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布施(2)
◎如法布施(2)
时间:二〇一一年六月初十
地点:大悲寺法堂
听众:各地居士
昨天讲了“净行行布施”,怎样来布施获得最吉祥,这个布施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因为布施增加我们的财富,什么财富?(大家放掌)
这个财富有外财和内财。我们如果能进行布施,不但能获得外财,使外财不断地增加和富有,更主要的我们可以获得内财。内财就是教我们怎么样得到法的喜悦,能知道怎样去了脱生死,远离一切苦难。所以这个布施,对人生来讲是重要的一关。
人在世间如果不能行布施,可以说这个人做人是不够格的,做佛弟子来讲就更不够资格了。就做人来讲,都必须进行布施,因为人活在这个世间,不是你个人的存在,是由大家互相帮助地存在着。我们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比如你在工厂做工,你的衣服要经过农民的种植才能生产出布匹,才有衣服穿,各行各业帮助你完成了人生,满足了你的生活需要。
我们既然获得了大家的帮助,那我们要对大家有所奉献,这就需要布施。不光是正常的活动需要布施,而且要超越自己正常的活动以外还要进行布施。这样人生才会有真正的乐趣和生活的意义。所以布施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对人生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对佛教徒,你想了脱生死不进行布施,是不能成佛的。释迦牟尼佛以前就不断地舍头、舍脑、舍肢体、舍骨血,布施给所有的众生,最后能成佛。我们不能舍,能不能成佛?是不能成佛的。成佛尚且如此,我们作为佛教徒,更应该跟佛学,更应该布施。布施对我们来讲是重要的一关,要学会布施才能成佛。世间因为有了布施,世界就有了和平;如果世间不进行布施,这个人心就会浮动,就会失去和平。
讲这么一个例子,据说国外,可能是美国吧,有这么一个州(里的一个地区),有不少乞丐,就是要饭的人,在那儿要饭。要了多少年以后,他们的生活已经达到正常人的水平。这个州就认为他们已经能过上正常的生活水平了,应该把他们送走,不应该在这个州里,形象不好。他们就下了一个决议,就把这些要饭者全部驱逐出这个州。原先这个州比较平稳,送走不长时间,就出现了很多不平稳的事。比如酗酒、闹事,还有刑事案件不断地增长,犯罪率比往常要增加得多得多。
这个州又开始研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后来一个宗教人士研究发现其中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自从这些要饭的走了以后,这个州就不平稳了。所以这个州最后决定,又把这些要饭的给请回来了,说我们这个州需要要饭的,你们回来吧!又把这些要饭的请回来了。
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布施的对象,人心在道德方面、道德的提升方面,就无计可施。所以说我们进行布施,不光是给对方财物,更主要是能维护提高社会的安宁和道德。不管是施者和被施者都会获益。往往我们说被施者受到我们救济,实际上真正得利益的是谁呢?是布施者。
我们应该知道,布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面,应该进行布施。但是这里要讲一条:对僧人的布施。僧人是福田,对僧人的布施,对寺院的布施,有四种布施: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衣服就是穿的;饮食就是维持生命的粮食;卧具就是睡觉和打坐时所用的工具,比如说一些被子啦、褥子这些。还有汤药,有病给予各种的药物。这是对出家人的布施,从这四个角度去布施我们就会获福。
但是不能以金钱来进行布施。因为金钱对佛教来讲,可以说是万恶之源,它污染力是最大的。但世间人感觉不出来,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污染之中,感觉不出来被污染。就像空气被污染了,有的人在这城市里已经生长习惯了,他说没有什么污染。如果到别的地方去了,发现别的地方空气比自己居住地方的空气清新,他才知道自己原先住的地方有污染。
这个金钱的污染也是如此,它的污染非常重,包括我们生出种种的疾病,都和金钱有关——不是指手直接摸金钱所产生的那种污染,所带来的细菌等,并不是说这个。而说的是它对人产生的诱惑,人们对金钱的贪恋、执着,所产生的这种污染,它是非常大的。
