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教奉行真毗尼
(七)依教奉行真毗尼
◎妙祥法师 讲述
选自《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对道源寺尼众开示》
时间: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二
地点:辽宁省海城道源寺
听众:道源寺内尼众及部分居士约七、八十人
下一个问题:顶礼恩师,弟子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有时这件事明明会做,但却信不过自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怎样解除?
这个问题呀,就是说疑心太重,不光怀疑自己的能力,同样也怀疑别人的能力,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依靠别人依靠惯了,总觉得自己做不好,怕人说。应该不断地锻炼,这样的话怀疑就会少了。
这个疑心人人都有,怎样去掉疑?就要真实。比如说我们念佛,就要真实地念,不断地念。参话头就要不断地参,念头一出来,我们就念佛,就参。有那么一句话,“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心里有疑惑,你把疑惑去掉了,就会开悟。并不是说你有“大怀疑”就大悟,不是这个意思。大疑大悟,是因为你把所有的怀疑都清出来了,它就会大悟。你清得少就会小悟。如果你一点都不清就不悟。并不是说“我没事就怀疑吧,使劲怀疑,我就要大怀疑,我这样就可以大开悟。”那正好相反,这句话不是这么解释。是要把我们心中的疑惑解除,你不解除就不可能悟。所以说疑惑心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太容易怀疑了,什么事都怀疑。
“刚才师父讲了依教奉行,听话干活。”他也怀疑,“这和戒不冲突吗?”你看他就怀疑了。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就是要去掉你的疑惑心。我们对待事情没有不疑惑的。“这个事万一错了怎么办?和戒律冲突怎么办?万一我做错了下地狱怎么办?”还没等做呢,就开始怀疑,这就是我们的弊病。我们往往是烦恼的奴隶,在烦恼下被驱使,从来没有真正地放下这个“我”字,而去做事情。所以我跟大家讲,一定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去掉疑惑心最好的一个办法。因为疑惑心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的自私,来源于我们的利益,表面看着好像是怀疑,真正的根源实际上还在贪嗔痴那块。
比如说,以前我在五台山(碧山寺)斋堂的时候,有个师父告诉我:“你去给那个小斋堂送点馒头去。”我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呢?“你看看你不做饭,叫我做。你在那儿偷懒,我这里做好的东西,你拿去,你就闲着了。”第一个想法就先怀疑他在偷懒,第二个想法:“你支配我,我多没面子。原先你就管我,走了还管我。”你看这前两个念头,它完全都是建立在这个疑惑、怀疑上,是不是这种想法啊?是不是偷懒啊?是不是你在支配我啊?
当我刚想到这儿的时候,那个师父说:“依教奉行。”他告诉我依教奉行,他知道我平时习惯“依教奉行”。实际我嘴里从来没说过“依教奉行”,也不知道他怎么知道的。他说依教奉行,也许看出来我的神态,一下把我提醒了。那心里就很别扭的,把那个馒头给送过去了。当送过去馒头,我寻思放下就完事了,他不让我走,“你别走,给我做菜。”因为他招待客人,我又帮他做菜,没办法,依教奉行。我帮他送东西,帮他做菜,我那边的活儿没人替我干,回来还得我干,也得硬着头皮去干。但是结果呢,我获得了“依教奉行”,我的活儿也照样完成了。
活儿也干了,这个(依教奉行)也完成了,心里对这个依教奉行有所体会,而圆满地解决了。并没有耽误自己什么,而心里更加扎实,更加实在了。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因缘,今天哪能给你们讲“依教奉行”啊,是不是?你看那个获利是长远的,不是暂时的。不然你们就不会听到“依教奉行”,也不会听到“听话干活”,这么熟悉的话跟你们讲了,当成宝贝给你们讲。所以还得感谢那个师父。就是说我们要依教奉行,就会把自己的怀疑去除了。
※…………※…………※…………※…………※…………※
