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亲族
◎第五偈
时间: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六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
听众:各地居士
上回给大家讲了第五个偈子:“净行行布施,爱护诸亲族,生业无非难,此为最吉祥。”主要讲了这个“净行行布施”。
第一句讲完了,“净行行布施”也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以后再去行布施,我们的功德就很殊胜。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如法去行持,我们获得的福报就很少。所以说《吉祥经》说得很到位,讲了应该怎样如法地进行布施,才能使我们获得真正的福报,也就是说真正的吉祥。这个问题也只有佛能讲出来,所以说佛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如法地布施,不光是得一个吉祥的问题,来生还可以成佛,还可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非常殊胜的。
◎爱护亲族
●五事亲敬亲族
下面讲哪句呢?“爱护诸亲族”,也就是帮助诸亲眷。《善生经》云:“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这个“族”,就是族人的意思。现在族人这个观念在我们东北比较淡,在南方,还有山东这一带比较多,都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现在农村有时候一个姓算一个族,但是互相之间关系比较淡。不管是淡也好,或是这个家族观念比较强烈也好,我们都应该注重“爱护诸亲族”这一块儿,也就是帮助众亲眷。
怎样得到吉祥呢?对亲眷这块儿应以五事亲敬就可以得到。亲,就是亲自的意思;敬,就是尊敬的意思。“云何为五?一者,给施。”就是给予和布施。“二者,善言。”就是讲非常美妙的语言,让人生起欢喜的语言,也就是说能够使人得到快乐的语言。这个快乐的语言必须是正念的,不是吹捧、阿谀奉承,这个语言是一种善的语言。“三者,利益。”就是利益大家,能够给大家带来利益。“四者,同利。”共同获利。“第五个,不欺骗。”没有欺骗。
在世间上,我们接触最多的,第一个是谁呢?父母,是吧?第二个就是妻子和孩子,这是我们常接触的。第三个我们接触的是谁呢?那就是我们的眷属,谁都有亲戚眷属,姑啊、姨啊、舅等等。长辈的也有,小辈的也有,这都是我们的眷属,都和我们有直接关系。
佛讲《吉祥经》就是从父母开始,一直往下讲,不但要讲怎样孝敬父母,还讲孝敬了父母以后怎样照顾妻子、照顾丈夫、照顾孩子。从最亲的开始逐渐展开,最后到六亲眷属。眷属包括很多,因为他们和你有直接关系,所以佛就强调了这个关系我们怎么来处理。
为什么要这么讲呢?我们看出了,佛一步一步地展开,首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再从我们的直系亲属开始,从利益相关的人开始。也就是说佛讲的目的是让我们从最亲的开始,然后再展开的意思。并不是说“师父都说孝敬父母,照顾自己妻子、孩子,然后就孝敬亲属了,行了,到此为止,剩下的我就不再去做这些事情了。”这个想法就错了。
佛教和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佛教是由近及远,由最近的开始一直到远,都是这么看待的,它是以展开为目的。展开到什么程度呢?展开到对所有众生,我们都应该这么做。包括对所有的人我们都应该这么做,包括所有的众生也应该这么做,看得见、看不见的都得这么做。最后的目的是达到离相,只有这个目标是最吉祥的,只有达到这个目标才能真正地去孝敬父母、尊敬丈夫,照顾妻子、儿女,包括六亲眷属等。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们怎么样从这里开始呢?这些眷属都是我们福田里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世间是不能孤立存在的,肯定要和这些人接触。接触时,怎样处事能使我们得到最吉祥呢?佛讲了有五种办法,《善生经》云有五,第一个给施,就是给予。“给”,对亲属我们能够实心实意地给予。比如说有人来借钱,或借东西,你看他困难,根本就还不上,所以要借的这些东西我就给你了,这是一个给。还一个施呢,就是有的人上门来乞讨,或要什么东西,如果给予,也是布施,很欢喜地布施出去。“给”和“施”,虽然有同等的动作和行为,但这里也有区别。所以这个“给”我们应该做到,“施”也应该做到。