所以僧人有戒律是不允许摸金钱的,佛制定这条戒律,是保证修行,早日成佛,这是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出家人摸钱,佛都不称为是佛的弟子。所以佛教僧人是不允许摸钱的,其中有两种意义:第一个是保证出家人的清净,堪作世间福田;第二个就是以僧人的清净形象,来度化世人远离金钱,或减少贪恋,以达到真正远离痛苦的目的,和了脱生死的目的。所以说讲到这个布施,就讲了一下金钱。
下面讲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就是有智慧的人要学会施有五种。第一个,至心施,什么叫至心施?就是没有其他的要求,一心要给人家。当施的时候他没有感觉到“这个施物是我给你的”,而是你能接受使他感到快慰,感到“你在帮助我”。不是说“是我给你吃的,你因为我,你才得到吃的。”至心施,他就没有这种妄想,他的想法是什么?“谢谢你能接受我的施物,谢谢你给我的机会。”是这样,所以叫至心施。
第二个,自手施。“自手”就是要亲自用手送到对方手里,这才可以。佛在戒律上,菩萨戒有规定,规定是什么呢?就是国王要施食物给一个穷人的时候,必须下座,要亲手把食物递给被施者,这才是一个受了菩萨戒的国王。这点我们都很少去做,往往有的就是,来乞食的了:“给他拿点东西吧!”都没有亲手送出去。这样的话,一个是我们的恭敬心不到位,另外不会体会到施者在布施时所产生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功德。
另外,我们的心也达不到真正施者的地步。像我们乞食的时候,经常遇到这么个情况,也可以说是我曾经遇到过的情况。那年乞食啊,他家里有人,正在做饭,跟他说明情况以后,他说:“我那筐里有馒头,你自己去取吧!”确实他很忙。但是出家人不能自己去取,虽然他有话也不能自己去取。我看到这种情况以后,就没有吱声,在旁边稍站一会儿,叫他做出反应。如果他要再不停手里的活儿,不给亲手拿食物,我们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他看我们并没有动弹,并没有上筐里去取什么东西,他就把手里的活儿停下来了,亲手把食物给我们放到钵里。他在布施的时候就生起了一种极大的恭敬。他看出家人一个是有礼节,没有急躁,一个是等待他,是对他的尊重;再一个对食物没有那种贪恋。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亲手把食物送到僧人跟前的时候,他生起的那种欢喜是平时所没有的。所以自手施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关,能获得最大的吉祥。
第三个,信心施。施者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说抓紧机会,不要去考虑再三。有的人就是施的时候没有信心,给也可,不给也可,布施也行,不布施也行。他没有真正想把这个东西送给对方,没有看成一种机会,信心不足,所以很容易错过机会。
特别是反复施,比如有要饭的来了,我们给了食物。给他食物以后,他回去告诉其他要饭的,说那边有人布施,其他要饭的就又来了好几个。这时候我们有的就可能生起一种反感:“你看我给你了,你又招来这么多人!”因为我们的布施心只不过是一种应付,没有真正想布施,没有因为人多而生起欢喜,所以说信心不足,这种施也会失去得到最吉祥的机会。应该有信心,不管有多少人来求布施,我们都能够愉快地给他。一定要有信心,这个信心对我们来讲很重要。
有一年,大概是九五年吧,走到北京,北京十渡(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附近,有个村子,想不起来这个村子叫什么名了。那时候去乞食,发现这里的一个村子乞食特别好乞,到谁家都非常客气。一敲门,看到师父,他说:“哎呀,师父,你来有什么事吗?”说:“我乞点食物。”“好好好,你等着啊,你进来。”马上很热情地把食物给你装里面。我当时就想:“这遇到了一个好人,今天遇到一个好人很不容易,可能下一个就不见得是这样。”没想到这个村子走到哪家,哪家都是如此,我都怀疑是不是这个村子都信佛啊?或者这个村子里有什么特殊的因缘?是不是走到了“西方极乐”?有那种感觉。
就是到谁家,谁家都是这么客气,特别是到最后一家乞食的时候——不能算最后一家吧,有那么一家乞食的时候,他把饭拿出来说:“这盆饭是我中午的饭,我给你一半。”完了他这一半就给了我。后来我问了一句什么话?记不太清楚了,他误解了。可能是因为给的菜啊,我说:“是不是荤的?”我记不清楚了。他误解了我其中一句话,他说:“你不够啊?不够我这些都给你吧!”最后把这些全都布施了,在布施的时候,满脸的笑容,而且那种客气给人感觉就像僧人回到家一样,又好像见到了居士一样,都是诚心诚意地布施。
