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无念见真佛

来源:溯源网站  妙祥法师2009-04-22 22:15

无相无念见真佛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十六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客堂

听众:海城市一居士

所谓的慈悲,慈悲只是个名相,只有无念才具有真正的慈悲。你以为——我想慈悲、或是能慈悲、或所做慈悲,都是有为法,这不是真慈悲。人只有能够无念、舍一切相,才是真慈悲。所以说呢,修行路上关键就在这个问题上。有的人认为所谓的慈悲就是包括放生啊、不断地帮助人哪……哎,这都是一种方便,还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只有无念了以后,那才是真正的慈悲。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离一切相的大慈大悲。那是真实的,所以说真正的庄严都得从这里出。

你看咱这大钟,包括那云板上写着“一念不生,万法庄严”,都在这里呢。一切法都得归入这里,不管禅、净、密、律、教,最后的归点都在这上呢。如果把它抓住了,就等于一个网,你一把抓住这个纲绳了。只要抓住这个纲绳,一切网都在你手里,它愿意张开就张开,愿意收缩就收缩,无所谓。关键是你把这个纲绳抓住了,就完事了。包括三藏十二部都得从这里出,所以说有时候反复地讲。你们老以为这里还另外有法,你不知道先做这一步,做到这地方,才是真正的法的开始。

所以我们想象的东西、思惟的东西,都没有啥实际意义。我们知道了这个以后,对外面的事物反而能够随顺众生,因为心中无念才能随顺众生。有念都是邪,有念不能随顺众生。因为有念就有了我执和法执在那块儿,你认为“我对我就说”,认为“不对就不能说”,实际上已经堕落在我执和法执里了,是不是?

表面上看好像是我们做了很多的善事,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和究竟比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如果你达到无念,是不是什么善事都不做了?不是,而是做而没做,达到了做而没做。不是我想做了以后硬去舍,“哎呀,我没做、没做什么。”那只是一种心念的控制,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真心发出来的那种做而没做。只有你心里无念的时候,你这个做才是遍虚空满法界的。而且那种慈悲能容天下,一微尘能包括整个法界,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因为你说也好,不说也好,都在度众生,所以说这是关键的地方。

我们现在修行还没到位,应该以自己的“庄严度众生”为第一。因为你心庄严,说也是度众生,不说还是度众生。说的时候必须得把心念摄住,要不摄住心念,随着境界而转,虽然说得很多,但还是有漏的法,不是无漏。如果你心念真正摄住了去说,你怎么说都是大乘佛法,你就谈世间事情也是佛法,你不谈还是佛法,这才是真正的大事情。

佛的各种法门都是方便,所以说你把主要的抓住了,你才会看清佛讲的方便法门里那后面的真实意义。否则的话,我们就照文解义去了,所以你永远是在看指头,永远不见月亮。佛说“我不断地讲啊,你们就光瞅到我的手指头了,从来不知道我讲的本义是什么”,都堕落这里去了。

包括《阿弥陀经》这些经典,讲了很多的西方极乐的盛况,我们就拼命地追求啊,拼命干吗……佛呢,也知道众生有这种习性,实际上已经堕落——只看到佛的指头,并没有看到佛那个本义。佛为什么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庄严呢?就是要你远离恶世。只有远离恶世,这种庄严才会现前。

是不是这种东西(指西方极乐)就真实有呢?它不存在一个真有和假有的问题,那个只是根据人的习性、毛病和业力的需要而表现。那算个啥事啊?别说那个,你就把三千大千世界都变成金子,作为一个学佛人也没放在眼里;你就把整个世界变成一微尘,他也没放在眼里。因为微尘还终归是有个微尘,那也不行。

所以就是这么真实,真实得你就想也想不到,做梦你也想不到。那些境界只是对一般根机而说的,对大乘根机来讲,就不讲这个了,只是一笑了之。但是也并不是说,因为这样就排斥佛讲的这个境界,并不是,它终归是一种方便。而且同时呢,佛还有更深的意义在这里面。每走一步啊,它都在那里面。