给和施我们经常都放在一起说,它们有同等的目的——就是把你最好的东西布施给别人,你最心疼的东西布施给别人。你给予别人,施给别人,这个所谓的“给”和“施”,是什么呢?就是种下吉祥的因。到底谁给谁?谁施谁?这是互给互施,当你给了他财物,他就给了你幸福,给了你吉祥。
第二个,就是善言。这个善言很重要,都说我们应该善言、会说,实际上我们并不会说话,会说话的人并不太多。东北人一般比较倔强,说的话很少有好听的。自己也常说“我这人心眼儿实惠,口直,不会说好听的,但我心眼儿不坏”。往往我们用这个来掩盖了语言给人的愉快、给人以帮助,以此掩饰性格的倔强,这个确实是我们一大缺陷。表面上是一种不会很多的言语,但在用语言帮助人这方面,我们做得也很差。
这个善言它也是一种布施,为什么我们做得很差?因为我们不愿意用语言去恭维别人。当恭维别人的时候,或是恭敬别人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面子就窄了,我们的面子就下不来了——这么好的话我怎么能说给你听呢?好话我得搁肚子里——只能说给我,绝不说给你。就一句恭敬的语言都非常吝啬的,都不愿把它说出来。这就是我们有一些知见不正所引起来的,特别是对一些人,我们一定要恭敬对待。
我感触最深的是哪儿的人说话呢?北京人。我看到一个北京人,张口就说“您”,我们都是说“你”——你如何如何。我们从来不说“您”这个字,这个“您”字特别难张口。北京人不是这样,见到谁说话都是“您”,让人听了以后非常舒服。
特别是出门办事,包括我在内,见到人,有时候该问的话就不问了,为什么不问?第一个打招呼没法打,你说称呼什么吧?你岁数大,管你叫大叔吧,觉得又没比我大多少;叫大妈吧,这个事也是对长辈;叫小妹妹吧,或是什么,又觉得可能有点把人看小了。总而言之,他非常吝啬,语言他也非常吝啬。北京人不是这样,我看到一个居士去打听道儿,看到一个老妇人在那儿。他先是眉开眼笑的,非常客气,跟人叫大妈:“大妈,我问问您……”这口气非常好,我在旁边听了,都感觉受到一种感染,让人家非常愿意回答。
所以我们得学会善言,这种善言来源于什么?真诚。一个是真诚,另外没有虚伪。是真心实意地去讲,表情很愉悦地讲,不是委屈地讲,是真诚地去称呼,所以人家也愿意帮你。到北京,有时候人家不愿意帮助东北人,为什么呢?他说话不会说,和这很有关系。一开口,“我打听个事情。”人一听,连个称呼也没有,人家就不爱理你了。另外一说话,他从来不说“您”,都是“你”,一般都是大人对孩子才那么讲话。所以这个说话方式虽然是东北的一种习惯,但对北京人来讲,人家就不爱接受了。所以这个善言,是在语言上尊敬别人。
对人要真诚。有的人说我可会说话了,我说得很好听。但是你不真诚也不叫善言。我曾经听过一个人讲过这么一件事,这个人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员。他跟我讲,有一次他到上海帮一个同事捎东西,这家的人没在家,刚走不太远就碰到这家的人回来了。见面了,他把东西交给对方,说是谁谁让我给你捎的东西。这个上海人哪,很会说,他说:“你下次来一定要到家。”这个研究员说:“我就在他家门口呢,告诉‘你下次来一定要到家。’”意思就是这次我就不让你进屋了。用这种语言看着挺客气,实际上就把人拒之门外了,这种语言不叫善言。听完了,这个研究员哪,就得记这一辈子了,见到我他也跟我说。
虽然说得很好听,但心不真这不叫善言,善言必须来源于真诚、真实。我不是说上海不好,就讲遇到的这么两个例子。我们东北人在善言这方面就差得很远。虽然心地很直率,但在语言给人的帮助方面是一个缺陷,我们应该有善言,给人无畏和帮助。
第三个,利益。一定要利益他人。第一个不要想占便宜,要想什么呢?对眷属——同族的亲属,应该给予利益。这个给予利益就是说,想的一定不是自己得利益,要想到给他们利益。不是说“哎呀,我在他身上能发点财”。不是想这个。
比如走在路上,看到一块木板,捡回家可以做点东西——如果要是别人捡呢,也可以做点东西。这个木板到底你捡是不捡?如果你要利益他人,就想到:“我要捡了,别人就捡不着了。”你可以把木板捡起来放在路边,让另外一个人捡走。这就是利益别人。特别是在同族里,都在一个村子里住,很多利益不一定当面产生取舍,背后也有取舍的问题,所以处处要想到他人的利益。