所以这个村子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到现在我也没忘。给我们一个感觉:他们是真心布施,而且这个村子的素质特别好。为什么对这个村子的印象特别深?因为它也在路旁边,离路不太远。在路旁的村子因为见识多,遇到要饭的人也比较多,假和尚也比较多,看到出家人来了,他有个提防之心,一般拒绝的比较多。像这样满脸笑容地去迎接求施者——出家人,很罕见。而且不仅一家这样,是家家如此。村子倒不大,但家家如此。没有一个说见着面不布施的,或是说一句难听话,都非常客气。甚至你走的时候他都要瞅着你走,送出门外。我说这个才是真正的布施者,我相信他们这种布施必获得大的福报,也就是获得更大的吉祥。
四者,时节施。就是时间和节气施,布施者要掌握时间和节气。比如说有人来求四事供养,你不能大热天的,师父我供养你一套棉衣和棉裤,这就和当前所需要的并不相应。如果是冬天,你说我施与你棉衣、棉裤,这就恰如其分。
九五年走到秦皇岛的时候,那时候我就一个棉袍,也没有什么观音斗啊,也没有棉鞋、棉手套、棉裤、棉衣。走到秦皇岛的时候,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冷到什么程度呢?基本早晨、晚上能冻冰,比如说水搁在外面一宿,第二天一看那水里已经有冰碴儿了,那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走到秦皇岛以后,居士发现我们没有这些东西,马上给我们做观音斗,找一些棉衣、棉裤、棉鞋。现在咱们寺院,还有道源寺所戴的观音斗,就是从那个时候变化过来的。这是大悲寺观音斗和别的地方不同的一个原因。
那时候我和性空师一起走,性空师脚特别大,他能穿48号的鞋吧。居士一看难得做回鞋,就给做了好几双大棉鞋。这一双棉鞋我估计也得有个五六斤,做了好几双,估计这些鞋也得有个十斤八斤的。原先背着包,再加上棉衣棉裤——原先那包就够沉的了,我那时候的包能有个五六十斤吧,不算身上穿的,得有五六十斤,我估计他那包得有一百多斤。
由于居士按照时节给我们添置了一些用具以后,在往后从秦皇岛走到辽宁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没有挨着冻。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棉裤套上,有时候把棉鞋穿上,或把棉衣穿上,再加上棉袍,一盖就可以在草垛里睡觉了。虽然外面是冻着冰,但确实感觉到很温暖。那时候时时的想到秦皇岛居士布施的东西太及时了,时时存着一种感激的心情。所以时节施是很重要的,要处处想到别人。
为什么要时节施呢?因为你掌握了时节,就会关心别人。会关心别人,你和众生这个心就能融合在一起。融化时间久了,就会逐渐地离相,正符合佛法,也是获得吉祥的一个很好的殊胜方法。
咱们海城有个居士,她讲了那么一个例子。就是说她父亲那一辈,每到过年三十的晚上,大家都有个习惯——包饺子。一是为了供祖先,另一个就是等天亮的时候食用。他们家除了供祖先之外,包完饺子要拿到哪儿去呢?要拿到火车站,布施给那些要饭的人。她父亲说要饭的在过年的时候不可能吃到饺子,他没地方吃饺子,所以说第一个饺子并不是自己吃,是拿来除了供祖先之外,就要送给那些要饭的吃。那时候他们并不是企业家,也没有什么生意,但是父一辈就这么做。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家做生意一直都很兴旺,人品也值得称赞。什么原因?这些事情都来源于时节施,真心布施。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只能过年的时候才有顿饺子。这么好的东西,第一个想到的是那些吃不上的,所以以后他们家能获得福报这也不奇怪。
我们有的做事业,有的说我怎么没当企业家,我的事业怎么不如其他人?也就是说我们在布施这一块儿不如他们。特别时节施,下雨天要给送伞,夏天送单衣,冬天送棉衣。还有饮食,把最好的东西要布施出去,这样我们必然获福。不种下这个因,不会有这个果的。种这个因必有这个果,所以说这个时节施也很重要。
第五个,如法求物施。就是说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也要如法去做,怎么样如法去做呢?就是说不如法的东西不要给。过去有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你不要给别人,世间也是这样。你最喜欢的东西要给别人,但你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给别人。这是一个。
