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语悦人

来源:溯源网站  妙祥法师2015-05-09 07:55

◎善语悦人

下面这个“能语彼言辞”,有的翻译为“言谈悦人心”或“多说诸善语”。这个言谈悦人心,就是言谈能把人心说开了,让人家减少了烦恼。我们要能语彼言辞,不是能说会道就行。说话首先要叫人相信你的真实,你说的每句话,人家都相信,这才行。而且你说完了以后,让他生起信心。这个信心不一定是马上出现。

有时候你给某个人讲句善法,说你别偷盗了,偷盗让人抓住了,将来有苦报的,而且你也不受欢迎。你说这个他虽然不爱听,但这算不算悦人心呢?实际上也算悦人心。因为你讲的是戒律,讲了一个真理,虽然他嘴上烦恼,不欢迎,但是他心里已经诚服了,已经欢喜了。有很多做一些恶事的人,他之所以没完没了地做,就是因为没人相劝,没人跟他说一句真话,所以说他很苦恼。你跟人说一句真话,才能真正地利于人。

我们大家都希望有个好语言,能让人欢喜。现在也有的人强调这个“不让人起烦恼”,这个问题啊,以前我也讲过。表面上是烦恼,要看真实的东西是不是烦恼?表面叫人不起烦恼,但里面是不是真的不烦恼?这是我们判断的根本依据。判断一个语言好和坏,要看它长久的利益,看它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比如说有人骗你,说今天你能得一百万,你听了非常高兴,当时生起了希望。明知骗你,你还生起一种欢喜,这是不是烦恼?这就是烦恼。当你让他生出希望的时候,他就会痛苦。当你跟他讲不真实话的时候,他生起的这个希望是什么呢?就是将来的大烦恼、大痛苦。如果你给他讲的是真话,说你不要这么做,这样做对不起你的家庭,对不起你的父母,对不起孩子,对不起你的老师和教育你的师父。虽然他满心的不高兴,但是他的烦恼在减少,将来就会减少他原先所做的恶报,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悦人心。

并不是好的语言就悦人心,叫人欢喜就悦人心。这个欢喜应该以什么为标准?以内心为标准,甚至以来生为标准。有时候别人也问我说:“师父,你每天中午都跟他们讲,你讲的有时候他们也听不明白,讲那么多有必要吗?不如中午好好休息休息,等他们有问题的时候再讲,或是跟明白佛法的人讲。”(编者注:除特殊情况外,师每天于过斋后在客堂为前来请法的居士作开示)我说我讲的目的啊,不是求他明白,我只求种下善根,今生他不能理解,来生理解也行,这样他就不会起烦恼。不是为了今生,而是为了生生世世去讲法。这样的法讲下去才有它真实的利益。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带有一种目的和要求去做,这样就不合适。另外太着急了,还没等讲完,你自己就起烦恼了,应该有长远的利益。

这个言谈悦人心,我们想要永远悦人心——什么是悦人心?就是清净。清净就是悦人心,不是人欢喜就是悦人心。有的人是欢喜了,你讲一些他想做的事情,但不如法的事情,他当然欢喜了。这种欢喜实际上是一种不正确的,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烦恼。没有你讲,他那种心不可能马上生起来,也不会加重,你说完了以后,他反而会加重的。

所以说,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真正的真心呢?就是符合戒律的语言,符合劝人为善的语言,这才是真心。我们说话一定要真心,千万不要假,一句话可以使人堕落,一句话也可以救人到彼岸。

比如我们大家平时经常说的,大仙附体这个问题。有的人认为被大仙附体了,到某一个民间的医生那儿去看,或“大仙”那儿去看,或到某些寺院去看。说你有众生附体,冤亲债主跟着你,又是谁谁打了哪个蛇跟着你。大仙为了取悦于他,为了获得眼前的利益,就猜测着说一些不真实的话,当时是获得一些人的赞同或认可,但是他的病情只能加重。

