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正信三皈佛子

来源:溯源网站  妙祥法师2015-05-09 07:55

《优婆塞戒经·净三皈依品》云:“受三皈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这个外道法就包括外道的学说和理论。“以是因缘,失于三皈。”多宝讲寺的智敏上师,就是密宗的智敏上师,是非常有修行的一个大德,在中国也是很少见的一个大德,他讲得比我还重,他说:“你只要称赞外道,你的三皈依戒体就破了,几句话就把三皈依戒体破了。”所以对外道书,外道典籍我们千万不能去看,除非你是为了破它,否则不能去了解。有的还叫佛教徒以《弟子规》为学佛的基础,这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若人信其(即指神仙等)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皈依法。”就是说如果你信狐蟒蛇仙这些外道,包括天上的神仙,认为他们都能救你,能使你远离一切怖畏、恐惧,它能给你安全感,它能救护你,因而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皈依法”,三皈依法就破了。

为什么我们要皈依?我们知道在灾难中,比如说发大水了,我们跑到树头上,能不能避免大水?时间长了,树会被冲走,被淹没。比如说日本的地震、海啸,房子都被冲走了,地都下沉了,所以这些方法是扛不住的。

外道不能作为我们的皈依。比如一个小丘,虽然表面上有些安全感,但真正的大水来了,像海啸似的,小丘也会被淹没的。所以像其他的外道,其他的教也不能作为我们的皈依,因为它不是最安全的地点。要是有一座高山,我们若爬到山巅上,会得到彻底的安全,那就是佛法。佛法就像高山的山巅一样,能使我们彻底的安全,我们就得到了保障。有的人为了图眼前的便宜,信其邪说,从高山上又跑到小丘上了,或跑到树枝上了,等灾难来的时候,就会发生危险,就会失去生命。

三皈依也是这样。本来我们已经皈依了佛法,也得到了佛法,这么珍贵、这么宝贵的东西,我们反而给它放弃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为什么我们能放弃?就是我们有愚痴的思惟,而信其邪说——什么平等啊、慈悲啊。

佛教是真正地讲平等、讲慈悲,平等和慈悲都是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真理才是真平等、真慈悲。不是用一种相掩盖另一种相,使我们堕落。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一定要有正知正见,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吉祥。如果我们想获得吉祥,在这个世上能够获得最安全的地方,那只有保证三皈依戒体,我们就会真正的吉祥。

我们受了三皈依后,一定要保护好戒体。想保护好,你首先就要远离什么?这些愚痴者和邪说者,不能跟他共语,这样才能好。因为我们定力有限,他们又非常会说,你看说正的说不了,要说邪的一个胜十个,所以一定要远离。

经云:“世间诸事物,山石树木等。”世间所有的事物,“山石”,山上的石头树木等。“神鬼诸祭祠,不能作皈依。”经上早就讲了,这些都不能作为皈依的。外道有崇拜石头的,有崇拜树的——这个树神、那个神哪,鬼呀、祭祠啊,这个庙、那个庙,都不能作为我们的皈依。

有人曾经批评过我,说我不平等,对别的教不平等,说你学宗教的人怎么对世间的宗教不能平等对待?应该平等对待。我说不是对教不平等,我所知道的,我应该学的是真理,我追寻的是真理。这不是教不教的问题,哪个是真理我尊敬哪个,是不是?它不是真理,你让我尊敬,那有何意义呢?