比如有人说《阿弥陀经》说的是净土法门,要我看是禅宗法门。就看你怎么看,密宗的看就是密的法门,是不是?实际没有啥区别的,只是我们理解程度不同。你知不知道里面佛所讲的每一句话,修行的含义,应该走的每一步都在这里?这里边,比如说“大弥陀经”里面讲的“念十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说“若一日若二日……若六日,到七日就可以往生”。(编者注:《佛说无量寿经》,后世净土宗称之为“大经”,天台宗称之为“大本”,皆对应《佛说阿弥陀经》之“小”而言。此处师说“大弥陀经”即指《无量寿经》,其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十八愿为“十念往生”。另有《大阿弥陀经》,为《佛说无量寿经》的异译本,经中仅说二十四愿。)

这十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这佛讲的没有错。是真念,他肯定能够往生,并不是我们这个假念能往生。那时候念的叫真阿弥陀佛,我们现在念的都是“方便”阿弥陀佛,并不是真阿弥陀佛。你要真阿弥陀佛了,佛说了十念就能往生。那一念能不能往生?你怎么理解?三念能不能往生?四念能不能往生?咱就从数据来说,十念能往生,如果八句能不能往生?你说说。

一居士:能。

那五句呢?

一居士:能。

一句呢?

一居士:能。

哪个往生最快?一句往生最快还是十句往生最快?

一居士:一句。

为什么呢?

一居士:一念不生……师父刚才开示说的。

所以你第一步的看法比较正确了。只有你把它实证以后,才知道这个意义。平时说的都是错解佛义,说“念十句就能往生,我就使劲念十句呗”,他不知道这句话是从哪个角度说的。为什么经中有“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七日?”为什么?你都得把它摆在桌面,就像你心里的东西似的,都在那儿搁着,你才能理解佛的意思。

所以说我们现在看经都是错解佛义,而且还没有真正地理解佛义。如果理解佛义,那就是个禅;理解佛义,那就是个密;那也就是净土,无所谓法门分别的事情。这才是我们修行的关键。但无论哪个,最后的结果都要一念不生,关键在这儿呢,只有这个。就念“阿弥陀佛”也是为达到一念不生,一句阿弥陀佛,才接近一念不生。这时候的“阿弥陀佛”只是一种助力,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啥呢?真的要现前,假的就没有用了,没有实际意义了。当然了,我们真的没有现前,所以念佛号还有现实意义,是不是?现在的现实意义,到那时候真的现前它就没有啥实际意义了。所以那时候才明白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真正明白佛那个心。

十方如来都是讲的这个,你要不明白这个,怎么修它都是一种执着。但不是说我不修,没有这种“执着”也不对,我们也得拼命去修。但修的时候一定要悟,往上悟,如果你明白这个法,你怎么修都是,行走坐卧都是。你就看见个东西也是这样,因为它不骗你。如果你不明白就天天受骗,你眼睛受骗,眼耳鼻舌身意全受骗,天天受骗,没有一天不受骗的。你说你看啥不受骗吧,看个房子被房子骗了;就什么都没有,那风吹草动照样骗你;就你在屋里,那身体也骗你;你的想法还骗你,你说哪有不骗你的。

你要真明白这个了,没有什么东西能骗你的,你说哪天不在修?所以说悟后才真正地起修,关键在这儿呢,悟后才有修。你在没悟之前都是盲修瞎练,就是这么回事。所以说慢慢悟,你看你这个因缘,能听进去,而且我能给你讲到这个程度,那就很了不得了。还是你的福报大,是不?

一居士:阿弥陀佛!师父,你说现在我们就是在行苦行呢,还没开始起修呢,没有悟道,没有悟入呗?

