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伏昏沉掉举
降伏昏沉掉举
——主要是要有一个了脱生死的心,他就可以克服昏沉。
◎妙祥法师
一、克服昏沉与掉举
选自《二〇一一年行脚途中开示》
(编者注:掉举,即散乱的意思,简单解释即指在念佛或参禅或其他修行中内心躁动不安,妄想纷飞的状态,“掉举”为五盖之一。)
这个昏沉是来源于我们平时对佛法的恳切心不足,你只是打坐,是在打坐,但是没有把生死这件大事情十分放在心头上。要说没放在心头上这冤枉我们了,确实为了生死才去打坐的。但是心里还是不着急,认为了生死还有时间,还有很多事要做。如果明天可能不在这个世间了,叫你睡你也睡不着,是不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昏沉,能睡着,就是我们的生死心不切,这是一个方面。
再一个方面,包括掉举呀,这些主要一个就是我们在修行中,有个上道的过程。比如说,起来自己迷糊糊就打坐去了,或是处在一种迷糊的状态去打坐,而且你不知道这种迷糊和那个打坐是两个概念。打坐不是迷糊,而迷糊不是禅定,所以你这个得分清楚。
如果出现了昏沉和掉举这种现象怎么办?你应该是振作一下精神,提一下话头或佛号。比如参话头,你就提一下“念佛是谁”,再反复地提,反复提。念佛呢,你就反复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紧一下,把这个掉举克服。
如果再克服不了,你就可以下坐,下坐经行,经行就是走,绕圈走。如果这个走克服不了,就跑香啊,跑得呼呼直喘的时候突然站住,马上这个困意、睡意就都不在了。这时候身体的放松和肌肉的运动,都达到了一定的热乎程度,往下一坐,很快地心里就平静下来了。因为一跑,这个妄想呢,它也就不去想了。原先你是慢慢走啊,或坐那儿,妄想就自己不断地相续啊,想完这个再接着想那个。这一跑,哪个你也想不成。这就是说呢,很快就能得到定力,这是一个办法。
比如说,还有一些掉举的行为,头低得过低,还有的坐得不牢靠,这些事情都可以克服。一般坐的时候这个脖子要靠衣领上,靠后面的衣领,不要过低,过低很容易压气,过高我们很容易睡着了,睡着了也不好。就说脖子正好靠着衣领,这个角度比较合适。为什么要头正、腰直,这是因为和我们的心有关系。我们心在得到正定的时候,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做到这种有定力的状态了,它不是疲劳和不疲劳的事情。所以说,做好一个不掉举的姿势,这都是很重要的。
二、烦恼为打坐助缘
选自《二〇〇一年行脚途中开示》
在打坐中,有时觉得静不下来,也得继续坐下去,坚持下来。“静”不下来也说明我们在“得”,你以为发现自己“静”下来了才是清净,其实你平时根本就不知道有个“静”字,是不是?你打坐发现了“静”,就说明我们在得了。得呢,是肯定得了,但是你后来呢,如果能一个小时都比较平稳,那就更好了。“得”与“得”的好和坏的问题,就是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问题。
因为你本来坐的时候就散乱,但也比不坐强。坐的时候你觉得散乱,你看你要是不坐更散乱,是不是?你坐了,正像你说的,坐了后散乱,是散乱在行为上。真正某些行动上。其实他的定力早就得了。这个“得”,不能按照你心里的想法来断定,因为它是无相的东西,是不是?有时候,你判断不准确,你觉得心里很乱,说现在我修行怎么越修越完了,越修越乱了。实际上你不知道这种乱只是去除灰尘的过程,实际上你早就得了。
打坐没有时间的限制,多长时间都可以,时间越长越好。哪怕你坐得非常散乱,就是心里很忙,打很多妄想,也比不坐强。你觉得散乱,但是你没有这个散乱的过程,你哪有以后的定,是不是?都得经过这个过程。
比如说打坐,修一修自己就觉得闹心了,烦躁了。认为自己根本不行,认为自己修行不好,没法往前修了,所以放弃了,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毛病,实际上你不知道这一步你迈了多少。一步有一步的变化,一步有一步的一个坎,一步有一步那个加持在里面。所以说,你不懂这个问题,是不是?表面上是暗,实际上是在修定的一个过程,就这个过程,有的不认识。甚至在乱中的时候更要诵咒。应该在静中的时候早晨诵咒,晚上静的时候打坐,你越乱的时候越应该诵咒,越应该打坐。
这个乱就像人往火坑里跳似的,这个时候你能不去抓住这根救命草、救命绳往上爬吗?那个时候你得顺着它,叫它下来,是不是?这个时候你更得需要这个咒或是禅定了。这个时候虽然你打坐也打不进去。而且呢,甚至你诵咒诵的也不准确,但是效果要比你在平时静的时候打坐诵咒,功德要大得多得多。你那个时候是在不动的地方,是在好的地方去修行,在正常情况下修行。而你这个是在危险的时候修行,能一样吗,是不是?