依教奉行,是不是以戒律为准绳?是以戒律为准绳。但是不是依你认识的那个戒律为准绳,是以戒律的根本、究竟为准绳。(你认识的)戒律从表面上的戒条戒相,讲了一些,但是我们更应该体会佛的根本戒律所在。这是我们修行佛法的目标,也就是说深入戒律、深入经藏的问题。佛曾经说:“我讲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若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就是说有的人对戒律的理解,或是对经文的理解,往往都处在于表面,不是佛的真正本义。也就是说,表面持戒,心不持戒,这是不允许的。我们必须要心持戒,身也持戒才可以。
所以说依教奉行,就是要求我们强行地、毫无折扣地按照戒律去做,不允许打半点折扣。比如说师父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时候,你去拿戒条对照师父,本身就是犯戒行为。应该是尊师重道,师父就是善知识,这在菩萨戒讲得很清楚,就是说谁来成就你?只有善知识。有的人说:“善知识成就我一半。”佛说:“不对,整个都是善知识来成就的。”
所以说我们到这里依师修行,让你们观察了一年、两年或多年,观察认可以后,才在这出家修行。既然在这出家修行,就要无条件地依教奉行,无条件地依教奉行就是行持戒律。为什么无条件呢?因为我们对戒律的理解是有限度的,有局限性。特别是从整体来看是不犯戒,在局部来讲好像是不对,有犯戒的可能性,但整体来讲不犯戒,所以说这个问题只有师父在当时看得很清楚。这是从戒相来讲。
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能够依教奉行,首先是心不犯戒。我们在依教奉行期间,如果有犯戒的行为,或是与戒律相抵触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再探讨、再研究,这才是允许你研究的空间。必须先依教奉行,再去研究。比如师父说:“你去打水。”你说:“师父,不行。没有过滤网,(怕水中有虫)我不能去打。”你这就是不依教奉行。应该是怎么样呢?应该是先把水打出来,再去找过滤网。问师父:“你看我这没有过滤网,哪儿有过滤网?”师父说:“哪儿也没有过滤网。”那你采取办法找块布,想法来过滤。戒律上规定甚至可以用袈裟角过滤。你还没有找就否定了过滤网的存在,否定了过滤水的可能性。你先以过滤网为理由而不依教奉行,这一下犯了两个错误。所以说我们认为没有过滤网就不打水,表面上是持戒了,实际上只是表面去行持戒律,并没有真正去行持戒律。行持戒律,要这两条戒都得执行。不是说师父叫我打水,没有过滤网我也打,打完水没有过滤我也使用,不是这个意思,是我们在依教奉行中来改变它。
如果师父不在,我们可以想办法找到过滤网把水过滤了,再使用。这样的话,事情既能办成,在没有现成的条件下,我们也努力把它办成守戒的条件,这就是我们依教奉行的目的。因为依教奉行了,我们才能去改变它的环境。没有依教奉行,只是被动的去持戒,反而不能持戒,还破坏戒律。只有主动去持戒,才会真正的持戒。
所以说依教奉行啊,不是盲目地服从。依教奉行,“教”是什么?就是戒律。“奉行”是什么?就是去行持,以戒律去行持。戒律是戒心,首先要把心戒住,要保护好,把我们持戒的心要保护好。什么是持戒心?不是对戒律的分别是持戒心,最主要的是能够依教奉行的那个心,是持戒的心。毫无条件地要持戒,首先第一点要依教奉行,第二点才能考虑我们这里还有什么缺陷或做不到的问题,我们怎么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依教奉行叫我们抓住了机会去持戒。
如果不能依教奉行,而在戒相上反复地分别,可行不可行?最后我们会失去行持的机会和主动性。主动性是什么呢?主动性就是动力啊,成佛的动力,快速成就的动力。如果没有这种主动性,就不会有这种快速成佛的(可能性)。有的人虽然同样修行,但是为什么不成就?因为他没有主动性,都是被动性。你叫我干活我就干活,你不招呼我我就睡觉。完全是一种懈怠,有一种抵制的情绪在里面,用世间法讲就是混。如果我们主动去做,那就不一样。而去挖掘自己的智慧,敢于向自己的无明习气作斗争,也就敢于破我执和法执。
所以说依教奉行,表面上看着好像是盲从,实际上这和盲从绝对是两回事。依教奉行就是戒律,是实行戒律最好的一个保证。就像那个部队作战似的,有很多的电影(中提到),作战命令下来以后,都是毫无条件地去了。如果你不去,或不执行,是什么结果呢?只能是被淘汰,或是被后面的督战队给枪毙了。人没在战场上立功,反而被自己人给打死了。在战场上,可能死也可能不死,但是你退下来只有死路一条。
持戒也是一样,如果你主动去持戒,依教奉行,在依教奉行期间再研究怎么完成这个戒律,你就有了主动性,也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如果你是被动性的,也就是说挑挑拣拣地,去分别这个戒律持和不持的问题,有可能没在修行中成长起来,反而被自己这种分别心给灭掉了。所以说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主动性,也就是菩萨精神,和无我的精神,应该主动去做。这个大家可以体会。
