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律仪

来源:溯源网站  妙祥法师2015-05-09 07:55

◎善学律仪

第二句,善学诸律仪。佛陀在许多经典中反复强调,持戒清净是修习止观的前提、培养定慧的基础、断除烦恼的根本。佛经云: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犹如佛陀教法的命脉,对佛陀正法的住世是如此地重要。

这个问题啊,我们现在多少都明白一些了,但是真正明白呢,还得需要一段时间。我们往往把戒律看得可有可无,有条件我就持戒,没有条件我就不用持戒了。实际上持戒要放在第一,因为持戒才是培养智慧的真正前提,也是培养成佛的基础,也是断除烦恼的根本。所以说佛在世,以佛为师;佛走了以后要以戒为师。什么是戒呢?戒就是佛,所以说我们是跟佛学。那佛走了我们跟谁学?就跟戒律学,有了戒律就有了佛。

南山律祖,就是道宣律师,解释说:“律者,即法也,从教为名,判断每条戒的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教”即指佛的教导,“法”用现代话讲,即是法律条文的意思。如果有人犯戒了,必须依照佛所制定的法律来判断所犯的是重罪或是轻罪,是属于开缘不犯的,还是属于遮止不应做的。判断持戒与犯戒即用律,为佛所制,故称为“律”。

这个道宣律师啊,有的可能清楚,有的不清楚。一般出家人都知道,他是南山律祖,曾经受天人供养。他对戒律的开遮持犯判断得非常明确,有些条文弄不清楚的时候,他问谁呢?问天人。他有时候就问天人,说这条戒律是佛什么时候讲的?因为天人知道以前的戒条是哪个佛讲的,能非常清楚地把这个述说出来。所以说这个律祖啊,对佛法的戒律判断得最准确,也说明戒律最重要。

仪:即是法度、法则的意思。这里主要指的是行仪,依律法而行持的意思。《大乘义章》卷十说:“言律仪者,律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名律仪。”

关于持戒的功德,《戒香经》云:佛告阿难,世有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佛对持戒的功德就讲了,世间有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就是说我们世间的香啊,得靠风来吹,惟独持戒的香,不用风去扬,就可以遍十方。

过去我也常跟他们讲,我说“有香何须大风扬”。如果要靠大风扬那个香,它并不是真香,只是一时的或是一段时间的,往往都是世间香。为什么戒律的香它不用风吹,就能遍十方呢?因为戒香遍于法界,和法界相通。不管在世界上,还是在法界上都能知道。如果你持戒好了,不光你这个地区知道,全国全世界,甚至天上都会清楚的。因为这个香它不属于世间香,属于心香,属于戒香。所以说,戒香对我们来讲是真正的香。

这个大家也可能遇到过,有的人经常坐在家里念佛,念到心特别清净的时候,突然闻到一股香味。他有时候就说这是佛菩萨来了,来加持我了。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守戒了,对佛法生起信心了,是清净生起的香,是这种香。这通常被大家解释为什么呢?佛菩萨加持。实际上是他心里清净所致的。

我们应该持净戒。持净戒有什么好处呢?戒香能遍十方,你的好名声到处被传颂。而且更主要一点就是魔障远离,其他魔不敢上前。比如说有的人想深山闭关,首先看看你的戒行,如果戒律不好,你想闭关,就会生起诸魔事。如果你持戒精严,不能说持得非常好,最起码你有决心把戒律持好,这样的话,你去闭关,就不生起来魔事,我们就能够正确地认识法。因为魔从哪儿来?从心生——魔从心生。

《长阿含经》说:“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就是说持戒有这五种好处:一者所求如愿,你所求的都如愿,因为持戒是大神通。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不光增加,而且不再损坏。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大家都会欢喜。四者,走到哪儿都会被称赞,好名周闻天下。五者就是命终之时,必生天上。必生天上不是光指这个天上,包括往生西方都是“必生天上”,也是这个词句。过去不说“往生西方”,就说“天上”,凡是我们应该去的地方,都是叫天上。

持戒有这五种功德。那我们平时费尽心神,求福报、求财产、求尊重、求名誉,不如去持戒。如果你要持戒,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就来了,这是最直接的一个办法。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就是戒的意思。“如暗遇明”,就像黑天遇到白天一样。像“贫人得宝”,就是穷人得宝了。“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这和佛住世一样。

《大报恩经》说:“欲报佛恩,当持禁戒,护持正法。夫能维持佛法,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我们都说报佛恩,很多法师也说报佛恩,什么叫报佛恩呢?佛讲了,欲报佛恩,当持禁戒,护持正法,维持佛法。这样的话,三乘道果,相续不断。有人不断地得到三乘道果,也可以说一个人从一果、二果、三果……不断地得,这些东西都离不开提木叉,它为根本,都离不开戒律。我们想得道也好,报佛恩也好,维持佛法也好,都离不开戒律。所以说,戒律是我们最大的福田,也是最大的一个吉祥了,所以持戒是最能使我们吉祥的。

