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布施(1)
◎第五偈
时间:二〇一一年六月初九中午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法堂
听众:各地居士
上回讲了《吉祥经》的第四个偈子,下面讲第五个偈子。第五个偈子是这么说的:
净行行布施 爱护诸亲族 生业无非难 此为最吉祥
◎如法布施
“净行行布施”有的翻译为“如法行布施”。“净”就是清净、干净的意思。这个布施要想获得吉祥,必须得有清净的心理、清净的行为,和清净的物资进行布施,是最吉祥的。
布施可以分为外财和内财两种。外财指什么呢?指身外之物,主要是物质的供养,如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内财指自己的头、目、脑、髓、手、足、血液、力气等身上的东西。
所谓布施:“谓内外资财,以清净心悉能施之,而无吝惜也。”就是内外的资财,它以清净心都能布施。什么是清净心?就是没有妄想,而且没有所求,毫不吝啬、不吝惜,不是说这个东西掂来掂去,可给可不给的。
比如说有人来乞食了,或是来要饭,有的人布施,他有两个馒头,有一个新的、一个旧的,他一想旧的我布施,新的留给自己吃。或是说布施的时候把这个大的留给自己,小的给别人,这都不是用一个清净心而布施。
过去乞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乞食的时候发现他布施的食物是陈旧的,等自己家孩子出来拿着吃的都是新的。虽然他也能获得一定的福报,但是由于这种吝惜的心,他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这个布施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有没有吝啬的恶心。
“内资财,即是身、命、法也。外资财,即是世间的财物。”布施有三种,即:
一、财施,以财物布施。这个财物布施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众生都是以钱财为生命,要是更大的布施,他都很难做到。我们学佛了,我们能知道一些因果,也知道布施的好处,所以我们一般都能做到一些。但是想真正做到财布施,这种人也不是特别多的,可能是稍少点的行,要是多了(指布施的财物多)就不能了。所以这个财布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佛在前世的时候,曾为一个国的国王,看到老百姓受苦,他就想:“我应该把我国家里的所有的库存拿出来进行布施。”他把所有的国库都打开了,所有的金宝都拿出去布施了。使本国的国民,还有别的国家的国民都来取这个财物,最后四个国库都布施空了。但他觉得老百姓的困难、灾难并没减少,后来他就打听,说我怎样能够让老百姓得到安居乐业,能够远离痛苦?别人就说唯一的方法那就是佛法,后来他又求无上法。
就是说他第一个是财施,只有进行财施的人才能进行第二步——法的布施。如果财施不能施,说我能布施法施,这人次序就颠倒了,有时候是做不到的。
只有能够进行财施的人,才能进行下一步——法施。也就是说真正进行法施的人,才能得到法。换句话说,只有进行财施的人才能有获得法施的机会,有法施的机会你才会有真正得法的机会。它本身就是一体的,是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问题。所以说财施是我们的第一步,我们平时修行,想得到“无上甚深微妙法”,首先要进行财施。
为什么说密宗啊——在西藏那边的人,一年的收获都要拿到寺院去布施?为什么他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一年的心血送到寺院去?因为他知道,只有财施才能获得真正的法施,所以他去努力这么做。这是第二,法施。
第三个,无畏施,给他人以无畏。有的人在特殊环境的时候,不一定马上需要我们去施财施,人家就需要一种无畏施。世间叫什么呢?有的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都是无畏施的一种。这个无畏施,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呢,首先不要希望得到福报,不要去抱有希望。当你有希望的时候会很痛苦的。