“以戒为师,要是与戒律不相符时也依教奉行吗?”以戒为师,与戒律不相符,那不叫依教奉行。依教就是戒律,依佛的教导去做、去奉行,这叫依教奉行。如果与戒律不相符时,这就不叫依教奉行,也叫盲从,或是一种糊涂,或是破坏戒律,这我们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去做。刚才我已经讲了,我们为什么要以戒为师,依教奉行呢?依教奉行是在行中要改变一切。戒律是什么?是难行能行。是在认为不能行的情况下,我们也能行。
就像受戒似的,刚才讲了,在戒场上人家可能都不持日中一食,人家说:“你不能持日中一食。”那你到底是依教奉行,还是不依教奉行?所以说我们应该以戒为师,应该按照戒律做,这就叫依教奉行,依佛的教导去行持。那是不是和我说的有矛盾了呢?也不矛盾。因为有不让日中一食的,要求我们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圆满地把它解决。第一个,我们不起嗔恨心,第二个,不起分别心。不是我日中一食就老大,不是我日中一食我说了算,我日中一食,比别人高。而是对谁说话,我都要依教奉行,他要我们破坏日中一食,我们不能去执行,但是我们不执行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坚持这个戒律。
比如说(今年夏天大悲寺的沙弥出去)受戒的时候,本来是日中一食,人家说:“你(早上)吃不吃饭都给我去斋堂。”这些师父就去啦,到斋堂是怎么样呢?他是坐那儿瞅着,不吃。最后左瞅右瞅,人家执事人一看,你也不吃,得了,你也别来了。这样既持戒了,又宣传了佛法,又依教奉行,一举多得。如果叫你上斋堂,你说:“我就不去”。人家说:“你不去,那你就得出去。”你说你怎么办?戒也受不上了,戒律也没行持到底。怎么行持到底?我去,同时还能坚持我的戒律,不光是自己行持,同样还要感化别人。所以说我们要有这个持戒的精神,然后再有我们的方法。
再说一个,他们上五台山受戒期间,不让用钵,让用碗。打电话问师父,师父也没办法。受戒期间不让用钵是暂时的,但受戒(得戒体)是长期的,怎么办?现在都这个因缘,那咱们就开始做吧。最后他们用碗,就用一个碗。本来发给两个碗,一碗打菜,一碗打饭,他们把饭菜都合在一起,(不分别食)就用一个碗,把碗当成钵使用,这就是在难行中能行,依教奉行的结果。他们如果不依教奉行,能不能知道把两碗变成一碗呢?能不能早上不吃饭,你硬让我去吃,我去斋堂坐着看呢?能不能行持成这样?为什么他们能生出这么多的智慧,就因为他们灌输有一个思想,就是依教奉行。他们在道场上依教奉行,在依教奉行之中严守了戒律,所以生起了很大的智慧。
你放心,能真正的依教奉行它必然有智慧。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是我们过于担心,要立出我们自己的标准。对标准哪,你可以想象,不是不可以,但是有很多都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如果他们没有这个严持戒律的精神,没有依教奉行,不会在(戒场的)斋堂上示现用一个碗。所以说,它俩是在同样一个条件中完成的事情,既有依教奉行的心,又有严持戒律的决心。所以这俩本来就是一个问题,我们硬要给它分开看,把它割裂来看,实际上与事实有很多的不相符,而且我们不能采取主动,完全是一种被动。比如说道场让他们用碗的时候,本来完全是个被动,但是由于他们持戒的精神,依教奉行的精神,变被动为主动。就把佛的戒律发挥到一定的程度。
比如说(大悲寺的沙弥在戒场时)过斋,快要过点了,人家告诉:“十二点半才过午呢。”他们没有听这个,宁可不吃饭,这也是个大智慧,这就是依教奉行。与戒律相违背的事决不做。依教,依什么教?依佛的教育去执行。所以说我们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这些个实践的例子,我们就知道,依教奉行啊,这个心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在依教奉行的心的基础上,我们又能严持戒律,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我们又能够依教奉行。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也就成为我们的宝贝了。你要按照这么去做,无往不利。我们可以减少我们的法执和我执,又能光大戒律。
为什么要讲这个依教奉行呢?依教奉行就是听话干活,这就是去掉我执啊。这是很关键的一句话。有人不是讲吗,看到这个依教奉行,这是一个市里的一个秘书,他说:“这和赵州茶、云门饼是一样的。”我都没想到,他就说出来了。“云门饼”、“赵州茶”——咱们不可能和祖师比,但确实它有它的特点,就是毫不留情,而且无条件地放下我。为什么我讲一个小孩骗你,你也去做。有很多的事情,因为我们心地不真,戒律不能实行,所以说才产生种种违逆的外缘。外缘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是我们的心地不真所产生的。为什么不能得道?我们的心地不真。