《四十二章经》说:“佛子离吾”,就是离佛的意思,“数千里,忆念吾戒”,就是忆念我的戒律,“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佛在《四十二章经》里讲,你虽在千里之外,虽然你没见到我,但你按照戒律去做,必得道果;如果你在我跟前,也常见我,但不顺着戒律去走,终不得道。

不是说你见到佛就能得道的,所谓的那个见,如同没见。你要是顺着佛戒去走,没见也等于见了。我们都知道过去有两个比丘去见佛,很着急。路上渴了,遇到水,但水里有虫,一个比丘不敢喝,另一个比丘怕渴死见不到佛,就喝了。那个没喝的就渴死了,喝水那个见到佛后,佛就故意问他,说:“你一个人来的?”他说:“不是一个人来的,俩人。”佛说:“那个人呢?”“他渴死了。”“他为什么渴死了啊?”他说:“那水里有虫,他不敢喝就渴死了。我为了见佛,我喝了。”佛说:“你太愚痴了,你见我如同没见。那个人虽然渴死了,但他已经比你早来见我了。”持戒比丘死后生为天人,见到佛,佛给他讲法,当时就证果了。所以说什么是佛?什么是见佛?我们当以戒律为根本,这才是见佛,也就是说顺从佛的教导才为见佛。

《楞严经》:“汝常闻我毗奈耶中”,毗奈耶就是戒律的意思,“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就是佛讲的,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个非常重要。摄心为戒,什么是戒呢?摄心为戒,摄住心才真正地为戒。因这个戒律去生定,这为正定,因这个定去发慧为真慧,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无漏是什么意思?是圆满、彻底、究竟的意思。

《地持经》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复大人相报。”意思说:佛的三十二相是什么原因来的呢?都是无差别因。没有差别,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因为什么呢?持戒所得。佛的三十二好相都是因为持戒所得。就是说我们想得好相,那就得持戒,持戒的人相貌是非常庄严的。若不持戒,佛讲尚不得下贱人身,就是最下贱的人身——受苦啊、残缺啊,尚不得这些下贱人的人身。“况复大人相报,”更何况得这种好相报。所以我们相貌庄严,是因为持戒;得人身也是因为持戒,可见持戒的重要性。

《大智度论》:“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清净天中。”就是说持戒分上、中、下,持戒差一点的生人中;持戒中等的生六欲天中;持戒最好的生四禅定、四空定里,生色界和无色界。有人说我不持戒,我往生西方就行。刚才讲了,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何况大人相报?连人身都不可能得,你上哪儿往生西方?是不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说,我们对持戒应该有深刻的认识。

持戒虽属于一种善法,但与世间的善法从因至果都是不相同的,为了加以区别,对持戒的善法而称之为“戒善”。行世间的善法,只能得到人天有漏福报。人天福报享尽,还会堕落,轮转于六道,陷于生死苦海之中。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了救度众生,同成佛道而制戒。如《戒疏》中说:“斯乃大圣降临,创开化本。将欲拯拔诸有,同登彼岸。为道制戒,本非世福。”佛制戒不是为世间福制定的,是为出世间而制定的,是要了脱生死的。

持戒现世可以得到人天的福报,将来可以成佛。说持戒得人天福报是指现世的利益,持戒清净今生可以得到解脱,即使今生不能成就,也可以生在人天中继续修行。所以不能说“持戒只得人天福报”,以此为借口,说是世间善法而不去持戒。人如果不持戒,就会堕落恶道,不能生为人,只会不断地受苦,如何还能继续修行呢?

通过此段的学习,我们将明白:不能依据世间的一些善法,做一些世间善事,就说自己在持佛戒了。人做世间善事,佛教也加以称赞,但同时也要知道,这和人受戒以后持佛戒,绝对是两回事,对此不能混淆。现在有一些人糊涂,说:“我已经做善事了,何必持戒呢?”但你得的只是世间的善法,和成佛是两个概念,而且功德也不一样。

佛戒与世间的善法、法律条文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世间法律只有条文性质的规定,限制我们不去做某种事,应做某种事;而佛教以戒体的力量引导我们的行为,所做之事都与我们的自性相应。佛是一切智者,知法界的实相。佛戒是从实相而制定的,详细地告诉我们何谓持戒、何谓犯戒。通过持戒就可以成佛,而世间善法是不具备这些的。

谨守戒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戒律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同时在任何时候都是持戒人的守护者。弃除放逸,守护完善的戒律,善于抑制心念的人,快乐应该是属于他的。所以持戒对我们来讲是今生最大的一个事情。如果不持戒,虽然我们做一些善法,就像一个泥牛似的,当有点儿风吹草动的时候,比如下河了,那个泥牛自身都难保,自己也保不住自己,很快就灭掉了,更别提保护我们了。如果我们持戒了,就不是泥牛,而是个真牛,它就可以下水渡过这个洪流,等等,就都没有问题了。

 

上页:广学技艺
下页:善语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