我和性空九五年行脚走道的时候,看到一个大车,正好掉下来很多纸壳子。那个纸壳特别新鲜,是包装纸壳,掉了那么一大堆。性空就寻思捡几个,晚上睡觉往纸壳上躺着不挺好吗,是不是?非常干净,那时候都睡在泥地里、土地里,想找纸壳铺一下都不可能的事。如果有纸壳能铺在底下,那都是一种享受,一种奢望,连这都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他看到纸壳非常高兴,他要去捡,已经捡了一块。后来我就劝他了,我说:“咱不要捡。”他说:“掉的,没人要的,他也不会回来找。”我说:“还有别人要呢,比如说这个过路的,他们捡着会很高兴的。一个是咱们背着它形象不好,背个大纸壳扛着,走道非常不好看,出家人背着纸壳怎么走?另外,会使其他人失去利益。”
果然不假,这个纸壳我们没要,再往前走的时候,就有人在捡纸壳,一个汽车司机,看到纸壳好,停下来了,就开始捡。看到我们俩搁那儿走,也没有捡,他瞅瞅我们,笑一笑,意思是说“我不好意思”,另外也是感谢:“你们都没捡,让我捡了。”
虽然我们放下的时候,并没有说是为他放下,他也没看到我们放下,但从他的表情里就能看出来,他在感谢我们。也许是我们心里放下了自私心所产生的一种感应,或是自己心里感觉到人家对我们笑。不管是他真对我们笑,还是我们心里笑,这都是一种利益他人所产生的结果。所以说利益他人,使自己身心非常愉快,谁见到都会给你一个笑脸。
所以我们平时在利益面前一定要想到他人,这样就会获得吉祥。如果一念贪心起来,它就会产生——不能说是不吉祥,最起码失去吉祥的机会。这个吉祥就是在一瞬间形成的,一瞬间,就你那一念,有人没人它都会形成的。你如果时时想到他人的利益,这个吉祥马上就会形成的。
第四个,同利,共同得利。这个事情你也必须要做的,一定要想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同利”,什么是同利呢?就是把好的让给别人;把坏的,差一点的留给自己,这叫同利。不是说咱俩同样平等分这叫同利——但这也算同利的一部分。应该是别人比自己分得多,自己获得少一部分,这为同利。
这个问题,我也挺有感受。以前和性空乞食的时候,他吃得多,我吃得比他少一点。有时候他特别地谦虚,他那饭量是我一个半到两个。因为乞来的食物,僧人都是统一分配。要统一分配,那他肯定吃不饱,我这头就吃得很饱。因为人的体质不同,饭量不同,所以不能以食物的多少来决定如何分配,而是根据需要来决定它如何分配,也是同利。
后来我就采取什么办法呢?比如说乞到一块地瓜,我来分。我不是从中间掰,而是一个大块,一个小块的分。小块我用,大块的给他,因为他吃得多。苞米也是这样,一棒苞米的分法也是这样,有大有小,因为乞的苞米也是不同的,也不能按一棒一棒分。因为他的饭量和我的饭量差距那么大,不能那么分。这叫同利。所以我告诉他,说分食物由我来分。他就像个孩子一样,在我跟前等着,我分一块,他吃一块,很有意思。
有一天乞食,这个女主人布施了很多地瓜,然后我们就找了一个很静的地方去吃地瓜。刚吃,村里的一个小傻子就过来了,他坐在跟前,说:“我也要。”他也要。这个食物得怎么分?就得三个人分了。分地瓜的时候,我可能有点私心,他一块,我一块,小傻子一块。因为地瓜甜哪,那时候刚下来,也非常好吃。后来呢,因为乞了好几家都是地瓜,等分到小傻子的这一块是什么呢?就是凉一点,等给性空的那一块就是热一点,鲜一点的。这个小傻子就说了:“我不要这个,我要那个。”他说不行,意思是不平等,你们吃好的,给我坏的,那不行。后来我就赶紧给他换了。
通过这个教训,就是说什么呢?平等分,就是同类的时候,应该把好的给他,坏的留给自己这才对。原先寻思什么?那块是个小块,他可以得个小块,这个大的我们俩分,两个大人分。虽然是在数量上分得比较平均,但质量上产生了不平均。因为那个大块是新鲜的,小块是旧的,所以他马上就告诉,说:“我不要,我要那个。”
你说一个小傻子都能看出利益均和不均。虽然他看着是傻,他傻在哪儿呢?他就能把话说出来,你等到聪明人就不说了,是记在心上:你这个人不平均,我给你记在心上。所以说不能因人而下菜碟,一定要平等,不管人傻不傻,懂不懂。不光数量要平等,而且质量上也要同分。所谓的同分,就是好的给人家,次的留给自己,这为同利。
第五个,不欺,就是不欺骗,没有欺骗的行为。这个很容易明白,但是我们做起来也是很难的,人前人后他就不一样。你看人前可能他没有什么欺骗,因为你都看到了,所以我也不骗你了——背后就不一定了。比如说,这个利益——讲分东西,如果是在背后,有可能我们心就不太真实了。
比如说,咱们现在做供菜。供菜做完端在盘里或是打出来都很干净、很利索,但味道好和坏有千差万别,消业不消业也有千差万别,为什么呢?在你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不干净的地方?比如说有的做供菜,筷子用完了,勺子、筷子顺手就放到锅台上了。那锅台也是埋汰的,他拿起这个筷子也不涮,继续炒供菜,这是在家人常遇的一件事。有时给佛做供菜也是这样,这样我们获得的利益就会很小,我们获得的吉祥也会很少。