在危险的时候如果能修行,那在什么时候你都能修行了。你在那个静地方修行,也是为了出现危险的时候好能控制自己,是不是?你不能在危险的时候放松自己,那是绝对不正确的。甚至有的人认为:“在危险的时候先别打坐,你看那么乱,干吗呀,去随顺一下子吧,等到晚上静了的时候,没人的时候你再打坐吧,省得如何如何。”或是:“你现在别念佛了,这儿人太多了,静一静再念佛吧。你咒也别诵了,那么些人多忙叨(指行动匆忙急迫的样子)。你说是不是?”
所以说,你不能丢了最可喜的时间,就应该在这个地方互相争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是不是?这个时候你绝不能让步。它就在这个时候争夺你,你就在这个时候把真心找回来,绝不让它争夺过去,就完事了。所以说,得经过火中炼红莲嘛,是不是?就在困难中修,在乱中修,在烦恼中修,去争夺,去珍惜那一份去。
三、克服坐禅中的困难
《二〇〇六年三月为一沙弥开示》
我们就以为,坐禅得有个禅堂,没有禅堂就不能坐禅了。另外,我们以为坐禅得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有汽车的地方就不能坐禅了;走道不能坐禅;吃饭不能坐禅;做事情不能坐禅,这是一种错误的概念。越是这样的环境,越是好修行的地方。所以说用不上功,是我们没有去把这生死看得那么近。
另外呢,我们对什么叫坐禅不了解。坐禅并不是坐那个身体,我们是坐那个心,这是主要的。至于有时候坐不端正,我们可以逐渐地调整。因为我们的条件已经很好,很殊胜了,是我们过去没有吃过苦,不知道这个条件来得太不容易了。
像行脚的时候,走道的时候,哪有坐禅的机会啊!每天你得走,还要完成四十里路,还要乞食,根本就没有坐的机会。现在大家有这么个条件,师父在外面护着,包括居士的护持。有这么个机会,我们还在这里挑别人打呼噜啦,或是身子不正啦等等。这是我们没有受苦,要是受点苦你就知道,这可来得太不容易了。另外呢,就是杂念纷飞,本来我们总爱往外看,原先就是杂念纷飞。说“我不坐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杂念”,那是不对的。你不坐,永远不知道你杂念纷飞;等你坐的时候,就知道杂念纷飞了。所以这是最关键的地方。
很多人坐禅的时候,就以为:“我一坐禅反而妄想多了,不坐禅就没有妄想。”他不知道他原先就和妄想是一家,坐禅等于有了一面镜子,来发现了妄想。本来是个好事,但是他就不肯,就是认识到这个问题,也不敢面对现实,他以为杂念反来影响他。实际上,这时正好是去掉妄想最好的机会。越是这样发现了妄想,就好像找出了毛病,我就越要在妄想中坐。
你今天不妄想纷飞吗,那我明天还坐,到时候非得把妄想一点点灭掉不可,一定要把妄想坐没了。坐没了不就是对治吗,你上哪儿找去?所以说,那个禅啊,都是硬坐出来的,不是一坐那儿就没有妄想了。
“昏沉掉举”,昏沉掉举是我们正念不足,这是一个关键。另外呢,你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比如说,你脖子要贴在衣领上,脖子后面要贴着后面衣领上;如果你腰挺不直,你就靠垫子,一下子挺起来。这时你就想:这个修行来之不容易,在了生死这块儿,我要把它做好。昏沉掉举马上就没有。
它不是事实,因为昏沉掉举不是事实。如果一困了的时候,稍微昏沉一点,这都可以理解。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就是没有把它看得很正确,比如说昏沉、掉举,我们也要在这上用功,首先要把它,像你说的——你躺下好几天,为什么要躺下好几天呢?就想把这个心平静下来,是不是?想把它调整过来,所以说,你用躺的方式或吃药的方式,想把它控制住。而它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需要一种昏沉和掉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它必然要带来这个副作用。虽然昏沉掉举,但是他终归是在那儿坐着,你知道吧,同样也会完成这个什么呢?就是这个打坐的过程。
如果天天要那么有精神,那不是咱的修行方式。那得什么样呢?一天那得睡十个小时觉,或是十二三四个小时觉,还得吃饱饱的。坐那块儿,只能坐一支香、两支香,多坐一点儿他都坐不了。因为啥呢?他这个妄想比你的还厉害,只不过他睡不着了,坐那块儿还像回事。