虽然佛教不搞斗争,也知道某些人的意识得一点点转变。但他本来不对,你不能让我说他对,这话我说不出来。因为我尊重的是真理,遵循的也是真理。我不看哪个教,我就看是否符合真理,不符合真理那就不是正见,那就是邪说。

如《法句譬喻经·吉祥品》所说:“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神祠,是为最吉祥。”所以你也不要从天人那儿期望一个侥幸。有的人拜佛的时候四面都拜,问他拜的什么,他说:“啊,这是把鬼神、天都拜一拜。”这面拜着佛,那面又拜着外道,所以说对佛没有一点虔诚心。他希望什么呢?这种希望能得到侥幸的心理,实际上是错误的。佛法讲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自己种的因,必然自己要承受这个果,不是别人所能给的。就像吃饭,自己吃自己饱。

比如说有的人受了五戒,礼拜天人的时候,天人都不敢受,他躲得远远的,因为啥呢?一个受五戒的人去礼拜他,他怕减少他的福报,他还想在天上多呆几天呢。你这一拜,他的福报反而减少了,所以说不能礼拜。

佛入灭了以后,可能是阿育王,曾经走到一个寺庙,这个寺庙也没写是什么,他就问随从和老百姓,这是不是佛庙?他们说是佛庙。后来阿育王就去拜了,当他一拜,整个庙就塌了。阿育王就奇怪了:我拜它怎么就塌了呢?既然是佛庙不应该塌啊!就马上打听,向周围邻居打听,后来知道是一个神庙,不是佛庙,别人误认为是佛庙。所以说,国王的礼拜它就不能承受,阿育王去礼拜了,这个庙就不能承担,最后整个庙就塌了。所以一个受五戒的人去礼拜天人,他都不会接受的,躲得远远的,何况鬼神了,是不是?你礼拜它等于害它一样。

“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不存在这个问题,你修得好自然生天,修得不好,自然受其果报,不是谁能给你的。佛讲得很清楚,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应该按着佛的教导去修行。

“亦不祷神祠”,“神”指的就是一些庙宇,“祠”是祠堂,就是那种家庭祠堂。听说现在有的人推崇祠堂,把家谱摆在祠堂里,让大家去礼拜。作为世间人无可非议,因为他有家族概念,通过这个祠堂来教育一些族人,都是封建社会所留下来的一些东西,确实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也有它弊病的地方。对世间人无可非议,我们不能讲什么,因为他们自己想做什么是他们的自由。

但作为一个佛教徒,一个皈依佛法的人,一个信佛法的人,称赞这种祠堂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而且容易失去三皈依戒体。所以你不去拜神和祠是最为吉祥的事情。我们有时候有恐惧,说这座庙不拜,以后它(神仙鬼神等)来找我怎么办?这是大家普遍的心理,一种暗影。实际上什么是最吉祥的?你不拜是最吉祥的。你拜了以后就产生暗影了,产生暗影心就多疑,很多的正见就破了。本来我们学习佛法有很多的正见,由于这么礼拜,我们的正见一破再破。所以说这个很可怕,不是拜不拜的问题,是我们想不想获得吉祥的问题。想获得吉祥,我们就要远离这些不善、邪见和不吉祥的事物。

《优婆塞戒经》:“善男子,一切众生随于业行,若修正见受于安乐,修邪见者受大苦恼。”《优婆塞戒经》讲:“善男子,一切众生随于业行。”就是说你所做的一切事情,你修得正就受于安乐,你修邪见就受大苦恼。我们有时候说:我今天非常烦恼。那就看一看你做的事情是否是正的,应该查找这个原因。

过去有一个同修,后来也出家了,在没出家之前,我们俩认识。有一天他去找我,他跟我说:“我今天来非常不顺利。”骑自行车时,车旁边有一个推沙发到市场卖的人,他的自行车一歪,把人家的沙发扎个眼儿。新沙发不能卖了,人家非跟他要钱不可,让他补偿。他说:“我把兜里的钱都掏给他了,人家一看我实在没钱也就算了。你说这是什么原因?”我说:“你早晨做什么了?”他说早晨没做什么,只是和他同修,或和他妹妹吵了一架。我说这不就是吗?