因为这里有个什么呢?有一个欺骗。做好了你看不出来,但背后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们应该有个不欺骗的心,不管在人前、人后,不管知道或不知道,我们都应该以诚心相待,不能有半点的欺骗之心。这是对同族,就是我们的眷属,除了父母、妻子、儿女之外,对其他的眷属也都应该这么做的。
●亲族以五事亲敬于人
还有一个“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五种事亲敬于人,一个是亲近,一个是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
第一个护放逸,如果这人放逸了,不让他放逸。一旦放逸了,你给守护。比如他睡觉了,懒惰了,我们怎么办?一个是应该提醒他,第二个不要把他扔掉,自己去干别的,一定要把他护持好。比如避免他在地头上睡着,应该招呼起来。实在招呼不起来就不要走远,万一有蛇或是其它东西来咬他怎么办?是不?护放逸,就是护持他。
第二个,护放逸失财。因为放逸而失的财,就是财物丢失了,应该积极地帮他找回来,不让他失去。
第三个,护恐怖者。就是说这个人害怕了,你守护在他身边,使他的胆量能够壮大一些,不至于害怕。
第四个,屏相教诫。什么叫屏相教诫?就是说教训他的时候,不要当着别人面,要背后说。就是我们的族人也要背后说,说你这个事哪块儿、哪块儿做得是不是错了?但是不要当别人面揭人短,要背后去说,让人接受,当别人面说他会下不来台。虽然是你很有理,但由于你教育的方法不对头,反而产生过失,甚至比他犯的错误还大呢。
所以这个屏相教诫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有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直,直怎么办?张口就说,不管前面有没有别人——你看看你这个事怎么怎么地……给人家弄得就下不来台了。有时候这个效果并不好,过去有句话——“说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你屏相教诫,一个是尊重人,另外他改正错误效果还好。特别使他能够有一个什么机会呢?就是重新做人的机会,不至于失掉更大的利益。这也很重要。
这个不能屏相教诫的情况,我们在家的世间人比较多。为什么多?有时候夫妻俩有点问题打仗,大部分都是不管邻居听没听到,就开始使劲喊,他以为使劲喊就是有理。特别是有的女的,特别山东人吧,咱就说山东人脾气大。她喊的时候不在屋里喊,有时候半夜夫妻俩打仗了,她上哪儿去喊呢?上大道上喊,让所有人都听到,这样的话她认为就有理了。实际上她不知道,丢丈夫的面子也把自己面子丢了。主要是气粗的关系,所以她不懂得屏相教诫。甚至跟儿女也那样,这就不合适了,不点儿小事弄得大家对你的恭敬心就没了。另外还影响了大家休息,也影响了互相之间的彼此尊重。所以说这个屏相教诫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学会这个,学会这个才会吉祥。
第五个,常相称叹。就是经常地去称叹。这并不是说属于无中生有,故意说好话,不是的。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或是一个慈悲的人,他总能发现别人的优点,这个很重要。他一句话,马上就使人精神振奋,克服困难。有的人一句话,就使人掉入冰窟里了,真像是冷天又遇到冰窟窿,寒上加寒,冷上加冷,叫人心里特别不舒服。所以说这不好,应该常相称叹。
这个问题咱们僧团有的人就做得很好,亲昌师父就做得很好。他本身是僧医,他看到有的人,有时候心情不好,或有病了,他都会拍拍你的肩膀,很和蔼地说:“哎呀,你今天脸色很好!”你看轻轻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的心里就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一个是得到关心,另外有一种称赞。
但他不是乱说,不是看到谁有病,正吐呢,拍拍肩膀:“哎呀,你现在脸色挺好!”其实那脸儿早就白了。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很恰如其分地去称赞人,而且并不吝啬自己的语言,也不吝啬自己的这种语言给人家。他这种慈悲——慈和悲在僧团里都非常认可的。常相称叹,这个问题要讲还有很多,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讲那么多了,不讲那么细了。
