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与参禅
念佛与参禅
——把我们妄想逐渐地变轻,最后突破那一关,见到我们的自性,这就是我们修禅或者修净的目的。
◎妙祥法师
一、何为禅净双修
选自《二〇〇〇年行脚途中》
一门深入两个全都包括,不管禅、净。修净本身就是个禅,禅就是一心不乱;净土还是一心不乱。净土就是无一切相,和禅定是一回事。这个各有说法,解释方法也不一样。
这个禅净双修可能是指方法问题了。比如打坐,有的去参话头,同时还要去念佛,如果这样的话,如果你成就了可以。否则最好选择一个。再有一种情况,比如说我刚开始念佛,念到做梦也能念佛了,师父这时告诉你可以参“念佛是谁”了,而平时说参话头往往都是你在口里念着这句话。等到我们不知道念佛的时候,这个念佛的声音还有,这时候才是参话头的机会——“念佛是谁”,不念怎么还在念?这时候就参“念佛是谁”,这就是禅净双修,先修净,后修禅。
还有一种方法,有人修禅开悟了,他为了保养圣胎,每天专门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刚开始修禅。开悟以后又修净,来保养圣胎,这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方法可以互用,怎么适合自己,怎么能把自己修出来,就怎么修。
所谓的“禅净双修”——只要你能把妄想控制住,能够如法去修,都可以。但是你不要上午修禅定,下午又念佛,这样就不深入,修杂了,这样不好。你可以先这步,再那步。比如修禅宗的参“念佛是谁”,刚开始都得念几句阿弥陀佛,层次不同,禅净双修发挥作用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我的看法,这两个没什么区别,目的无非是把妄想控制住了,都是这一条路。自性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自性。它们有什么区别?没有啥区别。主要入门方法不一样,说法不一样,产生的理论不一样,但最后结果都是放下,别打妄想就完事了。掌握这个方法,你怎么修都行,你甚至什么也不念,只要能不打妄想,我看你念阿弥陀佛就是修禅。如果你打妄想,修什么,嘴里念什么也不行。
二、参话头的殊胜与保证
选自《二〇〇一年行脚途中开示》
参话头是多大年龄都可以参,所以说根本就不存在年龄限制的问题,是不是?这种说法也不是坏意,他说年龄大了,是怕你不能坚持到底。如果不能坚持,不如念佛呢,直接了当,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从愿力这方面讲。参话头呢,是在念佛的基础上参,而且在念了佛以后再参,修行就更加进一步,这是非常好的法门。如果有决心呢,这条路可以走,而且用不了多长时间。一般禅定要求一天就要了断生死,或是几个七,或一年半年,就得了断生死,这得拿出东西来。参话头就这么厉害,所以说那个是非常殊胜的,就像念佛法门里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一心不乱……”,那个就是参话头。那个是根据哪儿来的,就是根据参话头来的。
如果念佛想改参话头,这挺好。最好能请一位参过话头的师父帮你开导一下,然后你再去参去。参到什么地步?话头起来的速度非常快。因为有些事你不理解,有时候怕耽误参话头的时机,需要叫他帮助、指导你才行,必须得找那些参过话头的人,才能指导你。没有参过话头,或是他参过几天,没有成就,没有走这条路,他没法指导你。所以说你得有师父认证,你有了境界,过不了关了,得认证是不是?