另外呢,要如法,什么叫如法呢?就是我们能够布施的东西,一定要如法,符合佛法,符合道理。不能偷别人的东西来布施,损他人的利益来利于其他人,这都是不合适的。我们必须如法进行布施。特别是有的人说,你看那要饭的挺困难,我给他什么好吃的呢?他喜欢吃什么?他喜欢吃鸡,那我们明天买两只鸡杀了,给他送去吃了,这都是不如法的。要如法进行布施,所以说选择的物质都要如法,我们的功德就会非常殊胜。
像那个王祥卧冰,他的虔诚心最后得到一条鱼,这条鱼如果给他父母吃,又造了杀业。虽然有布施心,但由于物质的不如法,他又造了杀业。换句话说,用前世父母来布施今生的父母,在佛教来讲是不被称赞的。所以说这个问题大家经常有问的,说父母如果要吃肉,我如果不给父母肉,是不是不孝?这个不是不孝。不给父母肉吃是一种孝,而且是一种真孝。你现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他心里是高兴一点,但是你不知道他造下杀生的业力,将来果报成熟的时候,他会恨你的。
佛经里有那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师父坐在船里,船到海里就怎么也不走了,整个就要翻。这时就听海里有人说话:“让那出家人出来。”那个和尚出来说:“你是谁啊?”他说:“我过去就是你的徒弟,我原先跟你出家修行,由于你错误地指导,令我堕落恶道,所以今生我必然要叫你偿还。如果你要不出来,这一船的人全要翻到大海里,都得死。如果你出来跳进海里,我就只向你一个人报仇,其他人就可以平安。”这和尚一听没办法,跳海里了。
这故事说明什么呢?前生他教化人的时候没有如法地教化,将来的果报都会找到他。所以我们在布施的时候,跟父母也是这样,父母的要求我们既要满足,同时又要如法。如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是给父母讲,另外呢,他要的东西必须得想尽办法,既要满足,还要如法。
在一个小故事里,有记载这么一个事情。有一个修行者,他的儿媳平时也很修行,而她的公公临终时候特别想吃海螺,就非要海螺不可。她也知道,如果给海螺,必然是一种杀生的行为。后来这个女的急中生智,她用面做了一个海螺。她的公公手拿着海螺看一看,就往生了,就走了。在他往生的同时,邻居家就生了一个小孩,小孩生下来手张不开。后来这个女的去了以后,就把小孩的手一掰,就掰开了,一看那手心还攥着一个小海螺。
这个例子就是说,在人临终这一瞬间,布施多么需要如法地进行。如果你要给个真的海螺,我想他就不见得投生到哪儿去了。但她如法地给做了一个,既满足他的愿,又能够让他不杀生,他能顺利地投生,这也是很重要的。
在营口有一个人叫“王楞严”,就是在倓虚法师弘法的时候,经常听倓虚法师讲经,讲《楞严经》。他们有几个居士也比较会讲《楞严经》,其中一个姓王,大家管他叫王楞严。他的儿子我见过,他儿子跟我讲那么一句话。说:“文化大革命以后,他不能讲《楞严经》了,晚上他就自己冲着天空讲《楞严经》。等他临终的时候,突然就生起了非要吃肉不可的想法。”
你看他修行一辈子到临终的时候,还有一种习性的反射,很激烈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特别是在这关键的时候,一定要如法地进行布施,才能使他获得吉祥。如果我们给得不如法,在这关键时候,你觉得是一种孝,实际上是一种害,会使他堕落的。
所以智者有五种施,一个是至心施,一个自手施,第三个信心施,第四个时节施,第五个如法求物施。
一、“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则得多饶财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至心施者得如是果。”这能得这么多的好处。
二、“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报。”
三、信心施者也是跟刚才讲的果报一样,就是多饶财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也是这些。“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得如是报。”
四、时节施也得如是报。