●对亲族四种亲法
下面讲,“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就是有四种亲法,“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什么叫四呢?“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像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亲近,也容易被人救护,同时也会得到很多的财富。
第一个就是什么呢?止非。止非我们大家应该清楚。在止非里有四种事,哪四种事呢?“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比如说这个人犯错误了,做坏事,他能劝止,不让他做。
第一个为止恶,见人为恶的能止住,怎么止?这个也得采取很多的办法。过去我在没出家之前,曾经遇到一件事,那时候我晚上在医院值班,有个喝醉酒的人,就跑到中药局窗口去瞅那个东西,手就往里够,他就要偷东西了。你说你去劝止的时候,他会打你一顿,你要是报告的话,就会把他抓起来,这个时候怎么办?后来我采取什么办法?我站在他跟前,远一点,我瞅着你。他紧着偷东西紧着瞅有没有人看见,一看有人瞅,他就不偷了。不偷了,过了一会儿,他一看不行,还是闹心,还去偷,他去偷,我又上跟前瞅去了。最后坚持了能有一个多小时吧,后来他也累了,也不偷了。
但是他到我跟前了,握个拳头,因为他也喝酒了,也不会说什么,恨得不得了。他想:就是因为你我偷不成。因为我看着,他就不能偷,后来他就走了。就是说用这个方法他没有偷成,也就是帮他止恶了。他要是偷成了,被抓起来了,他的名誉会受损失。如果招呼人,还得劳烦别人,另外还没有形成偷窃事实,这都不合适。所以作为佛教徒,你不如提前给他止住,遮止,就是不让他偷成。虽然他恨你,但是醒了以后会感谢你。当然咱倒不是说让他感谢,最起码他没偷成,我觉得挺愉快。就是说他没有把坏事做成,到此就为止了。
所以有些事情得学会处理方法。有些方法既能止恶,又能把问题解决,那何乐而不为呢,是不是?也有的人是为了止恶,但是方法做得不妥当,最后把两条命扔了。我给你们讲个例子,有个人去偷钱,正好在拉保险柜,值班的去了。这个值班的一看偷钱这人他认识,偷钱的人就跪下求饶,意思说你别告诉他人,我不做了。但这个人的脾气粗,说:“你偷钱……”也不再说别的,就往外走。这个偷钱的跪下求饶,就不断地求他,他也不听,就往外走。这个偷钱的一看:啊,你既然不饶我,那我也不放过你得了。就把这个值班的人给杀了,这个案子发生没几天就破案了,就把他抓住了,也枪毙了。一分钱没拿走,两条人命丢了。
所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后果,同时要善巧地处理。既要不让他偷成,另外也不要出那么大的事情,这也是一个教训。所以止非,第一个是遮止——遮止就是说为恶能遮止。
“第二个,示人正直。”不但要止住,还告诉应该怎么做,走错路你得教育。示人正直,或是教你应该怎么做,我们以教育为目的。
“第三个,慈心愍念。”常常挂碍,常常想着,常常安慰,叫愍念。就是有一种慈悲心常常惦记。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在人有病时去问候。特别是说些问候语:听说你前些日子有病了?或是前些日子如何如何,最近好了没有?身心是否愉快?你看古人哪,在写信的时候写得都很好的,第一个都是问你:“吃得好?睡得好?健康否?”古人写信头几条都问这个,特别对老人也是这么问,对同事也是这么问。这都是很重要的,应该学会。
“第四个,示人天路。”什么叫人天路?就是做人和生天的路。换句话说,人天路指的是成佛的路,成佛路为人天路。有时候用这个词来代替成佛的意思,或是往生西方的意思。和现在一些地方说的生天,还是两个概念。示人天路,就是说我们要有正念,不能因为图利或是邪念把人引偏了,为什么呢?要止非。
●对亲族四种慈愍之法
还有一个慈愍,慈悲和愍念。这个慈愍也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看别人获利的时候要欢喜,代替他欢喜。不是一看别人获利了,就好像拿他们家东西似的,特别生气。这个叫嫉妒心,这都是不可取的。见利代喜必然得吉祥。
“第二个,见恶代忧。”就怕他造业,一旦造业肯定得受惩罚的,是不是,怎么办?替他忧愁,替他想。忧就是替他想办法。