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你修邪见受大苦恼,因为在家做了不善的事情,出外必然有不善的行为跟着。所以我们出了事情埋怨谁也没有用,要检查自己。“因修善业得大自在”,一个人修的是善业,你到哪儿都没有恐惧,到哪儿都非常自在,所以说“得自在已,众生亲近”。

你得到自在以后,所有的众生都喜欢你,都愿意和你亲近,愿意和你说话。为什么呢?因为你修得正,身上就散发着一种正气,就像香气似的,谁不愿意接近?你要修恶业,就像鱼腥味,沾得满身都是,谁见你都捂着鼻子走,谁都不愿意亲近。这个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自己可以观察。

一个人如果心善了,包括人类和其它众生都会与你亲近。过去有一个徒弟,我有一个浴巾,上面绣两个大蝴蝶,本来是准备盖着的,后来我告诉那个徒弟,你把它烧掉。为什么烧掉呢?因为众生的形象也是自己父母形象,所以不应该盖在身上,盖在脚上,这都不应该。他听话,后来就真去烧了,他刚把这个浴巾放在炉灶上,这边点着火正烧着,他出来到门口,当时就有两个——再不就几个大蝴蝶,非常大非常大的蝴蝶,围着他前后转,在他手里飞。比如他手这么张着,蝴蝶就贴着他的手掌飞,就围着手掌转,他自己挺惊讶,他说:“哎呀,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就是说什么呢?如果你修的是善业,有一个善心,所有的众生都会跟你亲近的,就这个道理。

“智者应观外道徒众,无惭无愧非如法住。”有智慧的人能观察外道徒众,他没有惭愧心,“无惭无愧非如法住”。

“虽为道行不知正路,虽求解脱不得正要。虽得世俗微善之法,悭吝护惜不能转说,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什么叫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他能观外道徒众无惭无愧。我们应该这么观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如法的,虽然他们也在修道,但他不知道正路,“虽求解脱不得正要”。这个问题在佛的戒律里讲得很清楚。比如说一个外道来出家,佛制就告诉:要骂他几个月,叫他远离外道知见。

头几年有一个老道找我,要来出家,他说:“我已经出家二十多年了。”——我倒不是说老道如何。“我出家二十多年了,现在想出家当和尚,觉得自己现在修行上不去,我想那个不是究竟,应该上这边当和尚。”我也没吱声,就想听他继续讲。他一看我没吱声,他就说了:“儒、释、道都是一家,佛、道也是一家。”当时我就说:“不是。佛教是佛教,道教是道教,儒教是儒教,他们教义各个不同,不是一家,怎么能是一家呢?”

我刚说到这里,他抬屁股就走了。我还没骂他呢,他就走了。在佛的戒律里,就像这样的外道出家,你得骂他三个月,天天骂他“外道不好”,天天说“外道不好”,这样他能接受了,才允许出家。他连这一句话都不接受,能出家吗?所以现在有的人把世俗的一些语言——“儒、释、道是一家”,作为一种理论来灌输到佛教里,这是不合适的,混淆视听。

我们不反对其他的宗教存在,但是从教义上我们一定要严格区分,不能混为一谈。所以说“虽为行道不知正路,虽求解脱不得正要,虽得世俗微善之法,悭吝护惜不能转说”。因为什么呢?他得的法他说不出口,没有真正的理论和根据。他没有辩才无碍的能力,只能从另一个角度给你算算命啊,或是讲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不能转说。

“非善行性作善行想。”本来不是善行,但他的脑子思惟:我这是最善的,是最好的——不是最好的,我也是好的。他老这么想,这种做法就不能获得吉祥,像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远离的。我们远离了邪见,获得了正见,那我们的吉祥必在其中。所以皈依一定要注意,不能皈依天魔外道。