要真正严格来说,修指的是什么?悟后起修,那叫真修。现在修行这条道,我们知不知道?知道有这么一条道,但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条道,究竟道在哪儿还不知道呢。我们现在就在这个地方找呢,到处找这条道,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找。一点一点把自己的眼睛擦亮了,好找到这条道,等一旦到那个程度了以后,那时候我们就找到道了——啊!道在这儿呢!我闭着眼都能走到家去。就是那样,所以说那才叫真修。

虽然听着好像挺遥远,但是比较真实,它真实。你只有知道真实了,你心才落了底,好像——哎呀,我前一段这不是白修了吗?白修?没有之前这一段,永远没有现在这一段;没有现在这一段,永远也不会有以后那一段,是不是?

虽然我们没看见,但是心里感受到了,感受到不等于不在这条道上。悟后不光是我们感受了,眼睛也亲眼见到了这条道,那心里就透亮了。就像窗帘似的,虽然还有几层棉纱,但是我现在已经把它揭开了,那是心里往外通透,一看:啊!外面就是树,那不用再想象了。没有想象的问题,直接就看到了,不用想象了。

如果我们顺着这条路,最后一直走到跟前,那我们就不光能看到,还会亲手摸到,最后它是你自己,就完事了,就这么点事,并不复杂。但是它“复杂”就是说在这段过程中不能迷,所以说有的堕入“有”里——堕入“有”里或堕入“空”里,都是不正确的。应该进入佛心,进入佛的智藏里,那就对了。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真正地修到那种地步,但是我们这条路应该摆正了,这心里就有数了,以后怎么修都好办。所以说明白了以后,这条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了,剩下就是去努力那么点事了。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已经走一半路了,剩下的就是尽管努力。

一居士:师父,你老人家说这意思就是知难行易呗?现在还不知,就是悟到一定程度,悟入,只要知道了,行起来就容易了,是不是?

对,那时候非常容易。那个易,就是你用不着去更多地思惟、去想象,都用不着了,着急上火什么都没有了,就是往前走。你怎么走它都是,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骗你。不管黑天、白天啊,做梦、睡觉啊,它都不能骗你。因为你心里透亮了,像一个窟窿似的,这块透了,要不你老是这块堵得慌。所以说我们没悟的人,就是有眼也是瞎子;如果悟了以后,就是有了真正的眼睛,什么东西再想骗我就骗不了了。自己不以想象为是了,那才真实。

我们现在所谓的放下,只是放下了某一个方面。而那时候的放下,自己、三千世界没有不放下的;佛、众生没有不放下的;没有啥不放下的,什么父母、孩子、丈夫、人、非人,众生——有情、无情,没有不放下的,那多自在,连自己都放下了。而放下不等于没有。这个“有”只是幻境的有,而等你有了真实,一切幻境不骗你,那才是真正的有。也不需要说“我需要拥有什么”,没有啥实际意义了。那心里多透亮,是不?

一居士:还有一个问题很迷茫,也是代那个佛友和众生问:师父,您老人家说这么高的法,就是说像理性似的,是禅宗的。如果要净宗的,他们说净宗是有相修,禅宗是无相修,像咱们必须得着一个相,认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着这个相才行呢,不能失念。就这个,师父给开示一下。

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佛的所有法门都让人无相修。佛呢,不是不让人利用拐棍,不管禅也好、密也好、净也好,都得需要根拐棍。需要拐棍的时候,你要真实地、实实在在去利用,都得去利用。利用了以后,我们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有相修绝不能见佛,因为佛讲的:以声求我,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不是说对密宗、禅宗有效,对净土就无效了,不是这个意思。佛讲的是真理,事实就是这么回事。最后我们都是利用一种方法,而达到这种念头(指无相无念)。都是达到这种念头,没有第二个法门。如果有第二个方便的什么法门,那都是不真实的。没有第二个。