“第三个,称誉人德。”经常称誉别人的好处,特别是背后称赞人,称赞人的好处,这个很重要。特别是能当着一些有用的人,领导面前称赞。这个问题也是通病,你看在同志之间说谁谁好,行。如果在领导面前,特别是要升级了,在世间上要提升职位的时候,要涨工资了,这个时候他绝不肯说别人好。明明这个人比自己强,他也不肯说,说了他怕“有他没你”,是不是?所以人的私心就露出来了,这就是普遍的一个毛病。
另外呢,往往都是自己顾自己。有个笑话,说有两个学生回家告诉他们的爸爸,说:“你评上最佳家长了。”他父亲一听挺高兴,全班家长只有他评上了。问:“我怎么能评上的?”孩子说:“整个班级的学生选优秀家长的时候,每个人都选自己的爸。为什么能选上你呢?咱家不是有两个人上学吗,我们俩都投你一票,你就是这么选上的。”
就是说这个人哪,太自私了!太自私了不行。我们在利益面前一定让给别人,千万千万不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一定要称赞别人。由于大家都不能这么做,所以就有斗争;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不但不能失去利益,还能获得更大的帮助。
“第四个,见人说恶便能抑制。”就是看别人说恶的时候,能够把他抑制住,不让他说。为什么不能让人说恶?因为说恶伤人哪。有人说,我背后说他可不可以?背后说也不行。如果他听不懂说他可不可以?也不可以。说人不行,我说畜生行不行?说畜生也不行。
讲个例子,我在本溪闭关的时候,咱们那儿有一个师父好说。当时可能两三个人正在树旁边站着,有只鸟就在树上一个劲儿叫唤,就在跟前叫唤。大家正在说话,鸟叫多少有点打扰。他就烦了,说:“你看这个鸟的嘴……”意思是怎么乱叫唤呢。当时我就告诉他——用手比划,意思是:“你千万别说。”我的比划也够快的,他说得比我还快,等我比划到位的时候,他的话已经说了,就差最后一个字没吐出来。虽然马上止住了,但那鸟马上就飞走了。你看之前说那么多话,鸟都没动弹。就说这一句话——刚要止住他,就是用手比划一下止住他,意思你别说。但鸟是听得懂的。和平时说话都是一样,没有什么动作,那鸟马上就飞走了。当时就不叫了,马上就扑楞扑楞飞走了。你以为鸟真听不懂啊?完全听得懂,你话音都没落,鸟都听得明明白白的。后来这个师父以后再遇到鸟什么的在跟前叫唤,再也不敢说不好的话了,通过这件事他是记住了这个教训。
见人说恶便能抑制,马上就要止住,不管是对人、对动物都不能讲。不要以为人家听不懂,或人家听不见。世上的事情就像一个透明玻璃似的,里外都可见,只不过咱们认为不可见,实际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的。连鸟类,这些众生类都不可以欺,何况人啦?是不是?所以我们大家在世间生存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人,见人说恶要制止,你就有福德,有善因缘。包括一个动物也不能随便说,何况人类了?就更不能说。所以说“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这个很主要。
●对亲族四种利益之法
“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他丢的财物要给他找回来。“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这里讲一下护彼不令放逸,护彼放逸失财。特别是护彼不令放逸,怎么样来护持每个人,不让放逸呢?有很多事情,不是你去说就能解决问题的。
有这么一个例子,在古时候有一个仆人,主人的家庭败落,就剩下女主人母子俩。这个仆人,世间叫忠仆,就是非常忠实,拿着小本钱去外面做生意,叫自己的儿子和妻子在家护持主人——这个女主人和孩子。关键是在哪儿呢?这个仆人每次回到村里,见到亲人,就是眷属吧,这个家族的人,不管大人小孩,他都会从马上下来,站在路边。等这个村里的人——亲属过去以后,他才上马再走,从不骑马超越人家。他对族人就这么护持。这份恭敬心真是令人称赞,也非常感人。
后来,因为仆人的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又挣了一份大家业,这个家业就给了这个女主人母子俩了。他把这败落下去的家庭给护持得又兴旺起来。最后临终的时候,大家都不相信他没有财产,打开他的柜,里面就只有五十两银子。这时候,这个主人家已经万贯家财了,他才有五十两银子。最后整个家族都对他非常佩服。后来称他为“义仆”,记载在书,县里给发了一个匾,奖励这个事,称赞这个事情,就是流芳百世了。