为什么我反对这种说法呢?因为这种说法它不从实相出发,只看到一个表面的现象,看到某个人的习气,或某人暗示所形成的一种状态,他就这样给解释问题,只是有害无益的。你说我们每个人,有没有杀过众生?有。会不会受一些众生的习气所干扰呢?也会有。

众生习气从哪儿来的呢?应该知道,都从贪嗔痴来的。比如说一个人平时狡猾、心眼多,老是斤斤计较,老是窥视别人的一些隐私等等问题,你看他的长相和行为就像个狐狸似的,东看看,西看看,就那种状态。有的人嗔恨心特别大,老瞪眼睛,就会堕落成像蛇类的这种形态。形态都是由心所成的,每个众生,比如说狐、蟒、蛇等等这些,它们的形态也是由于这种不正确的心性所堕落形成的。

我们现在身上出现的一种怪现象,一个是暗示,一个是自己的习性所形成的。首先应该认清它不是附体,而是贪、嗔、痴所形成的一种状态。应该赶紧地持戒,去掉贪嗔痴。更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呢?是知道诸法空相的道理,这样才能破除,不至于走到迷雾里去。有时候你跟他讲啊,他并不真高兴。

上回有一个海城南台的居士,由俩人扶着来的寺院。我说:“你这不是附体,是别人给你的暗示,是你供仙堂造成的。”当时他就发作了,连喊带叫的,他说:“不是不是,你说得不对。”然后当时就像抽了似的,堆在那块儿了。我说:“这样吧,你去拜拜佛吧!”后来俩人架着他去拜佛了,没过半个小时,就一个人自己走回来了,什么病也没有了。

就是说,虽然你说一句不顺耳的话,却能给他解除烦恼。如果你要顺着他的习性去说,表面是说得他挺点头,最后他的病情只会加重。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呢?应该选择长远的利益,选择对他真正有利益的语言去说。也就是顺着佛法的实相说,不能顺着眼前世俗那种说法去说,不能为了取悦某个人去说,一定要有原则性。

这样的话叫言谈悦人心。你言语和谈话都能够使人心清净,使人改变毛病,使人脱离苦海,使人远离烦恼,这才可以。所以我们不能去说虚伪的语言,那我们说什么呢?说真心话,说实语。所以说佛是真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实语者。我们跟佛学,就应该这么学。

比如说有人问:“吃没吃饭?”那你没吃饭就说没吃,如果你怕别人邀请你,不愿去或是你烦他,你就说:“我吃完饭了。”这都不合适的。不管在多大的利益面前,我们都要说实话。不愿意去就说不愿意去,得罪他也不要紧,我就说实话,说“我不愿意去”,或说“我不想去,没吃饭我也不想去”就完事了。虽然表面上互相有障碍,但是我们说了个实话,反而他能理解。

我曾经跟一个居士通话,他很愿意跟我通话。我问:“你为什么愿意跟我通话啊?”他说:“你尽说实话。”我就是愿意说实话,不管他高兴不高兴,我就说点实话,所以他就愿意跟我通话。说实话有什么好处呢?它不光能使人真正地互相帮助,还能够使人们远离邪见,得到正见。更主要一条,为我们成佛打开一条路。为什么我们成佛的路有很多障碍?其中有一条就是妄语的障碍。

比如我们平时念佛也好,念观世音菩萨也好,说我可愿意见到观世音菩萨了,可愿意见到佛陀了。某一天你在境界中真就看到佛陀来了,或佛真就现前了。比如临终的时候,因为你的努力,佛的因果不虚,确实来接你了。但是为什么你上不去呢?因为前面横着好几条大河,把你挡住了,你说什么也过不去,明知河是假的你也过不去,就是过不去。为什么?因为你有妄语业。有妄语业,在你临终的时候就会出现大河挡着,就是看到佛陀也过不去。所以到那时你就会痛苦万分,一生的努力由于不持戒,最后整个的机会错过了。所以不能妄语,我们跟人谈话,绝对不能妄语,一定要说真心话,说善语,这才可以。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佛言:“受优婆塞戒,有四恶人常应离之。一者,乐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四者,少作多说。”所以说有四种恶人应该远离的。优婆塞就是居士的意思,一个是对乐说他人过的人要远离,不要理他,不要跟他说话。二者乐说邪见。尽说一些别人的坏话,一些小道消息,取笑别人,这些话就是邪见。特别是说一些诽谤善人,诽谤佛法的事情。另外呢,口软心恶,口说得好,但是心里非常恶毒,这样的人要远离。第四种就是做得少,说得多,做不点儿事,夸夸其谈,还讲得头头是道,与实际所做的行为根本就不相应。这四种人在佛经里称为恶人,我们应该远离。这四种恶人只能给你带来不吉祥,远离了,我们就可以得到吉祥。