三、参话头就是参到话的前头
选自《二〇〇二年为大悲寺僧众开示》
打坐如何能提起道心?这个道心哪,是先用我们各种的方法提起。用各种方法来提起,不让我们昏沉,通过不昏沉再去掉妄想。比如参话头,妄想来了马上就要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妄想走了,这句话就要放下。妄想来了我们就提起来,走了就放下,而静静地听,静静地等,这是一种方法。但是呢,我们由于这种方法做不熟,有时候来了,妄想来了,想参“念佛是谁”,但有时候光看到妄想了,这个“念佛是谁”念不起来了。想要念,这时候已经太被动了,而且有时候费很大劲,特别是处在半昏沉状态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平时经常参话头。
因为我们的妄想没有断过,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地参。妄想来了,我们就念“念佛是谁”,妄想走了,我们还是念“念佛是谁”,因为妄想没断过。平时我们就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老提这个念。熟了以后,这个“念佛是谁”,它就养成一种惯性,随时都可以提起来。等到我们睡觉的时候,也要“念佛是谁”;当我们走路的时候,也要“念佛是谁”。不光坐在禅堂要提,随时都要提。而且每天早晨起来,第一句话,“念佛是谁”,就这么参。所以说参来参去,养成了一种惯性,就能被你熟用。
你用它用熟了,到时候妄想来了,自然这个“念佛是谁”就容易提起来。所以说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就是静静地观察,静静地观。当妄想一来了,“念佛是谁”。但是拿出这一句话绝不是压妄想,这是个关键地方,你别去压。妄想来了——“念佛是谁!”这样就坏了,你又皱眉头又使劲儿,这个不是功夫。虽然你是为了赶紧地降伏妄想,但妄想不是你这么使劲儿就能解决的。一定要轻轻地提起来。我给大家讲过,妄想过来了——“要吃大米饭”,你呢,“念佛是谁”,注意在“念佛是谁”上,别注意观察这个妄想走没走,就是“念佛是谁”。完了回来,你轻轻放下就行了,轻轻放下就可以。
如果你用话头去压妄想,最后妄想虽然是暂时被你这个“念佛是谁”代替了,但代替的这个东西同样也产生了一个新妄想。它本身又是一种执着,也成了一种新的妄想。虽然是要比最初那个妄想强一些,但是这还是有弊病。应该是妄想提起来,我也不住你,你走了,我也不管你。也不去看“这妄想走没走啊?”你要动这个念,又产生了一个妄想。
所以说,打坐怎么去提呢?就是什么念你都不要有。你也别弄一个:“哎,我什么念也不要有。”这也不正确,把它轻轻放下就完事了。妄想一来——“念佛是谁”,妄想一来——“念佛是谁”;等到困了,就“念佛是谁”。就慢慢提,提到一定程度,就能养成习惯,这是做功夫,并不等于我们这么做,就已经到家了。这是做功夫,做到熟了的时候,就不断地参,参到哪儿呢?参到话头那块儿,什么是话头?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话头?好。你说。
弟子:师父,我看书看的,这不是自己的功夫。话头就是这句话的前头,“念佛是谁”,这个“念”字起的时候,就已经是话了,就不是头了。应该参这个头是什么。
还有谁有自己的想法?
弟子:话头就是妄想,可能是妄想的代替者,它代替了妄想……
嗯,谁还有想法没有?
弟子:妄想的前头。
这个话的头,话,“念佛是谁”,这整个就是妄想。这就是代表妄想的,就是用它来处理妄想,它本身就是个妄想,要参到这句话的前头。这个前头是什么?有两种概念。所以说呢,话的前头就是一念不生。因为话的前头,就没有妄想了,就是话头了,话的前头。话尾就是妄想,所以说,话的前头就是一念不生。我们达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是不是到家了呢?前面还隔一层关。当然了,这个一念不生久了,自然地就会破了这一关,这一关还是一念不生。
所以说一念不生这里包括两关的问题。这是我的想法,倒不是书上有这种东西,书上没有这么说的。
我们应该这么看。为什么要参“念佛是谁”,参这句话的话头?为什么不说我们平时思维这个话头?因为那个太粗了,太粗,没法去用。所以说,我们用念佛的方式或参话头的方式,来去掉、来控制我们的妄想,最后就剩它了。我们再把它参到它的前头去;或是我们念佛念到它的前头去,这才是对的。它的前头——参“念佛是谁”和念“阿弥陀佛”,它俩的前后,虽然有一个前有一个后,但基本意义是一样的。
咱现在不说参这个“念佛是谁”,最后起作用的是哪个在处理妄想,咱说念佛,最后念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谁在起作用?说一说,谁在控制妄想?
弟子:不知道。
你不知道,那说明你还没有念佛的功夫,不知道那还行?谁来答一答,就是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有个头儿的问题。
弟子:念阿弥陀佛怎么样……
就是念“阿弥陀佛”,哪句话、哪个头儿,是这个阿弥陀佛的头儿?我这话也说得啰嗦,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哪句话、哪个字,能达到我们控制妄想的目的?
弟子:念阿弥陀佛就是控制妄想。
指的是“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哪个字在控制妄想?
弟子:……
谁把这问题说一说?
密宗讲,这个“阿”字是一切法的根源。所以说念佛念到一定程度,就剩个“阿”字了,这才可以控制妄想,这时候才起作用,才真正起作用。这不是说我们平时的那种粗的妄想了,而是起到作用了,这才真正地控制妄想了。这是它的站在前面那个头儿。等到参话头是哪个字呢?