有的人认为我们是修净的,我们得靠念佛、靠佛力加持,或是讲了很多很多,最后了无实义,啥意义也没有。这只是开始的一种方便,通过这个方便,我们达到那个无念,都得这样。有的说是禅宗如何如何,实际上本来就是一个东西,他硬要那么说,说明他还是不太理解。要是理解了,就没有第二个说法。

所以说念佛也好,修禅也好,修密也好,都是一回事,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但是呢,也确实最神秘,因为它太朴实了、太真实了,所以说反而变成了最神秘的东西。有很多人的想法——我们不是说“念佛呀,就是要着相念佛”——谁着相也不好使,你着相了只能说自己在伤害自己。

有的说“我刚开始着相,完了以后再慢慢放下”,这个对不对?好像是对——那你何必不开始就放下?就完事了呗!开始就会走道,那你何必非得趴地上爬一会儿再走啊?你直接走就完事了,直接走多省事。当我们知道的时候,这个过程已经走过来了。因为你要没走过,永远不会有“知道”这个因缘。有时候勇猛是智慧,别再迂回。勇猛就是智慧。

一居士:当时听起来是法喜,可是过后习气现前了、境界现前了,有时候还犯,还不能一下就达到不二过,达到这个一心。但是现在从事相上修,听了一个师父开示,我就发心念那个,那时候记数念就像是一个负担了,那关就过不去了。多亏师父慈悲,上次给我开示,现在算是过了点关了,挺好。

师父,再一个问题,有时候念得挺好的,时间一忙就不好了。要在以前念咒或者念佛,打妄想不耽误念,就最近念咒的时候,如果一打妄想,就把那妄想能念出来,念佛就间断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因缘,是不是我什么地方不如法了?请师父开示。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放不下的事。就是说念佛呢,我给你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不管是从小乘念、有相念,不管从哪个方面念,必须做到的是无相无念。就是我们眼前做不到,我们的心里也得往这上使劲,往这上思惟,绝不能离开这个道。离开这个道都是外道,都是邪法。

并不是说我现在做不到,我就不用这样思惟,而用其他方法来做,不是这样。不管你从哪儿修,做到做不到都要这么去思惟,都要按照这个法去修。就像回家的路似的,我永远要回家,你得把家记住了,是不是?家你都忘了,你往哪回去?是不是?比如说三皈依,你得皈依佛法僧,你要把佛法僧忘了,你往哪儿皈依啊,是不是?你得有个皈依处。有了皈依处,我们这个道就算走得慢一点或是偏一点,它终归都是奔家那条道走,方向不会错,目的不会错,是不是?这个是绝对不允许改变的,改变了就和外道没啥区别了,就跑到外道里去了。

虽然我们达不到这个究竟——这个究竟呢,除非证道。那证道的话,就用不着说这个法了,那还说它干吗,本来就是,无处不是法,那还做它干吗呀,是不是?就不用提这个了。就因为我们做不到,才要时时提起这个正念。我们有这个正念,等于念佛一样,就是念佛。有这个念就是真念佛,没有这个念还不算真正的念佛。

所以说呢,这个在念佛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就因为有这一念,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念佛,不是排斥念佛。说“我得想法做到这一点”——就因为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所以要采取各种方法达到这个目的,包括念佛啊,包括十个小时啊,甚至记数啊,或是不记数,都是为了无念这个目的。

记数是为这个目的,不记数还是为了这个目的。记时间是为这个目的,不记时间还是这个目的,都是这一个目的。只不过我们采取怎么样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心里平衡,能放下自己的那种妄想,不再执着,而去更好地念佛,这就是目的。所以说你有了这个,就什么都不怕了,而且呢,不管你记数念佛也好,或单纯地念佛也好,或是记时间念,都可以。

而且更主要的,应该知道“心平是道”。心平是道啊,等到外面来找你办什么事了,或有什么事了,这时候你念什么佛呢?我就要念那个实相佛,要念那个“心平是佛”。我念佛,我借着佛号要达到心平,要达到一念不生。我就是有事,也要达到心平,也要达到一念不生。

