒的必须给父母诵戒,诵菩萨戒,不诵戒都是结罪的。所以说佛教度父母,不只是说这一生,而是生生世世。

所以儒教的孝道和佛教相比,他们缺乏的一个是正信的方面;二是不能引导父母真正走向解脱;三是不能生生世世去孝敬父母,从根本上解决孝的问题。所以佛教的孝要大于世间的恩,是真正的孝。另外,我们还不只有这一世的父母,还有生生世世的父母。唯有出家修道,才能真正报答生生世世的父母之恩,故出家称之为“大孝”。所以说,能善巧方便,引导父母学佛、念佛,使父母究竟离苦得乐,则可称为真正的孝道,真正的报恩。

由上面可以看出,只靠传宗接代、衣食供养是称不上“大孝”的,只能称为“小孝”和“中孝”。那么怎样才能孝顺父母呢?莲池大师将孝分为三种次第:一、甘脂供养,使父母免于饥饿,是为小孝;二、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三、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了生脱死,是为上上大孝。可知出世的孝法远胜过世间孝法,出世间孝乃可称为最上的大孝。

儒家有“王祥卧冰、丁兰刻木、孟宗哭竹”等事迹,然而这些孝亲事迹,他们虽然忘我尽孝,但归根结底,还是不圆满的,不能彻底地解除父母之痛苦,父母还难免堕落。比如说王祥卧冰,他是把鱼给卧出来了,但在奉养父母的时候又造了业,那鱼也是前世父母啊,他又造了一个杀业。所以他那个孝是不究竟的。现在也奇怪,还有一些寺院刻了二十四孝,把“王祥卧冰”也拿进去了,这边孝敬父母,那边杀生。要是世间法,还说得过去。从佛法来讲,特别出家人,这种做法真是解释不通。

出家人一定要孝三世父母才为真孝。孝三世父母为什么是真孝呢?为什么说不能孝三世父母只是小孝和中孝呢?这里也有一个原因,因为你孝天下的时候,孝所有众生,那么所有的众生同时都会孝敬你父母的。因为你只孝敬今世父母,你对父母的孝是非常狭窄的,其他的众生也不会去孝敬你父母。过去有句话: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帮助天下人,天下人就会帮助你。也就是一个道理。你孝天下所有的众生——当成父母去孝,那你的父母就成为所有众生的父母,大家都去帮助你。所以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说真正的孝是出家修道,孝于天下父母。如洞山良价禅师的母亲对他说:“不望汝如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如目连尊者度我,下脱沉沦,上登佛果。”

还有黄檗禅师,由于他母亲想念他,所以就给出家人洗脚,黄檗禅师回来后也没有跟他母亲相认。因为他母亲那时候眼睛已经瞎了,但是为了见儿子,遇到出家人就给洗脚。她希望在洗脚的时候能和儿子相见,抱这么个愿望。

后来他儿子回来了——黄檗禅师回来了,她母亲给他洗脚,黄檗禅师没有说破,洗完脚,然后就走了。邻居就告诉她说,刚才洗脚那个人,就是你儿子。因为黄檗禅师他觉得亲人相认,终归情不能断,而且将来还有轮回的可能,所以没有相认。但也满足了他母亲的愿望,叫他母亲给他洗脚。

当邻居一告诉她,他母亲马上就追出去了。黄檗禅师之前已经告诉邻居,千万千万别告诉她——因为黄檗禅师已经得道了,他知道因果。这个邻居还是告诉他母亲了,他母亲就追。因为眼睛瞎了,看不着道,一失足掉河里淹死了。最后黄檗禅师在火化他母亲时就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言。”这黄檗禅师急眼了,他母亲死了,黄檗禅师跟佛就讨价还价起来了,就说了:佛不说了吗?一子出家,九族生天。他说我母亲如果要不生天,佛你就犯妄语戒。他这一说,亲属朋友全都看到他母亲生天了,这是一个很罕见的例子。

所以说这就是孝敬父母。因为黄檗禅师知道他母亲有这个堕河的因缘,所以不让告诉。邻居憋不住就告诉了,这因果就成熟了——掉进水里。因为黄檗禅师的修持和孝心,跟佛去讲价钱——实际上不是讲价钱,是告诉我们这确实是真事,不是假的,也是示现给我们看。最后大家都看到他母亲生天了,这才知道出家确实是大孝,能使父母真正地离苦得乐。通过这么一段故事,说明出家修道,孝敬天下父母才为大孝。

这是讲对母亲尽孝的故事,还有对父亲的——“悟道报父恩”。唐朝福州玄沙院有一个备宗师,是一位禅师。他俗家姓谢,父亲捕鱼为生,也是不幸掉水里死了,备宗师因此出家,来报答父母养育的恩德。出家后修行极其清苦,一双草鞋、一件粗布僧衣,吃的东西仅够维持生命。和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禅师做朋友,雪峰禅师因他苦行,就称他为头陀。

有一天,他带着行李出山,想到各处去行脚参访。就是在寺院呆长了,有点烦了,所谓参访——就是觉得这地方不能得道,想出去走一走。走不远忽然脚破了、伤了,流了血,而豁然大悟,就开悟了。

开悟的条件不一样,不一定什么条件。有的可能是刚睡着就开悟了,刚睡着这个时候开悟的人特别多。因为一天特别的疲劳,终于放松了。再一个是吓一跳,虚云老和尚杯一落地,吓一跳,然后开悟了。还有一个人因为是鸭子飞,“扑棱”一下,给他吓一跳,开悟了。这个备宗师开悟因缘是流了血,突然流血了,心神一紧张,一下子就悟道了,这个因缘是很殊胜的。

但是大家可别这么想:等明天我也睡觉吧,或是明天没事我也把脚弄破了,这不行。人家是平时修行火候已经到那个地步了,就差这么一点点的因缘。这点因缘就像干柴遇烈火,一点就着了,得具备这个才可以。你别老睡觉,睡觉也不一定开悟,也可能还堕到三途里去了。人家开悟是什么呢?是不睡觉,一天老也不睡觉,经常精进,突然地一休息,一放松,就悟道了。

你别等我讲完——师父说了睡觉可以悟道,该两点钟起床不起来,别人招呼他:“怎么不起来?”说:“我在那悟道呢!”(大众笑)然后你还告诉人家:“这不是我说的啊,有什么事你找妙祥师父去,是他讲的。”(大众笑)所以我这得说明一下,不能那样。但是有一点你可以说,比如谁手破了、脚破了,你说:“哎呀,开没开悟啊?”他马上痛苦就减轻了,这个你可以讲。

所以备宗禅师他就不下山了,依止雪峰禅师并请示切磋心法。最后雪峰禅师就说:“备头陀是乘愿再来度化众生的菩萨!”后来有一天晚上,备宗师忽然梦见父亲来相谢,说:“因为你出家,明心见性功德的拔荐,我已生天,现通报你这个好消息。”就是他做梦时见他父亲来告诉,他已经生天了,这都是修道所带来的福报。

所以在孝敬父母这一点儿,我们一定要注意。因为是福田哪,你不能把福田当成不重要,或是当成荒地,不去管它,这样的话我们的福报就会大大地减少。

如果我们远离父母,不能在他们跟前,那你把所有的老人和岁数大的,男的看成父亲,女的看成母亲,同样也会获得福报。佛教有这句话,就是作为菩萨来讲,受菩萨戒的人必须得有这种概念:男的为父,女的为母。所有的男人是我的父亲,所有的女人是我的母亲,这样来进行修行,才可以进入菩萨位。

 

上页:答居士问三
下页:养护己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