“佛僧寂静心多怜悯,少欲知足如法而住。”就是僧人寂静,心多有慈悲,特别是少欲知足,如法而住。因为少欲知足,他没有挂碍,对世间没有贪恋,没有贪恋的人才能获得解脱。就像一个鸟带着两个翅膀,它不会带着其他东西飞行。它不会贪恋鱼池里的或沼泥里的任何东西,它飞行的时候马上把这些东西放下。僧人就像鸟一样,带着它仅有的“两个翅膀”——就那么一点东西,所以他不会贪恋世间的东西。这就是僧人的生活,少欲知足,如法而住。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修于正道,得于正解脱”,他修的本身就是正道,所以得于正解脱。这个正解脱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就是说什么叫正解脱?谁能说一说?什么叫正解脱?(无人回答)看来还得我来作解答,什么叫正解脱?就是以戒生定,以定生慧为正解脱。如果你不从戒律上去获得定力,所获得的智慧都不能转为正解脱,这是我的体会。佛也是这么教导的,这方面我体会比较深,一定按戒律去做,严持戒律才能得正道,才能得正解脱。

“得已复能转为人说。”你得到正解脱,就辩才无碍了,能教化一切众生,教化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正解脱。所以说佛法僧才是我们的皈依处。“是故应当次皈依僧。”所以我们应该皈依僧,为什么要皈依僧?是这么个道理。

《法句譬喻经》里这么讲的:从前在印度有一个大国,国王叫和默,这个国家的人从未见过佛陀,他们都信邪魔外道,经常杀生祭祀。当时国王的母亲病重,虽然派遣了很多医师,甚至请女巫求符咒都未能痊愈,于是召来二百婆罗门给国王的母亲治病。婆罗门告诉国王:病是因为什么呢?星宿错乱——就是天上的星宿错乱了,阴阳不调,使太后久病未愈。必须在城外祭祀,并要一百头不同的畜生和一个小孩,杀来祭天。他要什么呢?要一百头不同的畜生,一样一个来杀,还要一个小孩,杀来祭天,太后就会好。你说这外道多厉害!国王听后就照办了。

佛陀慈悲,看到了这个国王的愚昧,要杀害这么多的生命来救他母亲一条命。于是佛陀带领弟子来到这个国家,国王和默和人民、牲畜,见到佛陀的身相圆满光明,莫不敬爱,于是礼拜请问佛陀。佛陀告诉国王说:“欲得谷食,应行耕种。”说你要想得到粮食,应该行耕种才对。“欲得大富,应行布施;欲得长命,应慈心不杀。”你想得长命,就要不杀生才能得长命。“欲得智慧,应行学问。”

这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的道理。“那些喜好杀生淫乱的人,把邪道当作正道,以杀害众生的生命来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样做太愚痴了!”这是佛讲的。我们现在不是,现在有时候为了救一个人的生命,杀很多的生命。理由是什么呢?他是病人,他是父母。甚至还有的崇拜二十四孝——王祥卧冰,说王祥卧冰多有孝心,把鲤鱼卧了出来,给他母亲吃了,他母亲病就好了。光看到孝敬母亲这块儿,他对鲤鱼公平吗?鲤鱼就不是他(前世)父母了吗?所以杀其它生命来救一个生命,在“世间孝”还算勉强,只是对母亲这一方面所付出的诚心。但对佛教徒来讲,他竟然也去赞成,这就令人想不通了。(编者注: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是个性情仁慈的人,常在其父面前说王祥的不是,他因而失去父亲的疼爱。一次,继母朱氏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祈求,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有的把世间的二十四孝刻在寺院的牌匾上,我说你这不是鼓励杀生吗?我们应该孝不孝?应该孝。怎么去孝?你看佛怎么讲的:国王母亲病了,佛马上制止他去杀生,给他讲法:“欲得谷食,应行耕种;欲得大富,应行布施;欲得长命,应慈心不杀;欲得智慧,应行学问。”那些喜好杀生淫乱的人,把邪道当作正道,以杀害众生的生命来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样做太愚痴了!佛法说这种人太愚痴了。但是有很多人还称赞这种人,光看到了那方面孝,没看到这面不孝,这是不可以的。

和默国王听了佛陀的教诲很欢喜,太后也听到佛陀的开示,病患就消除了。这才是我们佛教徒应做的事情,世间人说做不到有情可原。我们学了佛的教导,要是做不到,或是不能正确地思惟,不知道对错,那是不应该的。

 

下页:尊敬有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