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涅槃前所说四事

来源:溯源网站  妙祥法师2015-05-09 07:55

一.序分

◎佛涅槃前所说四事

下面我就把序分说一下。

佛经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个部分。序分,什么叫序分?就是叙述此经的缘起,佛在何地,为何人所讲等。正宗分即是经的正文部分。流通分即是佛讲经之后,劝令人天大众护持此经,流通此经。但是这个经只有序分和正宗分,没有流通分,这是与其他经典不同的地方。这是它的一个特点。

经文: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树给孤独园。

如是我闻。

首先应该解释:“如是我闻”。佛在临涅槃前,阿难尊者曾以四事问佛:

第一个,佛在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能调伏,佛灭度后应该如何调伏?

第二个,佛在世时,众弟子以佛为师,佛灭度后,我们以谁为师?

第三个,佛在世时,众弟子依佛而住,佛灭度后,我们依何而住?

第四个,佛灭度后,我们要结集法藏,在所有的经初,应该用什么词句?

这是阿难尊者问佛的四个问题,也就是为谁问的?是为我们末法众生问的。

第一个,佛在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能调伏,佛灭度后应该如何调伏?一般都写作“对恶性比丘,行默摈法”。默摈,就是对犯戒而不承认、不肯悔改的恶性比丘,由僧团作法,规定四众弟子不得与其言论共事,他也不得与其他人言论,以此方式令其悔改。在佛教里,这个默摈法是很殊胜的。对那些不能调伏的,怎么办?佛在世时是有大神通、大威力的,佛一去,他马上就伏罪了,因为佛具有这种调伏的能力。所以阿难就担心,佛走了以后,这些人怎么来调伏啊?实际上,阿难能不能调伏?是能调伏的,因为已经证到初果了。阿难问这个话为谁问的?就为我们这个时期问的,为以后时期问的。

也就是说,在没有这些阿罗汉等等的大德以后,僧团出现了恶性比丘,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来调伏?就用默摈。默摈的方式就是不允许跟他说话,你不跟他说话,谁都不吱声,看到他就像没看见,低头就过去了,他问什么,都不告诉。现在这个方法有的僧团还进行着,有的僧团不能进行。不能进行这个,法就不正。你看现在的人有一个特点,这个人越不正,越有人去跟他说话,表示关心,表示慈悲,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对这些犯错误的人,你必须要不理他,不跟他说话,不跟他交往。这样你才能强迫他进行悔改,他自己才知道:“我确实错了,大家都不理我。”

过去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情,有人跟我讲过,他说:“我也不知道犯什么错误了,大家都不理我了。我很痛苦,很苦恼。”一个劲儿哭。这样的话,由于大家不理他,他才发现自己有错误。但有些人为什么有错误不改呢?就因为他犯的错误,很多人由于没有真正的正知正见,以世间这种所谓的“慈悲和爱护”去跟他讲话,不但没有帮助他,反而把他害了。为什么有很多人不能悔改?就是因为有人跟他说话,一跟他说话就等于支持他。所以说这个默摈法,不光对僧团是一个法宝,对我们居士,或是一个集体、生存的团体,都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

《大智度论》云:佛言,车匿——就是恶性比丘,可进行默摈。如果默摈以后,心已经柔软调伏,应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就是说默摈以后大家不理他——佛教这个不理啊,不是说放弃,而是一种教育。接受这种教育以后,如果心地调伏了,柔软了,以后怎么办?再教他经。教经以后即可得道——还可以得道。所以说,佛的一切教法都是为了让人得到解脱、得道,佛的教法就是殊胜在这一点。这是阿难问四事里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佛讲:“阿难,如汝所问,佛灭度后,以何为师者?阿难,尸罗波罗蜜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尸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戒律。佛说:佛灭度后,以什么为师呢?就要以戒为师。佛在世以佛为师,佛走了以后,以戒为师。戒为汝等大师,就是说戒就是佛,佛就是戒。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佛亲口所宣,所讲的。

现在有的人把戒看成什么呢?人天小乘。他没有看成是佛,他看成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可修可不修。修就多一点,不修也没有问题,这是错误的。如果没有戒律,诵一切的经,佛所不听。不管你是念佛、诵经,佛所不听。必须以戒为师,所以戒律对我们末法时期就十分重要了。