《无所有菩萨经》:“护四种口过,常说利益言,自过能发露,”就是护四种口过,常说有利益的话。第二个自过能发露,自己有过失马上就能发露。“是故得上音。”就是得最好的音声。“一言兴邦,一言丧国。”口像刀剑能伤人,口也能做功德,口也能修行。但是口舌往往最容易造业,因此智者应该舍离四种口过,常发正语。

四种口过即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我们都知道,就是撒谎;两舌,搬弄是非;恶口,说人过失;绮语,说一些色情话,或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不是说诙谐,而是一种不健康的话,这些是我们应该远离的。

在五戒十善里关于口有四点要求:第一不妄言。第二不两舌。两舌是在双方之间制造矛盾,东家说西家,西家说东家,由此引起纷争。第三不恶口。第四不绮语。

每一个人都喜欢他人善言的对待,而不希望他人无礼的对待。即使一个小孩也不愿意被他人呵责,致使自尊受到创伤而失去友谊,甚至畜生也有同样的倾向。这个我有体会,有时候你称赞小动物或小蜘蛛啊,甚至一个小虫子,你进行称赞,它马上非常高兴。下面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犍陀罗国,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转世为牛,出生在犍陀罗国。牛的主人把它送给一位婆罗门,婆罗门非常喜欢它,把它当作家中成员之一,给它取名为南帝比沙拉。牛长大以后,想报答主人所施予的恩惠。于是它便对主人说:“你告诉那些富有的邻居,说我能一次拖动一百辆装满货物的牛车。如果能办到,希望富有的邻居给你奖赏,比如金钱。”这个婆罗门就去与邻居打赌。富人都以为他开玩笑,后来还是打赌了,并答应给婆罗门奖赏。

人们把一百辆装满货物的牛车装成一条长龙,让婆罗门的牛来证明它奇异的力量。婆罗门把牛刷得干干净净的,脖子装上美丽的花环,带到牛车队前绑好了。什么都准备好了,婆罗门便对它说:“现在,你这个没教养的牛,全力拖吧!”他跟牛这么说的。出乎意料的是,那牛居然一动也不动,静静地站在一旁,好像所发生的事情和它无关。最后婆罗门没办法,输了这次打赌,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过一阵子,那头牛吃饱了回来,见婆罗门躺着,想着赌输的损失。它便对主人说:“这么多年,你和我在一起,我是否有过不良的行为,如破坏东西或乱撒尿?有没有?为什么你当众污辱我,骂我是一头没有教养的牛?”

牛为了不使主人难过,叫主人再次跟富有的邻居打赌,这次的赌金增加到两百块。因为邻居赢了第一次嘛,所以他又同意了。同时,牛提醒主人不要再恶口。当一切准备妥当,婆罗门很有礼貌地对牛说:“孩子,你开始好好地拉吧!”在场的观众都感到非常惊愕,只见牛用力一拉,百辆牛车都跟着动了。这惊人的表演使每个人都很佩服,就高兴地用金饰和其他礼物奖赏。这次的打赌不但为婆罗门赢回两百块,还增加了一倍的奖赏。

这是佛用他前世的故事来证明,恶口对人多么不利。我们对人的称赞,应该恰如其分,千万不要恶口。有的人专门骂人,见个小孩,拍拍人家头,就骂一句。他觉得那样是表示亲切,亲切也不能骂人哪,那小孩一看他就躲得远远的,这都是不合适的。