弟子:是“谁”字。
所以说,刚才有的讲了,念佛正好起作用的是那个头(指“阿”字)。等到参“念佛是谁”,正好是话这个尾(指“谁”字)。这两个不一样,所以说如果你弄不清楚,这是不行的。
这只是给大家透露这么一点儿消息。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功夫,慢慢去做,到这个地步了,我们的功夫才叫有点儿入门了。这才是入门的功夫,剩下都在门外面,在散乱用心中。等到这时候他就不散乱了。这个咱们不讨论了。
所以大家在禅堂里要用功夫,只有我们慢慢达到这种水平的时候,我们的功夫才上手。平时就要不断地提起“念佛是谁”,提起你的话头,话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它就要化成,那个不是“谁”,有的说那干脆我就参“谁、谁……”那不行,你别搞这个,这个就不对劲了。光参“谁”,这不对,那个“谁”它不是说人为的问题,是自然生起的问题。就像“阿”字似的,那“阿弥陀佛”干脆我就不念了,我念“阿、阿、阿”,不是那回事。有的说密宗讲了,这个“阿”字是无量功德,是一切法的源头,那干脆以后我就不念“阿弥陀佛”了,我就念“阿”字,好不好使?那不行。
什么叫一切法的源头?是你能克服一切妄想,能降伏住妄想,最后能达到成就。所以它是那个源头,一切万法的源头。这么是万法的源头,你不要理会错了。所以说,密宗挺有点意思,他把这些东西都弄得很巧妙,写了很多的功德。但是这个事他不说破,一说破了,大家以后就投机取巧了。
今天我说的也不见得正确,只是给大家谈那么一点儿看法,供大家参考。但是你们也别拿这些去唬别人,你要拿去唬别人,万一人家有个老修行,一下给你捅破了,就不合适了。因为你说这个说得明白,但是不等于你事事都明白,人家一问你别的,你就答不上来了,人家一看你就是假的。
我们现在很容易犯的就是这毛病。有时候到处去跟人讲啊,怎么修行啊,讲得头头是道,讲得可像回事了,人家一听就完了,话一听就明白了。你这都是在理论上下功夫,我们还不如实实在在地说“我不懂”,挺好,“我这个还做不到,我还不懂”。虚心地接受,虚心地去听。你这个虚心的心就是一种明白。你那种讲得头头是道的心,本身就是一种无明,是一种欲望和冲动,是一种名利心所化成的,或是一种想法所化成。所以说那个不合适。
选自《二〇〇七年十月为宝林寺尼众开示》
一尼众问:古来大德禅净双修不碍圆融。但禅宗讲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但净土却要信愿行,这信和疑是否矛盾?
这个禅净双修这种说法,好像是正确的,实际上不存在双修问题。因为禅里有净,净里有禅,这叫修行。他这可能是个比喻,就是说净里有禅,禅里有净,所以他说双修,实际上就一修。如果一修不修了,那就是禅净,本来就是圆融无碍的。但禅宗讲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个疑就是要把我们的妄想收住,不让它跑掉了,牵住这个牛鼻子。谁来牵?禅宗讲的是参话头,参“念佛是谁”这句话起了疑情。同样用这句话的那个“谁”,来破除这个“疑”。
在净土宗,也是这回事儿,它并不是两个。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而所谓的一心不乱,就是把这个佛号念到妄想凝聚了,不再往下走了,这和破除疑是一样的,都是不打妄想了,在不打妄想的这个时候还有很多小的妄想。那就是最后的根子,是我们平时要断除的。这个时候它(最后的妄想)就起来了,这个和参话头的疑一样。这里就有一个妄想没有破除,但同时我们的妄想已经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了。这时候我们平时念佛的功夫就要起作用了。如果你平时能够让佛号深深地扎在种子识里,这时它就要爆发出来,它就要打破这个疑。一句佛号就会把我们的疑根断掉,也就是把我们的妄想断掉。这就和禅宗讲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一样。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用功夫时,一个用的是参话头,一个用的是佛号。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在种子识里扎下来,把我们妄想逐渐地变轻,最后突破那一关,见到我们的自性,这就是我们修禅或者修净的目的。所以说它不属于矛盾,本来就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