五、如法施所得的果报如上面说。还得什么呢?“得财已,还有王、贼、水、火所不能侵。”“王”就是国家的国王,就是说国王有什么法令都不能侵害你;还有一些贼人不偷你的、不伤你的;水火不能伤你。
这个也是不可思议的,像(2011年)日本那个海啸,听说大连有人登上飞机起飞几分钟就地震了、海啸了,他就脱离了。那肯定是他有一定的福报因缘才会如此。水火所不能侵,也指的这个意思,能远离了水火的灾难。并不是说我如法施以后,掉到水里头淹不死我了,到大火里烧不坏我,得了金刚不坏身,并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能远离这些恶事,所以如法施就更重要了。在这个布施上,在孝道上,我们首先要跟着佛法学。
只有佛法才能掌握什么叫五种施,其他的世间法是没有这种智慧的。像世间讲的儒教,也讲了一些布施,但很多都是伤害别人,来得到眼前这点布施的利益。得到利益同时又造成了下一个因果,这不究竟、不彻底。换句话说,他也不具备这个观察的能力。佛法就不是这样,佛的观察能力是彻底的,布施也是彻底的,是圆满的、是究竟的。
“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则获得微妙上色。”你把最好的东西布施出去,人将会获得微妙的上色——最好的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这里讲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好色的因缘——这个东西特别漂亮、特别美丽,红色啊、绿色啊,是我们世间最贪恋的东西,用来进行布施,有的供佛,等等,你将会获得微妙上色。什么叫微妙?要比原先的色更好,不可说,说不出来,称为微妙。或是人间没有,称为微妙。
“若以香施”,也就是说我们以最喜欢的、最清净的东西进行布施,人会获得名声远闻。
“若以味施”,就是施以各种的好味。“是人因是众乐见闻”,大家都愿意得到这个味道。因为闻到这个好味,人生爱重心。这个人到哪儿去都受人重用和拥护、喜欢,因为你曾经进行过这种布施。
“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触。”这个“触”,就是碰的意思,摸的意思,也就是说柔软的意思。比如说一个座垫非常柔软,衣服非常华丽,给人感觉到不光是好,而且手感特别好。以这个最好的东西布施给别人,最后得到什么呢?上妙触——这个妙触。这都是因和果的关系,你布施最好的东西,得到的将是它的上千百万倍。
“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这些东西被人接受了,你就会获得什么呢?一个是寿命延长,“色力”也就是说你的形象和体力,身体健康、安详、快乐。还有什么?辩才无碍。这些智慧都是从哪儿来?都从这个施者来。我们没有获得,就说明在这方面做得少。有的获得少,就是我们前生也做得少。要想真正获得这些,必须从这个方面做起。
善男子,如果有人说,布施塔像得不到寿命、色力、安辩,因为此没有接受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我们刚才讲的都是有受者,布施给具体的人。像布施塔像没有具体施予的人,他以为没有受者就得不到这些寿命啊,好的妙色等等。经上讲:“是义不然。”说:“不对。是这么个道理——何以故?有信心故。”因为你有信心,“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应得如是果报”,就是刚才讲的那五种果报。
“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实无受学,而亦获得无量果报。”比如出家人修习慈悲心,慈悲心没有受者。有的说出家人得布施——实际上出家人在修行中,已经以他的心布施给整个法界了。表面没有受者,实际能获得无量的果报,获得最大的果报,而且是无量无边的果报。
“施塔像等亦应如是得五种果报。善男子,如人种谷终不生瓜,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是故我说田得果报、物得果报、主得果报。”也就是说以是福田故,你种什么种子得什么果报。所以果报从布施来的。
施有二种:一个是法施,一个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得财宝报。“菩萨修行如是二施,为二事故”——为两类原因:“一令众生远离苦恼;二令众生心得调伏。”