我给大家讲个例子,这是我亲身的一个经历。过去没学佛之前,走到一个市场,看到一个老年男子,岁数较大,和一个年轻的女子互相争吵起来了。什么原因争吵起来了?因为这个男子行走的方向是拐弯,他就往右侧拐。前面有个女子在那儿停着,因为啥呢?是红灯,她就站着没有动。本来是正常的,按照交通规则是正确的。
这个岁数大的男子,就因为女子站在那地方,挡他拐弯的去路了,他就骂这个女的,说这女的不对,出口非常脏。这女的很委屈,跟他争辩了几句,这男的说的脏话就越来越多。这整个过程我在旁边看着了,我就去说,我说:“你这不对啊,人家是按照交通规则,因为是红灯停,人家在这儿停着呢。你要拐弯,前面有人你应该下来或是慢慢拐过去,你不能埋怨人家,人家没有错。”
我这一搭言,那男的跟我俩就吵吵起来了,吵了很长时间。警察站得挺远,他也没过来劝。后来这个男的就说:“那你们俩是一家的?”我一听这话说得不好听,我再回头一瞅,那女的早就没有影了,就剩我们俩在这儿吵吵。我觉得:这何苦来的?这时候那个男的一生气,骂了几句走了。
他走了警察才过来,说:“这人不讲理,你别理他。”我当时回去挺生气。你说帮助人,这一片好心,最后人家不领情,人家早就脱身走了,这是一个。第二个,警察瞅了半天他也不过来,等那个人走了,警察才过来,然后就安慰两句,说那人不讲理,别跟他一般见识。
就是说当时心里有一种不平,也感觉到可笑。为什么不平呢?当时的状况是想帮助人,但有所求,想做一个行侠仗义的人,有这么个心。所以当情况有变化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平。所以说,当我们给人无畏施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所求心,有所求心肯定会生出很多的痛苦。
布施有这么三种。在佛经里,将布施比喻为农夫耕田,好的田地能获得丰收。同样,多布施给贤德之人,可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就是说布施,好比什么呢?农夫耕田。你布施就等于在耕田地下种子。你耕田就有粮食吃;你不耕田,不下种子,就没有粮食吃。在农民来讲,这是实打实的道理。
所以我们究竟有没有福报,和我们布施有绝对的关系。怎样去布施?布施好的田就能获得大丰收,次的田就收获很少。同样的,多布施给贤德之人,可为自己添更多的福德。这个很重要。
《四十二章经》中说:“饭恶人百”,“饭”就是布施粮食的意思,就是供养饭。“饭恶人百”,就是你给一百个恶人,“不如饭一善人”,你给一百个恶人,你不如给一个善人的功德大。因为啥呢?因为这里有个趋向,也叫去向。你给善人,他的功德马上就反馈回来,使你远离了恶。这样的话,趋向于善,所以这个功德大,甚至超于百人。
佛讲这个道理是非常准确的,就这个《吉祥经》不是谁都能讲的。天人讲不了,世间人也讲不了,只有佛能讲。佛针对什么是吉祥,什么是不吉祥,准确无误地讲出了它的道理。虽然看着是简单,但它有深深的意义。就像刚才讲了饭一百恶人不如饭一善人,这个道理就非常正确,而且符合佛法,也符合福德因缘的根本。这就是真正的世间的规律,也是佛法修行正确的方向。
有的人就不这么讲,现在有很多的人,他说出家人为什么就接受布施啊?你把那个布施给世间人不挺好吗?还有很多有困难的人,等等说法。他不知道哪个功德是最殊胜的,他并不懂。
包括我们学佛了,有时候难免也有疑惑心,因为我们不明白这里法的趋向。这个趋向会使我们生生世世离苦得乐的,正确的布施能使我们远离邪恶,使我们生生世世福报无穷。所以这个趋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布施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怎样布施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这个“善人”呢,在我们这儿一般很少有人说。“这个人挺善”,我们是这么说。在山西不是,山西把学佛的人都叫“善人”,他不叫居士,他叫善人。这个善人如何,那个善人如何,都这么叫。地区不同,称善人的方式也有所差别。但这个“善人”的称呼非常好,能有警惕的作用,有鼓励的作用。