所以说,昏沉掉举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这个很正常。过去有句话,你在闹市精进佛也担忧,在山林里睡大觉佛也放心。就这句话,你看你在禅堂,你昏沉掉举啊,也算修行。如果你要说:“这时间我也不坐,我上外面去溜达,省得昏沉掉举。”那佛都担心,你就在外面怎么精进,也和这是两个概念。他终归是敢走这条路,已经在这走了,在坐禅了,知道吗?只不过坐得不好。就怕你坐都不敢坐,他昏沉掉举的和那个不坐的是两个概念,你知道吗?昏沉掉举只是一个过程。
另外我们可以参话头,先慢慢对治这些事情,不可能没有掉举昏沉。虽然不是个好事,但对我们来讲,要从某个角度讲,比不坐要强得多得多。它也是修行中的一个过程,得慢慢克服,人不可能老是精神下去,得一点点来。只要能坐得住,那说明心还是老实,你能睡着觉,那都算老实。宁可在丛林睡大觉,不上小庙瞎胡闹。是吧?你看他昏沉掉举,他在道上,你看你没在那儿坐,在那屋里休息,实际已经离开道了,这不一样。
四、打坐如何克服昏沉
选自《二〇〇九年三月为海城道源寺尼众开示》
“打坐如何克服昏沉”哪,这个问题就得长久地来做——得多打坐。只要定力增加了,它就不昏沉;定力不增加,它就昏沉。外面的妄想打得越多,打坐的时候昏沉就越厉害。你看,不打坐,唠闲嗑的时候挺精神,一打坐,昏沉就特别厉害。就是他把精神都浪费在其它方面上了,到真正用功的时候,他就没有定力了,所以就产生昏沉。
要克服昏沉,第一个就是如何增加定力,不能光在打坐的时候增加定力。应该平时不闻、不看、不去感觉,这就是为打坐增加定力,昏沉自然就要轻。另外,打坐时臀下面要垫得高一点,稍高一点,垫完了以后腰能挺起来,这样的话,它也能减少昏沉。再一个是少吃,吃得过多也昏沉,这也是一个现象。
要想克服昏沉,这里有很多方法。如果多诵戒,它也可以减少昏沉。特别是诵《金刚经》,它也会克服昏沉。主要是要有一个了脱生死的心,他就可以克服昏沉。但昏沉也不是一下就能克服的,必须得长久地去做功夫才能达到。
五、打坐时昏沉怎么办
选自《二〇一〇年二月为海城道源寺尼众开示》
打坐确实会出现昏沉,我们应该用各种方法来调解。说用尽方法,其实还是没用尽,你不信,如果一个警察在后面拿枪指着你,看你还昏沉,敢吗你说?不敢!你看弄个挺厉害的狗搁你那儿趴着,或一条蛇在跟前,我看你昏沉?绝对不会昏沉。就是说昏沉其中有一个什么呢?就是生死心不切,你看警察搁那儿,说:“你要动一下我就给你毙了!”你看说什么他也不动,他再也不昏沉了。要是狗在后面咬怎么办?他也不敢动;怕蛇咬——“这要是钻到我衣服袖里,你说多难受啊!”所以说,他说什么也不敢动,因为它涉及到生死问题,所以他就不敢动。为什么我们老昏沉,就是生死心不切,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方法用得不得当,这就是说有时搁那儿一坐,第一个念头“我得休息休息”,他把打坐当成休息了,心里没有想克服昏沉的意念,所以他一下就昏沉了,这是一个。有的也采取了很多方法,还昏沉,这时可以坐高一点,把身子勒住。因为把座儿稍微垫高一点,把身子先从头部开始勒,用意念勒,头正梗直,下颌微收,稍微收一点。然后手这么一放,把腰固定住,就像板儿固定住了,最后腿这块儿把它盘好,像个石头坐那块儿,把它勒成一个圈。最后把身心放下,就不容易倒,也不容易昏沉了,这也是很好一个办法,最起码能维持很长时间。
但关于昏沉还有一种说法,说少吃可以减少昏沉,这也确实存在,少吃食物。因为食物里特别是面食,面食面包含有5-羟色胺,这个5-羟色胺本身就像一种催眠剂、镇静剂似的,所以吃完了容易昏沉。所以世间人为什么晚上强调不吃饭呢?有的瘦,晚上就吃饭,吃完了过不了几天肯定就是个大胖子。
谈到昏沉我还想起一个事来,有一个师父,出家二十多年了。打了几个般舟七?打了九个。九十天一个七,打了九个般舟七,差一个十个,五年打了九个般舟七,非常精进。有时候打到半道不合适了,有坐着、有跪着或其他方式,马上就舍去,完了再重新打。腿肿得很厉害,但非常好。他跟我说过那么一个事,他说:“我为了克服昏沉啊,我就吃菜不搁油。吃白食啊,不搁油。所以说现在一点油腻不能进,很少能进,到你这儿来,我这破例了,吃点带油的菜,原来不吃这个。”
你们大家说这种说法对不对啊?