我们知道佛经有那么个故事,有一个穷人就想成仙,到处找仙人要成仙。后来一个财主骗他,你在我这干一年活,就告诉你在哪块儿成仙。后来他干满一年活,财主就想出一个办法骗他,说你站在一棵树上,往那悬崖下跳。因为这个人什么都没想,就毫无条件地跳下去了。当跳下去的时候真的就飞升了。就是“心真一切真”。本来是应该摔死的,反而没有摔死,成真的了。这就是他依教奉行的结果,依教奉行能转外境。当这个财主看穷人成仙了,他也跳下去了。他用一个假心去跳,最后摔死了,他不知道这个心的作用。
佛经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徒弟跟一个罗汉说,“我要跟你学习佛法,我要修行。”罗汉说:“修行,好。你上树吧。”上树了,说:“你往下跳。”他一看树底下是万丈深渊啊!罗汉告诉他:“你放下你的手。”他就放下一只手。再告诉说:“那一只手也放下来。”他说什么也不敢放,说这放下就掉下去啦?他就没放。后来师父说:“你不放我就走了。”他后来一使劲儿,一咬牙:“得,死就死吧,放下吧。”当他放下落到地一看,就在平地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高山啦,大坑的问题。一下就把自己的幻境就破了。那什么是幻境?我们现在所有的生活都在幻境中。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幻境之中?就因为我们放不下我们那只手。
我们出家修行,我们放下一只手,另一只手说什么也不敢放下来。说你依教奉行啊,“不行啊,万一我犯了戒怎么办?”他不知你真放下,它不犯戒。他不想那个,他就光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说他就不敢放了。你放下来,依教奉行必然要生起大智慧。有的人可能讲:“万一不生起智慧我怎么办呢?”那你还按照戒律去做吧。你哪怕走到头再说。
比如师父告诉:“你跳下井去吧。”你只能说“好,那我依教奉行。”你不能还没到井边呢,就吵着:“我不跳啊、我不跳啊!”你应该先往井那边走,手也扶着井边了,腿也放井边了,这时你看他不来救你,你再说:“我不去了。”那才行。你不能都没往井边走呢,就开始吵着:“我不去了。”你走到井边一看,如果是个枯井,那你就跳进去呗,没事了,是不是?
有的人他就害怕,想象为是。为什么我们的心不真?就是我们想象为是。为什么说小孩骗你,你也要上当?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太强盛了,不相信任何人。我们相信谁呢?相信佛菩萨。相信哪个佛菩萨?铜像啦,木像啦。因为它不会说话,它不会对我们有任何要求,我们相信。只要是对我们稍稍有点儿要求,我们都不相信。实际上我们的信佛啊,是信不能说话的佛,稍稍一说话他就不信了。这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心,“心真一切真,心不真一切不真。”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念观世音菩萨最灵感。我也念过,我以前给大家讲过,牙疼,后来念观世音菩萨,才念两句还是一句,牙马上就不疼了,一天都没疼。给我乐得:我可捡了个宝贝,可知道这个止疼的药方,不光能止疼,将来干什么都有用。将来想干点儿什么,我一持咒,它就能起到我想象的目的,这持观世音菩萨圣号太灵了。到第二天牙疼的时候我再念观世音菩萨,怎么念它还是疼,也不止疼了。因为啥呢?心先起分别了,认为观世音菩萨灵,能为我服务,能使我牙止疼。所有的想法都会造成不灵。我们也是,只要你依教奉行,没有别的想法,他肯定能够真正的依教奉行(圆满)。如果你有分别,它就不灵。这是一种说法。
另外小孩骗你,他骗你,那心不骗你,心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就。你越害怕骗,就越被骗。你越不害怕骗,就没有人骗。所以说这个问题也很深奥,里面有一些好像是哲理,实际上是个因果的关系,就是心真和不真的问题。这个得慢慢体会。不要求大家全能够去做得怎么样。但是我要求大家,就是可以按照你所想象的,在违反戒律的情况下不去做。可以用这个方法。
但是你这种做法并不是最圆满的,有很多的依教奉行(圆满)的例子。刚才我讲了,只要真心,它会改变一切。我们要修行(成佛)目的干吗?就是要这个真心。持戒是为了干吗?就是要这个真心。所以说在戒律面前,我们怎么取得戒和真心(融为)一体,这是我们更主要、更深入的目标。当然了有些事得慢慢做,一点点儿做。要求一下子做到,大家恐怕也有困难。因为这个依教奉行还有很多的说头,这个体会不是一时能说完的,先不说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