像我们就说“这人挺善”,这是背后说。“这人心眼儿好”,我们一般都这么讲。但是在山西不是,是称“善人”。出家师父也那么讲,“善人”就是指居士说的。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就是说在布施上,饭一千个善人——你给一千个善人,不如给一个持五戒者。你看持五戒多殊胜!这个五戒者,就远胜于善人,又更远胜于恶人。你看看,一千个善人,再乘以一百这多少了?这就上万了,是吧?所以说供养一个持五戒的人,要比供养恶人功德殊胜得上千上万倍,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因为五戒能够让人正确地修行,远离了诸恶。也就是说关闭了世间法,能够生天的一个基本的因,或是得到人身的基本因。五戒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殊胜的,所以我们对持五戒者一定要恭敬。对学佛者要恭敬,对持五戒者一定要恭敬。
有的人一听说你学佛了、受戒了,反而觉得你太执着,说:“你自己不懂得取舍。你看我又信佛,又不受戒律控制,这多好,多自由!”他不知道受五戒的功德有多大。如果你进行皈依,而没有受戒,只不过是一个初入门的善人而已,还没有达到完全真正的皈依。和持戒者比,他拉开的距离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一个持五戒者远胜于善人上千,对持五戒者不光要进行布施,我们也应该知道尊重。一听说谁受戒了,有时候还拿人家开玩笑。比如说做点什么事——你不受戒了吗?你往后站吧,这个好事得给我。他先抢过去了。就是说老拿戒条卡人家,给人弄得哭笑不得,用这种方法占便宜。下回得注意,千万不要占持五戒人的便宜,这持五戒人可了不得。受完戒了,他也是一种能够给人种很多福田的人。这个功德很殊胜,作为居士来讲,对持五戒的人应恭敬。
别说居士之间,就出家人对一个受五戒的人,他都会很尊重。因为有了戒律,他就有成佛的希望,今天可能是五戒,如果他持得好,持得彻底,是很快就会得法的。特别是佛法里的一些深深的意义,受戒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戒能生定,戒能生慧,这是一点不假。这个五戒能讲很深的妙法,如果不持戒的人能不能讲出这么深的妙法?那是不可能的。虽然他有背经书,可能把经书背下来了,但绝不是他修持而来的,只是照文解义而已。他说的虽然很有道理,但绝不是他修证过来的。佛法更深的意义,教化众生的意义,给众生带来更多的利益,他做不到。一个持五戒的人、严持五戒的人能做到,而且持五戒的人时时受人尊重。
我们大家也是这样,对受五戒的人要时时地恭敬,甚至我们已经受了五戒,对其他受五戒的人应该常生起欢喜和恭敬心。如果一个受五戒的人需要一些物质,我们尽量去满足他,帮助一个持五戒的人会获得上千倍的福报。一个学佛的人不可轻视一个持五戒者,这个大家应该清楚。
下面就是“饭五戒者万”,就是说你供养一万个持五戒者,“不如饭一须陀洹”,就是证初果的人,上万个受持五戒者也不如一个须陀洹。那当然了,因为他已经进入圣人的境界了,别说上万,千万也是值得的,那已经是证果的人。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二果;“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三果;“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这个比例啊,就是你一亿的三果阿那含也不如一个四果阿罗汉。为什么呢?法啊,并不根据数量,是根据什么呢?对法的正确理解和深入。这才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往往世间法是以人数取胜。就像世间人说“法不治众”,大家共同喜欢一种做法,会被法律固定下来。佛法不是这样,不管你多少人,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或几亿人,都是根据真理来讲话。为什么要根据真理?因为人只是幻相的一种。他没有根,他不是实体,他不是根本。所以说千百万也不如一个阿罗汉,就是这个道理。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所以说不如一个阿罗汉。