一念不生不是说无缘无故地一念不生,必须得从各种事相里达到一念不生。没有事相就没有这个一念不生,是不是?一念不生是对着因为有事,才要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说呢,不管是什么条件,我们都要奔着这一个目的。

至于方法的问题,无所谓,换个方式。比如有人来找了,那我就心平、热情地帮助你,很好地去帮助你做,做完了我就放下。在做的时候,是不是耽误念佛了?实际上你没耽误。因为你能放下“你的念佛”——“念佛”同时也是一种执着。而你能放下念佛去帮助人,这又是换一种方式念佛。

因为佛有无量化身,这是阿弥陀佛又一种化身——普度众生嘛,行菩萨道,那不更好吗?有时候往往这个(指放下我念)比那个(我念佛)效果还好。那个只是在念“阿弥陀佛”,在不断地摄心、在念,但是你要知道你念,终究得不离世间,而且要从世间里把它超脱出来。这样的话(指放下我念,修无我),念佛更得力。

所以心平是道。这时候非常需要心平是道,特别是在事相上。什么是心平是道?就是一句话:别打妄想,减少妄想。什么事做完就放下,遇到什么事都要摄住心,而且没有攀缘心。包括各种的方法,都是为了达到这个一念不生。不要打妄想。所以说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你得时时地,把这个法要深深地理解。

如果你想要真正念好佛——这我说心里话,你要想真正念好佛,你要真正地想今生成就,而且有个大成就,你可以看看《达摩四行观》,好好看看《达摩血脉论》。这些实际上是无价之宝啊,但是现在念佛人多,不敢说,你一说呢,他说你是修禅的。实际上那是佛的心,没有禅就没有佛。

如果把《四行观》和《血脉论》加到我们念佛里,用这个心去念阿弥陀佛,心里离相,我们对“阿弥陀佛”的这个心就更广阔了,更广大了。因为你把这个相空了,反而这个“阿弥陀佛”遍虚空、满法界,那是真正的念阿弥陀佛。心里无所求,一切放下,“阿弥陀佛”,那你是真念佛。

那就是说我们达到什么效果?释迦牟尼佛说“若以声求我,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已经远离了这个。所以远离这个,正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永远是离一切相的,“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也就是十方如来的化身,是不是?就是这样。

因为你不知道佛的真实意义,佛有化身、报身、法身,而我们就在佛的身相上分别——他是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实际每个佛都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哪个都是药师佛,哪个都是释迦牟尼佛,随着众生那个心不断地化现。说是一佛也行,说无量佛也行,说他个别佛也行,那是无所谓的事情。他有无量的化身,何必计较这些东西呢?本来就是无相的东西,我们凡夫非得在这无相中生起一念有相,所以成为众生。就这么点事,就是因为你这一动,啥也没有,就因为你这一动,完了,就是众生,就这么点事。

至于其他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心平。像你讲的,往往在念佛的时候,正好有事忙的时候,越念佛心越乱。你不知道,念佛越乱的时候,正是用功的好时候。你觉得静,那是条件(指静境)给你的静,你那是假静;给你点条件(指闹境)你就乱了。你在乱中要能念佛,那才是真东西呢,那叫难行能行。那才是真正行菩萨道,那时候才是真正地深入。

关键的时候,境界现前我们能把握住自己,对不对?什么是境界?乱就是境界,你在乱中还能念佛,将来我们往生时就有了保证。如果能在乱中不断地念佛,念到最后,乱是乱,我是我,分开了,它再也不干扰你了——你想听也听不见,看也看不见。但想知道时就知道,不想知道根本就不知道。世界还是世界,你还是你,但是你早已经把这个——表面是分开了,实际上(闹境)已经被化解了,它已经逐渐地在灭掉了,那我们就自在了,是不是?