“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这种乐布施,能破五种事。破哪五种呢?第一个,嗔心;第二个,悭心,就是吝啬心;第三个,嫉妒心;第四个,惜身命;第五个,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这布施能去掉我们的嗔心。可能我们大家这个体会不大,但有的常布施,会发现自己的嗔恨心小了。
第二个,悭心,就是这个吝啬心很难打破的,吝啬心重了可以直接堕落地狱。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财主,他就是特别吝啬,谁跟他要东西都不可能给的,他吃的穿的用的都像要饭的,非常穷,更不可能给别人,特别吝啬,对自己也特别吝啬。由于他的吝啬心,临终的时候没儿没女,留下了三车的黄金,后来这些黄金就归国库了。
这国王就拉着黄金去问佛,他说:“什么原因令他得如此黄金?”佛说:“他曾经布施给一个辟支佛一碗饭。”就是昨天我讲过的布施辟支佛一碗饭而又后悔的故事。所以他得的果报是生生世世不贫穷。因为他在布施的时候又生后悔心了,说:“我还不如给长工吃。”由于他的后悔心,同时他生生世世吃的用的都是仆人的东西。
由于今世他特别吝啬,不能进行布施,也就是悭心,佛讲了他的果报是直接下地狱。你看他并没有做坏事,自己的财产自己不舍得吃,也没惹着谁,是不是?但是他违反了做人的规律,做人的规律是必须要进行布施的,这是一个常识。
所以布施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人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布施,吝啬成性,他的果报直接下地狱。佛说:“我授记他永不得出。”就是说他要受很长很长时间的地狱苦,你想这个吝啬心有多大。
第三个,能破嫉妒心。比如别人有点好东西啊,我就心里难受。我们怎么来破这个?特别是女众,这个嫉妒心稍重一点。这应该怎么破?应该以布施来破,最直接、最快。
第四个,惜身命,爱护身命。把生命看得特别重要,风吹草动,马上保护自己,牺牲别人,这叫惜身命。如果我们对生命这一块儿能进行布施,就会逐渐地远离了这种执着。
第五,不信因果。就是说能破不信因果的邪见。不信因果的人不布施,布施的人他会五事常乐,会相信因果。为什么我们相信因果?因为我们过去生常行布施,所以今生就相信因果。你作为人来讲,有智慧,就相信因果;如果不相信因果,那说明他没有智慧。智慧从哪儿得来?不是说你相信和不相信因果的问题——不相信是你前生没有布施,得不到因果的这种真理,这种微妙法也没人跟你讲,跟你讲你也不相信。那为什么跟我们一说就相信了?因为我们前生进行过布施,所以就能接受这个法。破五事常乐布施,所以这个布施,能使我们远离五事,会得到快乐的。
乐施的人获五种事。“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一是不离开圣人,第二个,一切众生都喜欢相见,喜欢听你说话。第三个,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就是说跟大家在一起没有感觉到恐惧,没有那种自卑,感觉到是一种什么呢?欢喜。觉得像回到家一样,见到亲人一样,自由自在。第四个,得好名称。第五个,庄严菩提。什么叫“庄严菩提”呢?就是得法,而且能知道怎么样得到菩提,知道菩提从哪儿生起。
这个菩提啊,不是说我发菩提心了那叫菩提,应该是从哪儿呢?是从心里生出那种没有妄想、清净的念,也就是说证了诸法空相的一念,称为菩提。
“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刚才能破这个,还有一个能坏五弊恶法。哪种五弊呢?“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贪。五者,嗔碍。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就是说这五种啊,一个是邪见,一个是无信,第三是放逸,四是悭贪,第五个是嗔碍,远离这些,能坏这种恶法。因为你乐布施以后,这些恶法进不了你的心里。如果不这么做,人家讲个邪法,你马上就接受了。
就像有人要布施,人家说:“你干吗要布施啊?你给他不白给吗?是不是?还不如你家有鸡、鸭、狗啊,你给它吃。它吃还能给你下个蛋,还能给你看家护院,你何必给他?”经常遇到这种邪见,阻碍你进行布施。这个机会失去了,你以后再想得就得不到了。为什么他这么一说你就信了?因为你特别悭贪。由于贪会产生邪念,没有正念。