在世间上,作为居士证到四果阿罗汉的时候,就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出家,一个是涅槃,不许过夜。所以在世间上没有哪个居士说自己证到阿罗汉果了,如果说证到四果阿罗汉还不走,甚至还有的说自己是佛再来,那都是大妄语啊,肯定是大妄语。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就是说十亿阿罗汉,不如一个辟支佛,他对法的深入又不一样了,因为这个法的深度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能使人远离痛苦,一直到成佛,辟支佛的功德就更殊胜了。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成佛了,三世诸佛,彻底地了脱生死,远离了诸有。所以一佛住世,那功德是特别殊胜的。
佛经上有这么个故事:佛的母亲,过去世曾经发过愿,她说生生世世,不断地要给佛做母亲;而且阿难也发愿,生生世世给佛做侍者;还有佛的儿子也发愿生生世世给佛做儿子。
佛的母亲为什么要发这个愿呢?原先她曾经生过一千个儿子,这一千个儿子都是阿罗汉。阿罗汉自我了脱生死没有问题,在度众的时候,就不如佛的功德彻底。所以,佛的母亲在往昔的时候曾经发过愿,将来我不要一千个阿罗汉儿子,将来有一个成佛的儿子就行。当佛的母亲也是不容易,也是生生世世发愿而得来的,佛母亲的功德也是非常殊胜的,也不像我们想象的。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就清楚了,什么是福田?福田都是根据法的深入来决定的。就像光明一样,手电有手电的光明,电灯有电灯的光明,探照灯有探照灯的光明,月亮有月亮的光明。但哪个光明和太阳的光明都比不了,佛就像太阳的光明,太阳一出,三千大千世界都照亮了。所以我们布施这些福田就会得到好的收获,田地是不一样的。
佛法里特别注重布施,注重布施同时也注重布施的对象,这个布施的对象使我们有了趋向。一个是布施的功德大,将来你得到的就是他的功德——你布施佛将来就得佛的功德;你布施阿罗汉将来就得阿罗汉的功德;你布施一个五戒的人将来就得五戒的功德。他自然有一种内在的功德来回向给你、照亮你。因为他的功德就像什么呢?就像光芒。我们在太阳底下,可以沐浴到太阳的光芒;我们在月亮下可以沐浴月亮的光芒;我们在电灯下能沐浴到电灯给我们的光明。光明的大小也决定了我们所接受的、得到的实际的利益。
当然布施的功德并非只是依据受施者,也依据布施者。如果没有阿罗汉比丘或致力于证悟阿罗汉的比丘,布施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来净化布施。布施也得需要布施者有一种清净的心布施。什么是清净布施?第一个,施物来的正当。就是你布施的东西一定要正当得来的,有的人说:“我贪污了,贪污不要紧,我贪污来的东西不去接受检查,甚至不去偿还给贪污得来的地方,布施给寺院是不是一样有功德?是不是等于还给了那个地方一样?”我说这是不可以的,我说你从哪儿得来,就应该还给哪儿。因为啥呢?偷盗财物,可以用相等的物质来偿还过去,来消除罪业,这在戒律上是允许的。
有一个瓦房店居士,他曾经以种种手段获得厂子的一些财物,可能是几千块钱吧。学佛以后他知道错了,他说:“我把这财物拿出来给寺院行不行?”我说:“不行。”他说:“那我怎么办”?我说:“你还给那个厂子。”后来这居士真去还了。一找那个厂子,黄了,厂子不在了。我问这厂子谁接收了,他说政府接收了。我说你还给政府。他说:“到政府去了人家都笑话我,说这人太傻了,说还有这样的人。他(政府工作人员)说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的账都已经封死了,你还给我们,我们也没有地方收。”
后来又找我,说:“师父我去还,人家不要啊,这怎么办?”我说:“它(政府)既然是接收的单位,只不过是把账封起来了,一旦还有一笔账要入,这账可能就得重做,他觉得麻烦。不管怎么样,你都应该还给政府。”他说:“我还给他们,我怕他们再去吃了喝了。”他考虑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世间人像这种情况是很常遇见的。