尸罗波罗蜜戒,这个尸罗,就是说戒像波罗蜜一样,非常甜美,能滋养我们的身体,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不光是出世的问题,你守戒律,包括在世间上,就是你不出世,也会得到庄严,非常庄严,而且事事如意,人人尊敬。所以这个戒律对我们来讲是太重要了。

现在为什么说戒律重要?因为魔所害怕的就是戒律,他们首先破坏的就是戒律。所以有了戒律,魔就无所遁身,也没地方藏了。你说得再怎么好听,再怎么骗人,按戒律一衡量就知道你所说的是错误的,是不对的,是骗人的,和佛所讲的法是不一致的。所以说佛戒是照妖镜,什么样的邪魔外道都可以看出来。

所以说,我们如果学佛,一定要把握住戒律这一关,有了戒律才有我们的法身慧命,没有戒律我们的法身慧命就不成立了。所以说“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这句话严格讲,可以讲几天几夜,可以讲这一生也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戒能生定,定能生慧。但很多人的认识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定是定,慧是慧。定从哪儿出来的呢?他认为:我打坐,这就是定;或是我念佛,这就是定。

就好比一个碗,底下有眼儿,如果这个眼儿不堵住了,你再怎么努力,也就是装再多的水,都会从这个眼儿里流出去。所以说要想把这碗装满,首先应该把这眼儿堵住了,才能装满水。戒律就能堵这个眼儿,也就是能堵住漏洞。所以说戒能生定,戒能保证定不断地增长;由于定力不断地增长,才会逐渐有智慧。

就像开矿山一样,你没有好的工具,打不开矿山。打不开矿山就挖不到里面的宝藏。特别是甚深的定慧,什么是甚深的定慧?那就是出世间的定慧。出世间的定慧必须由戒律来完成,这个没有什么疑问的,如果没有戒律,它是不可能产生的事情。所以说戒律能产生甚深的——也就是出世间的定和慧。

所以佛讲,戒为无上菩提之本。没有这个根本,你想得无上菩提是不可能的。所以说阿难尊者,他问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以谁为师?佛说以戒为师。“戒为汝等大师”这句话太正确了,救了千千万万无数众生。如果没有这句话,我们难以想象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第三个问题,“依何而住”,即以何法修行的意思。佛在世时,亲自指导我们修行;佛灭度后,我们如何去修行呢?佛答:“佛灭度后,依四念处,严心而住。”

应依四念处修行。四念处又叫四念住,即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就是观身不净;受念处就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这是佛法修行的一个纲领,我们应该牢记,依之修行。

这个身念处是我们在家居士的第一关,因为我们处处都想庄严自己,但究竟是庄严你的外表,还是庄严你的内心?恐怕大家都要说:我既要庄严我的外表,更要庄严我的内心。所以说庄严内心,什么是庄严?首先你应该知道观身不净,就是第一庄严。你知道这个身体是五漏之身,这才是庄严;你知道这个身体处处是无常的,你才能够真正地观身,才能够真正地内外庄严。不是说我们打扮得很漂亮,多换几件衣服,多沐浴,多一些配饰——比如说带一些珠宝等等,这叫庄严,这并不庄严。真正的庄严是什么呢?就是观心无常,观身不净,这是真庄严。这个问题不能详细讲,详细的大家在修行中慢慢去体会。

这个观身不净不是自卑,而是一种实相,是一种真实,是真理。如果我们观身不净,马上我们的相貌就庄严起来,而且非常广大。有的人常修这种法,你就会看到他的眼神有种特别的深邃,不可测,非常有智慧,包括他的行为,非常的庄严,非常恰如其分。为什么呢?因为他观身不净。

第二个,佛说“受念处”,受念处是观受是苦。我们现在大部分不是这么观的,观的是我们现在都在享受,不知道是苦。因为所谓的享受后面就是一把刀,它随时要割伤我们,我们不知道现在所受的里面就是毒药,我们的生命随着这种受逐渐地消失,随着这种受不断地消失而轮回下去。所以说这种受是短暂的,是苦的。

我们眼前这种乐,实际上背后就是苦。我们并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乐,我们把这种假乐当成真乐。比如我们吃桃,有的吃桃时感觉到非常甜蜜,感觉到心花怒放——我正渴,吃个桃太解渴了,太好了。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因为这是我们的一种想象,或是我们没有尝到更好的东西才会有这种感觉。