一个是无信,什么都不信,不信世间的因果。第三个放逸,第四个悭贪。这个悭贪哪,你们可能没遇着过,我可遇着一个。也是九五年吧,走到北京,要进一个村子里乞食的时候,遇到一个女居士,我们刚开始不知道她是居士。她就问我们做什么,我们说:“行脚。”她说:“那你们干吗要行脚呢?”就给她讲一讲头陀行脚。她推个自行车,我们背着包,往前紧着走紧着就唠。后来才知道她在考验我们,她原先是学密宗的。然后她问念六字大明咒好不好?告诉她可以。
后来看到我们的行为后,她也知道不是骗子,就生起信心。她说,我中午供养你们斋饭,我说可以。她说:“在前面村子,我有一个姑父,咱们到那儿。但你不能进我姑父家,你们在房后就行。”她说为什么不进呢?“因为我姑父那人特别小气。”也就是悭贪。她说完,我觉得这太夸大其词了。她那时候估计也就是三十五六岁吧。她说:“你们等着,我去小卖店给你们买馒头。”她说你们能吃多少?我说不太多,一人也就二十来个吧。(大众笑)那时候特别能吃,当时她愣了一下,她说好。
过了一会儿她又来了,说:“我上我姑那儿去了,我姑去找我姑父,跟我姑父商量。说有两个和尚在外面吃饭,不方便,你看能不能进院里吃,他不吃咱们家东西,人家自己带东西,你看行不行?”她姑父还真就同意了,给她高兴坏了。她说:“我姑父同意了。”我们就进了这个院里。最后这个布施者还给买了挺多馒头,还买的咸菜、花生仁,放了一桌。
我们俩因为每天都背着包走,我那徒弟,个儿特别高,特别能吃。我吃馒头,也就是十四五个?十五六个吧。我吃得少一点,估计他得吃二十多个。(大众笑)我们俩坐着就开始吃,她的姑父就坐在门口的门槛上,就瞅着我们俩吃。我们俩的这个速度——我也不知道,吃着吃着,她的姑父突然就笑了,哈哈大笑。他看我们俩吃馒头的这个速度也太快了,这边吃着咸菜,那边吃馒头,几下就吃进去了,没几下就吃一个,这个速度简直给他乐坏了,他在一边看着我们吃得特别快,他也乐了。
馒头吃得差不多了,因为也是次第吃,旁边有花生仁,接着吃这个。他这个姑父,一看我们吃花生仁,就赶紧过来抓了一把。他说:“这个我也得吃点儿。”虽然不是他买的,但他也要点。(大众笑)这个馒头我跟她说的可能数量多了一点,还剩了一些。他这个侄女就说:“师父,你看剩这些东西你们带走得了!”我说:“这个我们不能带,吃完就完事了。”他在旁边就说:“对!对!”他说:“过去那些和尚也是那样,吃完都不带走!”(大众笑)
我当时感觉也挺好笑。一个是到他们家吃有一种亲戚的感觉——这个贪劲儿,我们家哪个亲戚是这样的?还找不着,没有这么贪的。一口食物他也不拿,他还要吃,最后剩点儿他也要留下。更可笑的是,他来了一个朋友,悄悄地问他,说:“这怎么还有和尚在你们家?”“噢,这和尚没有吃的,我中午给弄点吃的。”名声他还要去了。(大众笑)
所以说这个贪哪,使人感觉很可笑。一旦贪心起来的时候,不光贪财,他还贪这个名,没有一样他能放得过去的。这样是因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布施。我头一回看到这样的。
如果我们常乐施就会坏这五种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贪。五者,嗔碍,就是嗔恚。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者,破戒。二者,疑网。三者,邪见。四者,悭贪。”第一个由于布施的原因,远离了破戒,这个很重要。不布施容易破戒的。二者,疑网,就是疑惑,处处疑惑,为什么老处处疑惑,对佛法老生不起信心?其中就是因为你不布施的原因。如果常行布施可以破疑网。第三个,破邪见。上面已经讲了。第四个,破悭贪、悭吝。
“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得四种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十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因为欢喜可以获得解脱,现世就可以得四种果报。
一者,一切乐见。你看一切时,大家都愿意见你,乃至和你有仇的他也愿意见你——乃至怨家。
二者,就是善名流布。就像故事里说的,“小孟尝”等等的。比如到哪儿去了,人家介绍:“这是‘小孟尝’。”就因为他乐布施。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恐惧。就是你到人多的地方,甚至你到没人的地方,比如有虎狼等等的地方,他都无恐惧。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好人都愿意在你跟前,这就是得现世果报。
“更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