我说:“你这么的,在还给他们的时候,叫他们给你开个条,这样的话,他们就没法去把这笔钱财给挥霍掉了。”后来他又去找,最后可能是还给了(政府),说:“你放这儿吧。”后来就拉倒了。就是说我们这笔账应该是这种还法。
也有的人曾经讲过,说你还给寺院吧,建寺院也是一样的。这种说法不符合戒律,寺院接受的东西一定是来得正当。不是寺院要这些东西不好,主要的是让你生起一个正确的布施心,以后杜绝这种恶习。你想啊,“你看我偷来的东西,然后布施寺院,和尚都要了,这和尚也希望我们去偷,他好要。”最后成了一个教唆犯了,是不是?这是不可以的。所以出家人一定要正确地教导人布施,来源要正,而进行布施,这样是最好的。
施物的来源正当,它根据很多种,包括什么呢?持金钱戒。如果你不能正确地布施,就很难获得福田。比如说,你给这个师父金钱,他买了一个钵,或是他指使(你拿他的钱)买了一个钵。这个钵在佛教就是非法的,就是不清净的。如果你把这个钵打碎,你给它改造一下,做成勺子或做成其它工具,这个勺子也变为不如法。
所以说这个布施,一定要清净布施,对出家人不能布施金钱。施物来得要正当,要正确,你就会获得福田。世间就不讲这个,世间法只要你给就行,不讲如法不如法。
有的供养父母,不管如法不如法,父母要啥就给啥。本来父母是福田,但由于你要啥给啥,就破坏了这个福田,使你的孝心和你的福德获得很少,有的遭到破坏,甚至还造业。所以这个福田必须如法去布施才能获得。
就像一个地里,你下个种子,如果这个种子下的是一个有病的种子,就不能获得你所期望的丰硕果实。因为这个种子有病,甚至不能生长,也不是你所需要的东西。所以种子一定要健康。地是好地,种子也要健康,这是两方面应该具备的事情。
在佛教这块儿,故事讲得很多。现在有一种叫“慈善”,这种慈善有的是寺院组织的,有师父来做指导,这可以。但是不能把供养三宝的物资再供养给白衣。这样的话,第一个损害了前布施人的利益,什么是前布施呢?就是以前供养的人,是供养僧人的,你去给了白衣,这就违背了施主的意愿,使施主的布施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而遭受了损失,这是不可以的。所以僧人只能是指导慈善,不能进行布施。不能拿僧人的物资布施给白衣。
前两天去鞍山,鞍山的宗教领导就说:“有人反映大悲寺从来不布施。”我说:“我们没有金钱怎么布施?”他说:“你可以号召信众布施。”我说:“已经号召信众布施了,比如汶川地震,我们已经号召了。但是我们号召是这么号召的:就地布施,不要以大悲寺的名义进行布施。是你布施的,就地布施就可以了,如果以大悲寺的名义布施,好像是大悲寺拿出什么物资来布施,这样的话怕人造成误解。”后来他也承认,他说你这个倒挺实在。我说就得这么实在去布施才正确,不能搞一些虚名。虚名虽然是挂你名,但它有弊病的地方。所以说我们不布施也是布施,念经回向也是进行布施,每个人布施的方式是不同的。
所以三宝物不得随便舍,去滥布施。有的人说看看你们僧人大米白面那么多,给周围老百姓一点,搞好关系不行吗?我说那样就破坏了佛法。这样给的话,信众谁不会给?直接给就完了,何必给你,再用你来给,是不是?最后人家不供养三宝了,他就失去三宝给他带来福田的本意了,这个利益就没了。
另外呢,也使三宝以后修行困难,因为这样既不符合佛法的利益,更不符合世间的规律,所以这是不可以的。这个施物一个是来得正当,另外布施的方法要正确,我们要有选择的。
第二个以清净无染的心去布施。就是说你布施没有所求,没有嘲笑心,而是以恭敬的心,这样你会获得吉祥。以清净无染的心来布施,这个能获得吉祥。清净无染的心,就是没有所求,而且没有杂念,没有胡思乱想,不想些不应该想的事。这样的心来布施,能获得吉祥。以这个清净无染的心布施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尽量去努力、去做。在布施的时候,难免有一点妄想,我们忏悔就可以了。