比如说天人,天人他是用什么饮食?他是用意念。比如说想吃桃,他一想,这个桃就进口中了,而且也没有核儿,也不用嚼,桃的所有美味它全都具足,而且口齿留香,吃完了以后,感觉到腹部很饱满。这时候你再拿世间的桃给他,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吃了。

也就是说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更好的东西,才对眼前所受的,本来是不净的东西而感觉到好。何况天上的东西我们就更不执着了,它终归是生灭的。我们应该处处观察自己所受的一切,都受到地水火风的苦,随时都可以灭掉,它只是虚妄的一种幻象而已。包括天人吃得那么好,也是一种幻象,何况我们这个是幻象里更加坚固的一种幻象。

第三个,心念处,就是观心无常。这个大家修行可能有点体会,知道我们的心是无常的,随时随地都在变。所以这个问题——观心无常,大家比较好理解。

再一个,法念处,就是观法无我。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法念处无我,什么是法念处?就是处处都是法,有世间法,各种的法,有没有“我”的存在呢?实际上是不存在“我”的。但是我们就执着,处处都有“我”。

比如说头一段时间,也经常有这样的人问我,他说:“为什么我想不开?有个事情我很苦恼,想不开。”我说:“你为什么想不开?事情它没有好坏。”他说:“师父,你说得不对,他明明对我不好,为什么说他对我好呢?不可能的事情!错就错在谁呢?错在对方,错不在我。”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你看看馒头,你说你能给馒头下个定义,它是好是坏?”这他不敢答了,说:“这没法说。”我说:“是,你饥饿的时候馒头就变成好吃的了;你要是饱了,馒头就变不好吃了。究竟馒头有没有好和坏?”最后他说:“没有好和坏。”

没有好和坏,那馒头是什么?所以这是个诸法空相的道理。外面的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好,没有坏,都是随着我们的心而进行取舍。所以你何必跟这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去生气、烦恼和欢喜呢?说穿了也就是诸法无我。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如果不用简单的道理去做深深的思惟,很难体验出,理解到这个法念处无我。

佛把这四念处讲给我们,也就是指导我们修行,对我们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按照这个四念处,处处地指导自己去修行,这样慢慢地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也就是走到佛的真理中去了。这是佛法修行的一个纲领,应该牢记,依之修行。

在《大般涅槃经后分·遗教品》中佛言:“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将来有人问你,说:“你住在哪儿啊?”你怎么回答?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一居士:……

没听清楚,大点声说。

一居士:我们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住在极乐世界度众生。

住在极乐世界度众生,噢,我明白了。这个答得不错。有人问你住在哪儿?我们刚才讲了,我们住在四念处,你住在哪儿?住在四念处。如果有人问你,你再具体地讲一讲住在哪儿?谁能给正确地回答一句?

一居士:住在无住处。

好,这个居士答得非常正确,住在哪儿?住在无住处。无住处是我们的住处,这是非常准确的,这个居士答得非常正确。

四念处就是解决了我们这个问题,我们住在哪儿?住在无住处。无住处才是我们真正的住处,这才符合佛的真理,佛的深义。

佛回答第四个问题。佛答:“佛灭度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就是如果有这句话——“如是我闻”,这样的话就是佛讲的经。因为“如是”嘛,就是我亲耳听佛讲的,作为一个印信,这样大家才能相信。如果你说是你讲的,那谁能信啊,以为你是佛出世了呢,是不是?这是不可以的,必须是“如是我闻”。

这个问题很重要,佛有大智慧,他讲的“如是我闻”,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疑问。因为阿难尊者相貌很像佛陀,他一讲经的时候,大家以为是佛又重新来了,马上就要开始礼拜。有的人产生了疑问:“佛不走了吗?怎么又来了呢?”等等事情。但阿难一讲法的时候,第一句话是“如是我闻”,大家这个疑问尽解,不再怀疑了,知道他是听佛所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对佛的恭敬,对法的恭敬。第二个,对师的恭敬。第三个,也是辨邪正。外道没有这种说法,他不敢说,也不会说。他只会说他证的,他得的。所以说这是以辨邪正。还有一个意义,去我慢。