《法句譬喻经》的故事:从前,罗睺罗未得道时,心性粗犷,言语无信。有一天,佛叫罗睺罗到贤提精舍,守口摄心,勤修戒经。经过九十天的惭愧悔过后,佛陀来看他,罗睺罗很高兴地为佛陀准备了绳床、卧具等等。

佛坐在绳床上,罗睺罗取水为他洗足。洗完了问罗睺罗:“这盆洗足水,可不可以拿来饮用,或是洗脸啊?”罗睺罗就是佛的儿子,他说:“不能。”佛告诉他说:“你也像那盆水一样,虽然是我的儿子,国王的孙子,舍弃了荣华富贵来作沙门,却不精进摄心,三毒垢秽,就像这盆水一样,不能再用了!”

佛陀叫罗睺罗把盆中的水倒掉,然后又问他说:“现在脚盆已空,能用来盛饮食吗?”罗睺罗说:“不能。”佛告诉他说:“你也是一样,虽为沙门,口无诚信,心性刚强,不知精进向道,行为不检,有了恶名,亦如脚盆一样,已不能盛饮食了。”说完了,佛用足拨开脚盆,脚盆在地上转了几圈才停住。

佛又告诉罗睺罗说:“你会可惜脚盆被我踢破吗?”罗睺罗说:“这只是个洗脚盆,我不太在意。”佛陀说:“你也是这样!虽为沙门,不摄身口,却粗言恶语,大家都讨厌你,有道的前辈也不会爱惜你。等你死后,堕三恶道,苦恼无量。诸佛菩萨也不大关心这种人,这正如你说,这个脚盆即使破了,也不值得珍惜。”罗睺罗听了,心中十分惭愧,诚惶诚恐。

佛对他说:“听我给你讲一个比喻:从前某国王养了一头大象,勇猛善战,足可以打败五百头小象。有一次它和国王出征,身上披着铁甲,两根大牙绑上矛,耳朵和四脚也都系上刀剑,尾巴也缚着铁挝,只把鼻子缩起来,免得受伤。因为鼻子是象的软弱之处,中箭即死,所以它不伸出来作战。大象也许斗得太久,就伸出鼻子想卷一支刀剑来抵抗敌人,国王爱惜这头大象,怕它受伤,便不让它再出战。”

佛告诉罗睺罗说:“人犯九恶,唯当护口,如同大象护鼻不斗一样。大象所以如此,就怕鼻子中箭身亡。人要护口,就是怕堕落三恶道受苦。恶人不知护口,就如大象伸出鼻子作战,不怕中箭身亡一样。人如犯十恶,堕三恶道中,便受苦无量,如果能行十善,摄身口意,便可得道,永离三恶道,便无生死大患了。”

罗睺罗听完以后惭愧感激,决心自勉,刻骨不忘此番教导。后来精进向道,性情柔和,忍辱如大地承受一切垢秽,摄心寂静,终于证得阿罗汉。

这一段主要讲恶口和善言,虽然讲得长一点,但是这对我们来讲是在世间常遇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犯的过失。所以我们要让他人尊重,不是假尊重,要真尊重。从哪得到真尊重?首先从语言的真实去得到尊重,从不妄语上去得到尊重。这样我们就会获得人们的恭敬和供养,福报就会无量。因为你不妄语,你所有的语言都会实现的。

比如说,有的人不妄语,如果天旱了,有人问他说:“今天能不能下雨?”他也不知道是否下雨,就顺口说:“能下。”那雨真就下了。为什么下呢?因为他不妄语,天都随着他的不妄语而来护持他。所以说,不妄语的利益非常大,它是最吉祥的,我们一定要知道不妄语才是真正的吉祥。

还有点时间,今天就讲到这里,因为这部分还有很长。下面抽出几分钟时间大家提问题,我给大家回答一下。

 

上页:善学律仪
下页:答居士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