第三个对业报法则拥有绝对的信心。就是说行善事得善报,行恶事得恶报,布施必然得布施果报。就是说对业报法则,什么是法则?刚才我讲了,《四十二章经》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这都是法则,“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含。饭百万须陀含,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你对这些法则要有绝对的信心,你也要深深地知道:种什么会生长什么,我种在这个福田里必然会获得大收获。对这个绝没有怀疑的心,也是绝对地有信心。如果这三种成立,你就会获得吉祥。不是说以后获得吉祥,而是当下就会获得吉祥。
过去有个人在路上修道,道上有个坑,天黑有很多车从这儿过,行人、汽车,特别是行人骑自行车从这儿一过,就掉到坑里去了。一个是有坑,另外旁边还有棵树,树正好挡着道的一半,再加上坑,路就特别窄。因为这个树不能马上被清理出去——在世间一般的人都不愿意多事。
后来这个人就想了一个办法。从自己家拿了一个电灯,把电灯伸到树那。那儿没有路灯,他给安个灯作为路灯,给人照明,整宿地照。要花电费钱的,是不?刚开始他并没有想到太多,就想这万一谁要掉进去了,碰一下……觉得小孩骑车非常冲,“咣”一下容易撞树上了。平时都走惯这条道了,很容易出现这种事情。
我说的这个事情是在城市,那个树倒了,后来这个人就把电灯拉到外面,用自己家的电来供应这个灯。虽然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他拉完电灯以后啊,他就听到街面过来一个人——“哎呀,这谁拉的电灯,这个人心真好。”一看前面一棵大树,如果没有这个电灯,一下就撞上了。谁走到这儿谁说:“哎呀,这人心真好!”这个人当时心里就获得了清净,才知道布施有这么大的好处。这一晚上睡得非常安详,脸上也充满了这种喜悦。他就知道了布施的功德是多么殊胜,何况这么一个小小的事情,就获得这么大的殊胜。
如果能够天天这么做,如果能够去供养一个持五戒者,或是须陀含、阿罗汉、辟支佛、三世诸佛,那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这功德是当下就成,当下就得,不是以后才得的。
在佛经里还有一个恶人,曾经有个辟支佛来乞食的时候,他给他一碗饭,他得到什么样的果报?生生世世有黄金,生生世世不贫穷。后来他又后悔了,看到这个和尚吃饭,他又后悔了。他说:“给这和尚,还不如给我的工人。给我的工人还能干点活,给他了,他吃完就走了,我也不认识他,是不?”他也不知道对方是辟支佛,由于后悔的原因,他生生世世虽然有金钱,但生生世世吃仆人的饭。有金钱就搁那儿搁着,像守财奴一样,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用,自己也用不上。以清净无染的心来布施,就像我刚才讲的,他布施完了有了恶念就不叫清净无染的心。如果没有恶念,没有所求,就是清净无染的心来布施。
三种布施,如果我们做得得当,我们获得的吉祥是无疑的,是真实的。肯定能获得吉祥。所以说《吉祥经》对我们修行来讲也是很重要的,对世间人更重要,如果在世间不懂吉祥,我们想在人生上获得真正的幸福是不可能的。人的幸福,必须得靠种种吉祥的行为来指导我们每天的生活,我们才能活得正确和愉快。所以《吉祥经》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对出家人也好,对居士也好,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懂得《吉祥经》,就知道了修行。所以《吉祥经》是非常殊胜的一部经。
《优婆塞戒经》所说的布施所得果有三种:“一、有胜财故获得胜果。(编者注:经文为胜财,可能是传写中错误,联系后面经文,应为“财胜”。)二、有田胜故获得胜果。三、施主胜故获得胜果。”
“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是名财胜,以是物施故得胜果。”这里说有财胜,就是最好的财,最殊胜的财去布施,就获得胜果。要施以具足妙好,“妙”就是非常神奇,非常好,非常罕见稀有,比好还要好,所以称为“妙”。妙好色香味触,色上也是最好的最殊胜的;味道也是最好最殊胜的;触就是接触、摸触,各种的触,感觉是最殊胜的,给人一种心情愉悦的感觉,是名财胜。所以说“以是物施故,得胜果”,就你这些东西布施出去能得胜果。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众生啊,就因为这些妙好,色味香触而流落生死。因为这些东西,一瞬间暂离也不可以,走哪儿都得带到哪儿,脑袋里成天想着这点儿好事,看得像生命一样珍贵。有的人说宁舍生命,不舍财物,就这么个道理,他就不肯布施。因为他不肯布施,贪恋这些财物,就在生死轮回里不断地受苦,每天对他自己的吉祥就不能真正地获得。