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就是布施者不应该选有德无德,有德的人我就布施,没德的人我就不布施。虽然我刚才讲了,布施百恶人不如布施一个善人,这是法的一个利益的生长,如果是以无相去布施,不分别地布施,这样的话,我们获得的利益更大。佛经讲了,你如果不分别去布施,你布施一个凡夫僧的功德如同布施五百个罗汉一样。如果你分别了,就是布施五百罗汉功德也是非常小的。
二者,施时不说善恶。布施时别说这话、那话:有什么功德,我布施给你——“由于我,你才得到饭吃”或“有了我,你才得到衣服”。
三者,施时不择种姓。种姓啊,一般咱们这儿差,在印度种姓歧视概念特别强,有四种种姓,有贵贱之分,所以不要分种姓。
四者,施时不轻求者。就是施时不要看人家求我,而产生轻视的心,应该尊重人家。看人家求布施的时候应该知道,这口特别难张,很不容易的。
你们可能体会差一些,我体会多。因为每年都要乞食去,虽然是常乞食,但走到门前,这一张口也是很难的。并不是说因为缺吃才这么做的,但是在外人看来,这些和尚就是穷的——你看看背个破包,穿破衣服。有时候都说“这和尚都搬家了,穷得住不下了”,或是“你们那地方遭灾了”。有的问:“是不是辽宁有灾难了,你们跑到山西来了?”这没好意思说——你山西比辽宁穷多了,是吧?要逃荒也不能往这儿逃啊,是不是?(大众笑)他们就产生了各种想法,所以你跟他乞食的时候,他会生起各种心。张口确实不好张,但是不好张也得张,这不是求人,这是法。这是佛说的,给众生种福田,也是降伏我慢最好的机会。所以“施时不轻求者”,不要轻视你面前的这个人,一定要有恭敬心。
第五个,施时不恶口骂。就是布施的时候,不要说三道四。因为乞食时经常也遇到一些外道,像天主教、基督教这一类的。老百姓都是好人,但接受这种教义以后,对出家人就有想法,有的就说些难听的。有的像轰鸭子、轰鸡似的往外轰,有的甚至动手往外推,你稍走慢一点他都不干,这都是有的。所以布施的时候都不能恶口骂,何况不布施呢?所以这都得注意,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不要说三道四。
“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若能如法得财施者,是名净施。”具足色、香、味、触、法,就是你不再贪恋了,把所有的你认为最好的东西布施出去,叫净施。
什么叫布施?就是让你远离,叫施。远离了贪心,远离了香味触。所谓的布施就是把你最不好舍掉的东西,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通过布施把这些贪恋全部去掉,这就叫施。所以说施就为得,因为你施出去了,没有这种贪心了,心里清净了,那是什么?那就是得。
所以施就是得。净施——把你的香味触施于彼者。为什么要去除香味触施于彼者呢?就是说通过这个方式,我们远离了香味触。因为我们生死轮回是由什么轮回呢?就是香味触等,也就是六根对着六尘,所以就有了轮回。你舍的过程,就是不断觉悟的过程,不断得法的过程,所以说这叫净施。清净,也就是干净,也可以说是净土。
“若能如法得财施者,是名净施。观财无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净施。为破烦恼故而行布施,是名净施。为净自心因缘故施,是名净施。若观谁施,谁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缘故施,是施因缘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入。”就是十二入法。“受者施主因缘果报皆十二入,能如是观行于施者,是名净施。”就是得法的意思。
净施有这么几种,一个是香、味、触、法,还有法施,如法的财施、净施。观财无常地进行布施,这是净施。为破烦恼进行布施也为净施,为净自心故施也可以叫净施。或是施者、受者、何物、何因果,就是说诸法空相,即入十二入,也叫净施。但不可以给出家人钱,这个问题一定要清楚。刚才已经讲了,这个是特别要注意的。
现在世间人,没办法——刚才在讲法之前还有一个电话,是一个寺院的师父来电话,说宗教局的去了,让他们设功德箱。我说咱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规矩,他说他的,咱不立是咱的。咱不能听他的,宗教还是自由的,咱有戒律。
刚才把第五个偈子的第一句讲完了,这些要能做到,是最吉祥的事情。第五个偈子先讲到这儿。下面还有一点时间,大家有很多是从远地方来的,可以提几个问题我给解答,这样的话就更好一些。下面谁有什么问题就坐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