这是我很小的时候看过这本书,现在我印象也很深。我们对族人一定要恭敬,你看他这么大年龄了,看到小孩他都下马,都要恭敬的。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说:“我这个事不成功,那个事不成功。”这些事你做不到位,它就不能成功。所以一定要有礼节,要有慈悲心,另外不要傲慢。
过去我有个战友,他的父亲过去是一个区长。有时候我们上他们家去也好,还是别人上他们家去,包括一个工人上他们家去,一个平民去,他父亲都会送出大门外。不是送出家门,而是院子外面的大门,他一定给你送到院子门外。走了十步二十步你回头瞅他,他还在那儿站着,就那么大年龄他还站那儿瞅你,老是笑呵呵地送你出去。
这个人为什么能够当官?为什么能够受人尊重?必然有其原因。因为他特别尊重人。后来有一次他夫妻俩全煤烟中毒了,昏迷了大概能有一个星期还是十多天。在医院最后全都抢救过来了,一点后遗症都没留。为什么获得吉祥?我想其中有一条就和他尊重别人有关系。
现在我还没看到有哪家大人,年龄大的,特别是有一定职务的,能亲自给你送到门外,送到大门外,你走了很远他还在那儿站着不动,还瞅着你的。就我们自己朋友来了,也不见得那样送到门外,一般都是:“啊,来啊!”打个招呼,扭回身就走了。等你再回头,人影都没有了。
我刚复员的时候也上过另一个战友家,他父亲也是个领导。他喝完水,剩点水,他往地上随便一倒,一撇。我们都在地上坐着呢,他往我们中间那么一倒,从那一个动作之后,说死我也不再去了。你看看一个恭敬的行为,使你什么时候都想去;而稍稍不注意的一个动作就会使很多人远离了你。所以这都是吉祥和不吉祥,我们每个动作做好了就吉祥,如果我们做得不好,就会失去吉祥。同样两个领导,但不同的做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所以我们一定要“护彼不令放逸”,谁不放逸?一个是自己不放逸,另外让别人也不放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放逸的想法,如果我们的行为正确,就使他也不放逸,他不放逸同样也会获得吉祥。
刚才我讲的那个区长,他为什么能得救?你想一想,他已经是大小便失禁了,当时煤烟中毒都那么重。到医院去,那时候医院还不像现在的医疗设备这么好,有等等的条件。昏迷十多天都没有醒过来。最后醒来一点后遗症都没有,这都是罕见的事情。
所以说要恭敬人,称誉人德,止恶,多饶益人,令彼不放逸,护彼放逸失财。别人如果不懂得管理自己的财物,你应该帮着护持好,不是看着散去,应该帮着救护,这也很重要的。
过去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一财主,家里的粮特别多,后来家道就中落了。因为他不会干什么,最后就变成要饭的了。有一天他到庙里要饭。和尚一看他来了,说:“得了,我给你煮点饭吧!”煮的什么呢?都是白米饭。他说你和尚怎么能吃起这白米饭呢?这和尚乐了,说这白米饭不是我的,就是你们家的。他说怎么是我们家的?和尚说庙就在你们家后面,那臭水沟里经常流些米饭出来。因为吃不了他就扔,和尚都把这些米饭收起来,给晾好了,都储在一个缸里,打算在饥饿年代给人吃,现在他中落了,正好给他吃,把他救了。
这个浪子很惭愧,知道自己为什么堕落,就是因为放逸,护不住财。这老和尚就是属于什么呢?护放逸失财。他的财产流出来了,老和尚替他收起来,给他进行布施,最后连他也救了。
还有护彼使不恐怖。这个问题也很重要,现在特别多。特别是大仙,看人身体有病了,心里有点幻相了,他就说:“冤亲债主找你了,你们家坟不好,你的房宅不好。”吓得人家不敢回家,处处疑神疑鬼。最后给人弄成什么样?就是精神病、忧郁症等等。这都是使人恐怖,这些人将来的因果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学佛者一定不要宣传这个,一定要给人讲诸法空相的道理,引人回正路。这样护其不恐怖,要给他正念。特别是有的学佛人:“哎呀,你们家是不是风水不好?你们家老一辈杀过蛇。再不你们的坟地不好,你是不是天天感觉到晚上睡不着觉啊?感觉有人来找你,都站你的床跟前啊?”你说那个人他能好吗?三说两说,那个人精神就不正常了。这都是不行的。我们佛教徒不能搞这个,我们一定要给人讲诸法空相的道理,给他讲《金刚经》,讲《心经》,讲《楞严经》,使其远离恐怖。
“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因为你做这些事情必然吉祥,必然为其救护。不管你有多大困难,都有人来帮你,所以说你平时积累下来,这才是你的。平时不积累,到头来你想临时抱佛脚那是不好使的。所以说应该有因才有果。