弟子:对。
对。还有没有说的?
弟子:……
她说,《金刚总持论》说不吃油盐酱醋为外道法,咱先不谈这些事。我跟他讲这么个事,我说:“昏沉确实是不应该的。但是呢,你如果不吃油盐酱醋,首先不吃盐和油,本身是先分别,心先分别食物有个好和坏。由于这个分别,而好像达到了一种清醒的状态,但这个清醒的状态并非是真清醒。”
佛法修行的根本是以什么为标准呢?是以心不动、不分别为根本。他分别在先,以为食物会克服自己的昏沉,所以说对食物就产生了分别。产生了分别以后,他的修行就在分别的基础上去修。所以说苦修确实苦修,但是为什么最后的成就不像想象得那么好?首先毛病就出在分别这块儿上了。
我跟他讲:“宁可昏沉我也不分别,昏沉我可以慢慢克服。但分别心起来,那是没法克服的,所以说不能因小失大,一念分别就会到三恶道里去了。”分别心在修行中至关重要,为什么《金刚经》讲“应无所住生其心”?“应无所住”是什么意思?就是不分别叫“应无所住”,它就能生其心,如果你分别了,这个心就不会出现了。不管你昏沉不昏沉它也不会出现了,所以说首先是不分别,再慢慢地在这个基础上想法去消除这个昏沉,这才是对的。
不能再要求食物是什么样的、什么条件,能用和不能用,除了佛戒内规定的,其他的不能再分别。有的人就出现这毛病了——我现在修行了,我今天觉得胃不太舒服,师父能不能给我做点面片?明天给我做点这个,后天做点那个。行,这倒是可以照顾,你要是病重了可以照顾。后天就又提出别的了,在这里就鼓捣起来了,所以最后就影响了你的结果。
你说这个师父不努力吗?非常努力,我闭关前就认识了,你想九个般舟七,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苦行。就我都不敢下这个决心,也想打般舟七,还没敢下定决心打九个般舟七。确实很殊胜,努力地实践,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说把分别的东西还当成宝贝了,你说多可惜!我为什么跟你们讲这个事?就是让大家一定要警惕,不分别才是最殊胜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调治昏沉问题,这个很重要。
换句话说,我宁可用不分别这个心去干吗呢?去马上死掉,也不为了分别而存在,这是修道的精神。你要掌握这个标准的话,修道无往而不利,是不是?为什么我们很多的人就是——我也出家了,师父你告诉的东西我也去做了,我也去努力了,但是为什么我现在的成就就是不理想呢?就是你这个分别心还存在着,留有余地,虽然这个地方没在,但在别的地方分别了。一个衣服你也分别好和坏;吃饭也分别“给我没给我”;哪个好吃、不好吃;别人先给了,我怎么后给了;给多给少了等等。上厕所也抢着位置,没有啥不分别,到处都分别。虽然你在这儿修,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很难成就。
成就的根本你给舍掉了,所以你能成就吗?虽然我们有很多的业障不假,业障是有。但是你要用不分别心而去努力做的话,他也同样会成就的——这是方法,你得掌握住根本的东西。重点的东西你得掌握,虽然同是为了修道,但是方法也要正确。所以根本的东西不能舍去,不分别是根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