我们有时候讲法也好,或是给别人讲东西也好,那口气往往就像自己亲证的一样。明明刚开始是按照佛讲的讲:“我给你讲一讲佛经的意思,我理解的。”刚开始是那么讲,讲一讲就激动起来了,最后完全像自己修证的一样。所以说经没讲完,自己的慢心就起来了,有的人就进入魔道了。过去我也遇到过,有人因为老讲经,老看书,看到最后就生起大慢心了,谁都不认识了,师父他也诽谤,僧人他也诽谤,谁都诽谤。最后自己进入魔道了,傲慢无理,自己也控制不了。后来经过两三年以后恢复正常,这才知道自己错了。

就是说“如是我闻”,如果你念这句,马上你的慢心就会下去。你别看经书经文总说这一句话,它能保证我们的修行,以免进入魔道。所以说为什么读经的时候一定要先读它,这个很重要。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幻听幻觉的人?因为读经的时候他不读这句“如是我闻”,他也不理解“如是我闻”是什么意思,甚至也不愿去读这句。所以说我们读经一定要反复读“如是我闻”,最好读完经了以后,回向时说明这是佛所说的。

为什么要回向?就是不让起慢心,起这种幻觉,这和“如是我闻”是同一个意义。所以说诵完经回向,进一步地重复了“如是我闻”。“如是我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学佛的一个法宝,特别现在是末法时期,更应该这样。一个是避免我们产生幻觉,另一个是避免产生慢心。更重要一点就是避免下地狱。为什么不读这个容易下地狱?因为你以为是自己说的,你把它当成你说的,自以为是你说的,你会犯大妄语。大妄语去哪儿?下地狱啊!你看你做很多的坏事,不见得下地狱。但是你要是一句大妄语——我证道了,我所能说什么……这都有可能下地狱的。所以说,“如是我闻”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像这个法轮功,为什么它的罪业大?它最大的罪业就是大妄语,大妄语最后的结果就是下地狱。所以说“如是我闻”,它就避免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平时说话的时候,都可以运用“如是我闻”。比如说我们谈论某一段,这段经一定要给人说明,这是佛讲的,或哪个师父讲的,我只是转达、转述,不一定完整。表面上看是你卑下,但是你的人格一下提升了,你的品德提升了,你的修行变得真实了。

所以说,这四个问题对我们来讲,是修行的保障。因为讲这个经得一点点解,要解释不明白,只听这个经,听完就过去了。

尔时。

下面讲一讲“尔时”。“尔时”,即是某时的意思,也就是一时的意思。在诸经之初,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天台《观经疏》卷一谓:“今不论长短假实,说此经竟,总谓为一时。”《法华文句》云:“闻持和合,非异时是也。”“因为昼夜时分,诸方不定,有时空、历法等各种差异,是故总但说一时。”

为什么不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因为印度的历法和中国的历法不同,咱们有四季,在印度只有三季,所以没法计算,怎么办呢?比如印度是一月,中国就是三月,因为这个时间没法定,所以就定为“一时”。这里说的“尔时”就是一时的意思,一时就是尔时的意思。

所以我们以后再读经的时候就清楚了。比如说“一时佛在舍卫国”什么什么,或一时在哪儿……比如《阿弥陀经》等等的经。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说尔时和一时呢?是因为时间的差异。印度和我们不一样,有差异,我们是三个月为一季,一年分为四季,他们是四个月为一季,一年分三季。

佛。

下面解释这个“佛”字。“佛”是梵语,全称为“佛陀耶”,中国人简称为“佛”,翻译为“觉者”。佛有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佛”字,大家可能最清楚不过了,比较清楚,但真正清楚含义者寥寥无几。谁能说我知道什么叫佛?(大众沉默)所以说很多人是答不上来的,只能从文字上答。但文字上也能看出你是否了解什么叫佛。佛有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一、自觉。我们凡夫是不觉,愚痴颠倒,执妄为真,流转于生死。而佛已经自觉,彻底了断生死。这和凡夫不同。自觉而不能觉他,属于小乘。

什么叫小乘呢?就像一个车似的,它只能载着自己或少数人走,更多的人它载不动,这为小乘。有的人说我学大乘——对这个大乘和小乘的意义,我的理解不同。小乘就是大乘的基础。实际上佛法应不应该分大乘和小乘?是不应该分的。它本来就是一乘,或是说一乘也没乘,是无上乘。但为什么又分成小乘和大乘呢?主要是方便说。就是说你没有小乘哪来的大乘,是不是?有了小乘才彰显了大乘。