●同事四法
“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同事也有四种事情,一二三四的“四”。第一个,“为彼不惜身命”。就是说为了别人不顾身体疲劳或是受伤等等,甚至包括舍命,减少寿命都愿意为他去做。现在国内不少英雄出现了,但没有一个给定为英雄的,而是批评他的不是。
什么原因呢?就是现在有的小学生掉水里了,这个同学一掉水里了,好几个小孩去救。落水那小孩没救上来,救人这几个小孩也跟着死了。平时我们说的英雄大部分都是为了救人,没救上来,或是把人救上来以后他死了,都称为英雄。这些小孩没有一个被表扬的,都说他们不懂方法,盲目救人,给予批评。
这种的看法是太偏一方了。小学生的心非常单纯,他们的心灵你灌输啥就是啥,从小你给灌输了帮助别人这种心,他就会奋不顾身去帮助别人。他从小就有一个愿望,非常单纯,愿意帮助别人。如果我们正确地引导,既表扬又得告诉他,在没有能力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样来采取办法,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可以。现在不是,对去救人不但不表扬还批评:“这个小孩太莽撞,什么也不懂。以后得告诉小孩,类似掉水里的事别去救。”这种说法我看他偏在一方面了。虽然损失大,但小孩子这种心是非常可贵的。
为彼不惜身命这也很重要。我过去有一个徒弟是辽阳的,他讲他曾经救过一个人——一个小孩掉井里了,他一看“扑通”也跳进去了。进去把小孩弄上来了,给小孩拖上来的时候才想起来:“哎呀,我也不会水。”然后他就沉下去了。后来他被人救上来了,他说:“孩子救上来了我才知道我不会水。”就是说奋不顾身能救人这种精神,我们处处都给予表扬,不管大人、小孩,这个心是可贵的。所以为彼不惜身命,这是同事之间应该这样。
“二者,为彼不惜财宝。”就是说不要计较金钱。现在人大部分都是你要借钱还可以,很勉强,看你能偿还得了,才借你;偿还不了,不借了。所以不惜财宝,这个很难。世间哪,财宝就是父母借,他都不肯借。父母用点钱哪,他也得合计,你能不能还给我啊?还不上,寻思寻思,少借点。应该有一个为同事不惜财宝,帮助人的心。
“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就是说有恐怖的事情共同承担。有人害怕,说:“我晚上下夜班非常恐惧。”他说:“不要紧,晚上我陪着你,我来接你。”这都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现在没有几个那么做的。
特别是晚上的时候,有的住家门开了,突然闯进个人来,比如是个小女孩,就跟你说:“外面有人追我。”她非常恐惧,需要人保护。如果这家人说:“哎呀,你看你赶紧走吧!我们家不惹这事,我们也帮不了你。”这就不合适了。如果你说:“你在这儿呆着不要紧,你放心,一会儿我送你走。”这就把人救了。所以说我们应该救其恐怖,使他远离恐怖。
“四者,为彼屏相教诫。”刚才我也讲了,就是说有事背后说,劝诫,不要当面说,尽量不要当面说。有的是为了图自己口快,另外也显得自己无私,实际上显无私的时候就有私了。另外摆脱嫌疑,就像说相声讲的,有的人在车上有不好的动作,他一看别人怀疑他了,他寻思:“你怀疑我,我瞅别人吧。”这个就不好了,就把目标转移给别人了。应该是什么呢?就是敢于承担,有什么事情敢于承担,这个很重要。
就是说你屏相教诫,为人承担一些事情,为人承担一些过失,这都是吉祥。我们做到这些,必然要吉祥。为什么我们平生不吉祥?就因为这些我们没做到,所以不吉祥。什么叫吉祥?吉祥就是你本来就有的东西,由于你不做,所以就失去了吉祥。不是我讲完了给你带来吉祥,是你本来就有吉祥。通过我讲,使你去掉了不吉祥的部分,回到你吉祥的位置,这就叫讲《吉祥经》。
所以佛法是去掉,不是增加,是去掉障碍你吉祥的这些毛病和习气,自然就会产生什么呢?多所饶益,在很多方面都会得到这个饶益,就是说很富有,突然带给你很多的益处,是不可思议的。在你处理事情上,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常为人救护。
所以说你想一想,多所饶益,为人救护,这不是吉祥是什么?这就是吉祥。我们想获得这些吉祥,就按照刚才上面讲这些“五”啊,“四”等等的事情去做,这才可以。所以说这是爱护诸亲族,我刚才讲了,爱护亲族由此展开到爱护所有的众生,这是我们讲《吉祥经》的目的。
第五个偈子讲到第二句,因为时间关系还有一句,下回再讲。
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