我们想得到最殊胜的果,那你就从这儿布施——拿最好的东西去布施,最难舍的东西去布施,你就会获得胜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难舍能舍。供佛的时候,有的人说我得给佛供最好的东西,佛一欢喜就能帮助我。他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佛需要吃最好的东西。比如供水果,佛希望哪个苹果甜,哪个香蕉最好,佛就吃哪个,他是那么想的。他以为佛吃,他不知道根本的道理——是舍掉自己那个难舍的心,要破除你那种悭贪。所以说这为布施,这为供养。
比如说咱们打药师七,做那个幡,是用五彩布做成幡条,红的,黄的,都是正色。为什么要供佛正色?供佛正色不是佛需要正色,是你需要远离正色,即获福。因为你布施了,你就远离了,它是有个法的意思。
如果不贪这些正色,这些正色就回到你的如来藏性里面去了。为什么我们有生死轮回?就因为贪恋这些“妙好色香味触”,所以就轮回。你去布施,所谓布施给佛,佛是什么?就是你的如来藏性。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什么叫布施,是因为什么原因我们得到了无量的福报。所以说你用最好的东西去布施就得胜果。这是物施得胜果。
最近给居士解答问题的时候,经常有人问我:“师父,你不让供大仙——狐蟒蛇仙,那我送寺院行不行?”我说:“不可以。”他说:“师父,为什么不可以呢?放你这儿吧,我在家没地方搁。”(大众笑)他说没地方搁。我说你布施好的得好的果报,如果你把不要的东西送到寺院里,你将来得的果报尽是你不(想)要的。这就是同等条件,以恭敬心去布施,以这个难舍能舍的心去布施,这样必然获得胜果。
如果你把不要的东西舍给寺院,将来获得的果报尽是一些你不爱要的东西,你烦什么来什么,最恐惧什么来什么。所以我跟他讲这个(指仙像)不要供养寺院,同时呢,不光这个寺院,到别的寺院也不要那样做。如果这样做的话,会减少你的福德因缘。
“向须陀洹乃至后身菩萨,乃至成佛,是名胜田,施如是田故得胜果。”因为有个趋向,你给证果的人——你的心已经向着证果的人,已经起了一分恭敬心,已经有所得,所谓的布施已经打开求法之门了,打开这条道了,已经在求法了。说“我没求,我只给他点东西”,实际上你已经在求法了,布施也是求法的过程。
所以密宗特别注重布施,南传佛教也特别注重布施。你看居士,一听说出家人从这儿乞食经过,赶紧拿碗饭准备供养。做好饭,先搁那儿搁着,来个出家人就用手抓一下子。不像咱们是拿碗盛饭,一下倒一碗。因为他布施的人特别多,用手抓一下子往每个人钵里放。来个出家人给一份,来个出家人给一下,所以获得了福报。更主要的是什么呢?因此而获得法益。
为什么有的人获法非常多,而且理解非常深?因为他前生进行布施,或今生进行布施,所以获法就多。一个是有恭敬心,他获法就殊胜;二是进行布施,他就能获法。也有的人不布施却想浑水摸鱼,他能不能得法?他不能得法。
几年前,咱们打药师七。咱打药师七给谁打呢?给这些常年护持的老居士,他们护持到一年了,非常辛苦,师父就领着大家打个药师七。因为打药师七僧人要付出很大的辛苦,来进行法的布施,使他们获得法的利益。
有些居士不是那样,一听说哪儿打七了,马上就到了。最后护持的居士为了调教他们,这些老居士就不能打七,就得做一些护持的事情,比如说给他们安排住宿、做饭,甚至领着他们做点什么,自己就不能坐那儿完完全全地放下去修行。这种外来居士呢,他们也常说:“我们为了法……”——我说的是外来居士,他说:“为了法我们才来的。”说得冠冕堂皇。
后来我就定了一条原则,我说不是护持大悲寺的居士,一律不允许参加这个药师七。他们有的很有意见,后来我给他讲了个道理,我说我们打七是因为他护持寺院了,我们给他打,如果不护持寺院,不允许参加。那居士说:“我到哪儿去都允许我参加。”你看他还有理。他是不是不讲理?三宝辛辛苦苦付出的环境、僧人,付出这么多,他来就把这果拿走了。我说你这不有点不讲理了吗,是吧?