所以说小乘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基础,千万不能忽视。甚至有的去诽谤,说:你修小乘法,这都是不正确的。南传也有菩萨道,南传一些戒法,一看人家里面讲的全是大乘的意思,一点不次于我们。我们有时候说自己是大乘,人家是小乘,这个说法不准确。

佛法即是一个,它不是两个。就像一个苹果,它既然是苹果,就有红的一面也有绿的一面,这才成为一个主体。它不可能光有红的,没有绿的,光有外皮,没有内瓤,它都得圆满。只不过说法不同,在这一面说是红的,在那一面说是绿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二、觉他。自觉而不能觉他属于小乘。觉他属于菩萨,不但自己觉悟,还能发心利益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也能觉而不迷,修六度万行,这是行菩萨道。

三、觉行圆满。佛自觉圆满,觉他圆满,所以叫觉行圆满。这不同于菩萨,菩萨是觉行还没有圆满。

简略说,“自觉”就是自己已经觉悟。“觉他”,能够让他人觉悟。“觉行圆满”,就是所证的果位,所明的道理已经究竟圆满。而阿罗汉具自觉之一,菩萨具自觉、觉他两种,只有佛具有三觉。

佛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福慧圆满具足。三觉圆,万德具,方名为佛。佛修多长时间?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最后福慧才具足圆满,得这么长时间。

有时候,我们有的人决心很好,“我今生一定要成佛”,这是一种信心,挺好,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佛多长时间成佛呢?是经过四大阿僧祇劫(编者注:此说源自南传佛教)修行,最后成为菩萨。就是说由燃灯佛给授记的时候,那时候已经修多长时间了?修了四大阿僧祇劫了,已具备五神通。最后布发掩泥,看一个老和尚(即燃灯佛示现)在泥里走,他就用头发掩泥,让老和尚踩着头发走,最后老和尚给他授记,当来成佛,号释迦牟尼。

这段时间——从授记到成释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又经过多长时间?十万大劫!也就是说经过四大阿僧祇劫再加十万大劫才成佛的,这么长时间的修持!所以说成佛这么不容易,这么难!佛讲的道理为什么这么深?你想一想,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修持,而且不断地努力才得到了佛法,我们应该珍惜。到我们这儿,一下就拿过来了(指很容易得遇佛法),我们应该感觉到稀有难得。

另外,“佛”是一个通名,十方三世皆有佛,这里的“佛说”,专门指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佛的姓,翻译成中文为“能仁”,能以仁爱之心教化众生,也是“慈悲”的意思。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众生的苦,能给众生快乐。“牟尼”是佛的名字,翻译成“寂默”。“寂默”就是寂然不动,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

这里的“佛”,说的是娑婆世界的教主。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知道娑婆教主,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娑婆教主是谁,有人问他:“你说娑婆世界教主是谁?”他说是阿弥陀佛。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才是我们这个娑婆教主,一直到弥勒佛出世。

这个问题看似是个小事,实际上也是个大事。因为现在外道有很多就冒充,说“弥勒佛已经降世了”,或“某人成佛了”,这是不允许这么说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娑婆教主是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是下一尊佛出世?得到弥勒佛出世的时候才是第二尊佛出世。所以这段时间,有人自称已经成佛或是佛来住世弘法了等等,这肯定是魔说,肯定不是佛说。所以一定要警惕,特别是“弥勒下凡”等等这种说法,是“一贯道”的说法,在台湾比较盛行。

(编者注:一贯道是中国民间宗教的一种。又名“天道”,或“道”,俗称“鸭蛋教”。一贯道自己没有明确的教义,主要糅合掺杂着佛、儒、道、回、耶等五教的说法,这也是被世人称之为“一贯道”的原因。一贯道的崇拜对象中,最高神称为“无生老母”,说是创造天地之母,主宰万灵之神。此神之下,又有济公、吕纯阳、关羽、南海古佛(观音)、孔子、穆罕默德、耶稣等多位。所以一贯道是一个不属于任何宗教的“四不像”。

一贯道又以佛教弥勒下生说为基础,提出三期(青阳、红阳、白阳)末劫思想,认为目前正是白阳时期,说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等,劝人信仰弥勒,口诵“无太佛弥勒”五字真言以求得度,是一种附佛外道。