你看平时你静的时候念一句“阿弥陀佛”,只能说是一句阿弥陀佛,如果你在乱中念一句“阿弥陀佛”,等于一百句,因为这是在难念能念的时候。你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念一句佛,那多了不得呀!就像救人似的,说我平时能救人,比如你平时就算给人看病,扎针、吃药,这有没有功德?有功德,只是一般功德。如果这人眼看就要死了,在这个时候你要是救他一命,这功德多大?这功德无量。

平时只是平时,平时你给人扎针,谁要是感冒了,给两片药就好使,那好处理。这个你能做到的,别人也能做到。而最难做到的,就是在环境最复杂的情况下,我还能提起念佛这个念头,而且我还能去念。虽然表面是乱,实际上从真的来讲,它不乱。有时候你自己不明白,非被骗了不可。哪怕你睡觉醒来的时候,第一念,念一句“阿弥陀佛!”你生起这个念头,就相当了不得了,比你平时念一百句都强。平时念一百句那是有意识地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而你这个是无意识的,醒来时就一句“阿弥陀佛”,这多了不得。

但是这一句话也是来源于平时的努力,你别把平时的努力抹杀了,说“我干脆就醒来时念一句阿弥陀佛”——平时得努力,最后这边才有个结果,它俩本来就是一个。有平时的静,在动中我才能念一句“阿弥陀佛”。平时在动中看到乱,才知道我将来要在静中更加地珍惜和努力。“阿弥陀佛”,就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都能念阿弥陀佛。什么条件——越是困难的时候,我越应该能成就。

成佛永远是逆水行舟,修道就是逆水行舟,都是卖力气去走。哪有几个顺着走的?要往山上去,达到山顶为目的,你往下滑,永远也达不到山顶。都是往上走,逆水行舟才是修行呢。顺水行舟它不是修行,是不是?所以说这就完事了,就这么点事,你自己把心放下就行了。

“念佛时把自己想的那个想法都念出来了”,自己都不知道,这就是一时的过程。有时候这个妄想如果过重了,他就把妄想念出来了。念出来就念出来呗,发现念出去了——噢,知道打妄想了,然后我再提起正念。

一居士:以前打妄想不耽误念佛,它也念不出来啊?

你那时打妄想呢,也念佛,是一半妄想一半念佛,而且念佛大于妄想,是这样。现在你如果是念念佛突然想起来,是因为你很静,虽然这个妄想是比平时的要轻,但是呢,在你非常静的时候,这个妄想稍稍一露头就出去了,特别明显,就把它念出去了。这个不要紧,平时啊,有时候自己的念容易放下,因为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性。这种习惯性就是说虽然我嘴没念佛,但是心里是一种放下,心里好像挺清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实际上这个力量啊,都是在心里特别平静的时候,突然来这么一句,它特别明显,“咣”一下就出去了,甚至都能把佛号突破过去,就那么大的力量。但这不是,这是我们的一种习种性,它有一种习惯性,是一种妄想。所以说这个东西,正是我们清除它的过程,我们就应该把它清除出去。如果克服了这一关,我们就进了一步。

一居士:师父,您老人家说这个照比以前是进步,不是退步?

不是后退,是因为念长了,它必然要有这种现象出现的。因为我们的习惯性,习惯种子在那里呢。有时候不断地清理灰尘,我们念念佛,念得挺静挺静的,挺好挺好的。突然来个妄想,这一下子你简直都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的、念的,甚至自己还没注意,就把它念出来了。它怎么想的,你就怎么念出去的。

你说怎么会这么念呢?就因为它是你过去的种子识,你就把这些灰尘拿出来了。别被它骗,你应该作这种思惟:啊,我这里还有这么多灰尘,我又扔出去一个。又挖出一个定时炸弹,就完事了。

 

上页:念的前头是真心
下一页:念佛要心无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