自从定了这个原则以后,每年的护持居士略有增加,我也看到原先爱打七的人隔三岔五也来一来,也来了几回。这几年不打七,我看又不来了。这是他们不知道,布施才能真正获得法益。这表面现象是有僧人来领着打七,实际上就不打七,他也会获得法益。因为当他护持三宝,他付出的时候,这个法从哪儿得?时时刻刻,处处都会讲法,不一定僧人跟他讲法。在三宝地,甚至一个土块儿,一个木头都会给他讲法的。
有的人问我:“师父,那天我干活,不小心,木头一下子把我脑袋打破了。你说师父,我到三宝干活怎么……”意思“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我说:“打你一下,当时你开没开悟?”他说没开悟。我说还打得轻,打开悟就好了。就是说什么意思?就是说当你真心布施的时候,处处的因缘都为你成就而着想,所以非常殊胜。为什么没开悟?没有证悟呢?那说明我们的清净心还不到位,只要到位,水到渠成。
布施对我们修行佛法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获得的法益也很重要。没有布施不可能获得法益。法从恭敬上得,不是说你光顶礼就得了,还要有种种的护持行为和布施的行为才能得,这个是很殊胜的。
我在刚信佛的时候有这样一件事。曾经看到一个师父,在路上走,低个头,不抬头,穿着僧人的僧袍(指短褂),他没穿那个大褂,就穿个僧袍。他这一走,给人看着非常地潇洒,有一种清净自在。
当时给我恭敬的,这心里不知道怎么好了,就赶紧迎过去了:“师父,你好……”那时候刚信佛没几天,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然后光瞅他的相貌好,左瞅右瞅的。这个师父就跟我讲,说:“我这要回家……”他母亲有病,离住的寺院不远,白天去看一看。我恭敬地瞅着他走远了。走远我才想起来,我瞅他的目的是干吗?寻思兜里有钱哪,要布施他点钱,到那时候不知道怎么这个钱就拿不出来了,就没给。但是这恭敬心确实到位,眼睛瞅着一点都不愿意离开,就看着这师父处处清净。
所以以后,能出家也好,还是能持金钱戒,我想和这一段也是有因缘的。所以说恭敬心能获得法益。那时候确实有供养金钱的心,当时都给忘了。但是亏了没供养,供养了现在还得忏悔,不如法嘛,是吧?
第三个,“若有施主信心淳浓,施戒闻慧,则得胜果。”施主信心“淳”,我们知道就是没有杂念,特别纯,“浓”那就是纯中又加浓。你想一想,这就更不得了了。施戒闻慧,比如说愿意学习戒律,愿意听法,则得胜果。
刚才讲了这一段啊,四句话里的第一句“净行行布施”,这一句话,是刚才讲的这一段的主要意思。这一段还有几种意思,还没有讲完,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