该教派常有扶鸾、借窍临坛等各种仪式,充满了浓厚的道术色彩。扶鸾、借窍临坛即说某位神仙附在主法者的身上,然后为人看事、看病等,就像现在一些巫医神汉所搞的大仙附体一样。

由于充满了迷信色彩,所以该教自创教以来,屡受历代朝廷取缔、禁止。新中国成立以来,明确规定一贯道为迷信活动,予以取缔。)

舍卫城。

下面再解释一下“舍卫城”。“舍卫城”为古印度憍萨罗国的都城,翻译过来为“好名闻”。因其国中政教善良,风俗敦厚,充满许多有德有智慧的学者,嘉誉风闻各国,故名“好名闻”。有时也用舍卫城来指憍萨罗国。释迦牟尼佛很多的经都在这个国家讲。在这个国家释迦牟尼佛有一个“精舍”——精舍也就是寺院的意思。

现在这个精舍我们大陆也有,香港也有,台湾也有——台湾有个正觉精舍。咱们东北也有,盘锦有一个叫池度精舍?还是池莲精舍啊?也有精舍。精舍是什么呢?精舍就是僧团居住的地方。但现在也有一些精舍,把它当作什么呢?个人修持的地方。一个出家人占一个地方,它称为精舍,或者一个小庙,或弄两间房子,也称为精舍,也有这样的称呼。

佛讲的精舍是指僧团居住的地方,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寺庙。究竟有多大呢?《大藏经》里有个图纸,这个图纸中间那条道,有多宽?可能是有一里地宽,还是三里地宽?就中间那条道就有三里地宽!你说这个精舍有多大?非常大!我们可以看《大藏经》,可以看到佛当时那个寺院的宏伟,确实不可思议。那个图纸里边,包括天人来听法都有住的地方。僧人住的地方,讲法的地方,乞食回来要把菜热一热的地方都有,非常好。如果这个图纸公布了,我们就会感觉现在的寺院小了。

祇陀园给孤独精舍。

“祇陀园给孤独精舍”,在《阿弥陀经》里被翻译成“给孤独园”。“给孤独园”是一个简略的翻译,展开就是“祇陀园给孤独精舍”。

这里面有一个典故,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很多人跟他出家,僧团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需要地方住。舍卫城有一个非常有钱的给孤独长者,我们看他的名字就知道这个人乐善好施,家里富有而且喜欢做慈善,所以就被尊为“给孤独长者”。舍卫城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他有个很漂亮的花园。

给孤独长者发心,要给释迦牟尼佛找个好地方作精舍。他就到全国去找,通过考察,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就是祇陀园。他想把花园买下来。这个太子不好意思拒绝,就说了:“这个花园你要买可以,但你要用黄金把这个花园的地都铺满了,我才卖给你。”后来,这个给孤独长者真就用车拉了很多的黄金,把这个园子给铺满了。铺满了以后去找祇陀太子,祇陀太子说:“你铺满了也没用,我是跟你讲笑话,我怎么能卖给你这个园子呢?”因为他们都不注重金钱,只是互相的一种考验。这个长者就说:“你现在是太子,将来就是国王。君无戏言,你不能跟我讲笑话的。”

从现在佛教来讲,意思就是你不能妄语,你妄语是不对的。最后祇陀太子就问他:“你买这要干什么?”他说:“我要给佛用。”最后太子被感动了,说:“地归你,(花园里的)树没铺到黄金归我,树算我供养佛的。”最后两个人的名字合在一起,就称作“祇树给孤独园”。

为什么讲这些呢?就是说讲法的时间、地点、人物都应该交代清楚。交代不清楚就不能成就,不能取信于人。交代清楚了,我们知道了它的背景,听法之前,就已经在闻法之中了。所以说这样的话,我们在闻法的时候,很快的就会得到法的利益。这段称为什么呢?叫六种成就。不管什么佛经,前面都有六种成就,时间、地点、人物、讲者、听者等等,都要交代得非常明确,这是非常必要的。

(编者注:六种成就: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以本经而言,“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尔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即说明讲法主为佛。“祇陀园给孤独精舍”是处成就。“请法天神”是众成就,即请问听闻佛法的听众,本经比较特殊,只为天神所讲,没有其他听众。另外,如《佛说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都属于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