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妄想即念佛
不打妄想即念佛(1)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五
地点:辽宁省大石桥市宝林寺
听众:宝林寺内尼众约四十余人
一尼众:弟子不会持名念佛,经常思念佛和佛说的话,称为思惟法、或默照心念,因此对常住的功课时常感到压力,该怎么办?每天为了赶数而去念佛。是不是应该放下自己,听师父安排?
这个持名念佛,不是念佛我们就见佛了,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语言上的念佛是一种知见。我们通过念佛的方法,而放下我们心里的妄想,这是正确的。我们有很多人念佛就是要数量,而且更主要的就是:我在念佛,我念佛必定往生,我念佛必定成就。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一种错误,因为他把这个方法当成佛了。就像佛说的:你不要看我指头,我指头指的是月亮,你别把我的手指当月亮。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特别有些法师讲的也是这样,认为念佛多少就能成就多少,完全忽视了它内在的作用,不讲究竟,讲到世间法里去了,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我们念佛,是通过念佛的方法达到心里的清净,那才是真正的念佛。如果不知道这点,而去拼命地追求了数量,这就是错误的。任你喉咙喊破也白搭,因为你不往心里去,用世间法来修行佛法,你想一想它能有什么成就呢?就算有点定力了,有点功夫,但是都在表面上,离开了那功夫啥也不是,我们不能走这条路。
我们应该怎么样走呢?就是说我们知道持名念佛,通过念佛达到心里不打妄想了,这就用上功夫了,就找到了敌人,就会消灭它。要不你就是光念佛,你连敌人都不知道是谁,你自己反而变成了敌人,自己跟自己就干起来了,然后自以为还在修行,这就不对了。我们通过这个方法,让心里清净了,我们心里首先不上火了,而且知道心往哪里使了。就像人似的,知道这个门怎么进入了,这才行。我们念佛不是念的知见,而是通过念佛去破掉我们所有的知见。
什么是我们的知见?凡是我们起心动念都是我们的知见。那佛号是不是我们的知见?同样也是我们的知见。那什么不是我们的知见呢?只有你心里知道这是个方法,而通过它来达到我们心里清净,你再念佛就不是知见了。它是一种方法。所以说,我们要想念佛得力,首先要破除我们所有的知见。要不破,永远是一个壳,你只在壳外面转悠,永远也进不去。我们知道这个持名念佛是一种方法,但不是说“师父,我以后就不用去念了,我也不用达到一定数目”,不是这样。你必须知道怎么用功,知道怎么用功你就能念下去了。
刚才讲了,为什么感到压力大?她以为念佛就是成佛了,所以压力大。不知道念佛只是方法,而通过这个方法让我们心里达到清净,心里清净那才是佛呢!那你就没有压力了,心里像虚空一样,它没有压力。念佛不管是声音大声音小,他都不在乎了,心里很清凉,所以这个压力就没有了。
“经常思念佛和佛说的话称为思惟法”,这就更不对了。常常思念佛和佛说的话,称为思惟法,这就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佛所讲的法和佛所说的话,是破除我们的一切知见。佛讲: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有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为什么说思念佛和佛所说的话称为思惟法?这种思惟是人的起心动念,它成为知见。我们经常地思惟佛所说的法,或念佛、或想佛,目的是放下一切,不再思惟。不再思惟了才是真正地思惟,那叫正思惟。
你那叫世间法的思惟,你还走世间法那条道路呢。以思惟来认为这就是佛讲的法,三世佛喊冤。佛讲的一切都是破除你的知见,告诉你:四大无常、诸法空相、诸法无我,都是让你放下你所有的思惟。不是告诉你空,你就专门去想去了:这也空,那也空。不是这个意思。是放下你的思惟,不思而思才是正确的,是真思惟。
大家一定要记住:不思而思。否则,我们就走到世间法那条道路上去了。成天地看书,今天这本书看完了,明天看那本书,就拼命地看,拼命地找方法、找东西来充实自己的思惟,最后累得脑子都要迸裂了,回头还是那样,脾气一大堆。为什么呢?他的方法不对头。念佛和思惟,只有不再起心动念才是正思惟,所以这个很重要。正好有这个因缘跟大家讲。
“或默照心念”,什么叫默照?就是不动,不再起心动念。你不起心动念,它才会照呢。不是说我瞅谁——“你看他那个眼睛这样式的,那嘴撇一边去了,他说话怎么这样”,这就叫照,这不是。或我不吱声,我就瞅着那就叫照,那都不是。而是不再追求了,世间法、任何法我都不追求了,不再想了,不再贪恋,不再思惟了,那就是照。久了它就会放大光明,一切实相都会现前的,那才是照呢。所以说,这个念佛和思惟我给大家做个解释,大家一定要记住。用这个方法时,应该常常地提醒,否则修一修就跑到世间法里去了,这就很浪费时间,我们生命是有限度的。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思惟,就不会有压力,而感觉到很轻松,而且有一种拼命感了。我们知道怎样去了脱生死,生死在哪块儿,我们知道在念念下功夫。怎么样念念下功夫?不再往外追求了,而知道什么是生死。有念就有生死,有念就是邪,所以说,无念才正确。
有的人说:“那无念不堕落无记里了吗?”你不要去想那个无记。那无记是人为的用思惟创造出来的“无记”,并不真是无念。无念是任何想法也没有,应该像木头一样,像石头一样,这才能修行,否则你离修行差得太远了。又怕成石头,又怕成木头,又怕没“我”,你这就修不成了。所以说,应该像木头,像石头一样,什么想法都没有,这才是正确的修行。别怕。
有时怕堕入无记里了,或是我将来变成个植物人怎么办?或是变成大木头怎么办?变成大石头怎么办?这就是“我”的斤斤计较。我的计较所形成的概念是有害的。你只有这么样不怕死,奔这条路去才能修成。有时大家可能心里还不放心,你可以看一看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和达摩祖师的《四行观》,里面都讲了这个问题,只是我们大家没看或是不理解而已。所以说,大家不要怕,要这么做,这个压力就没有了,而且每天变压力为动力,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动力。
我们知道怎么了脱生死就不再苦恼了,就会感觉念佛是越多越好。念佛,别说你定数量啊,你定了一万、十万,就是不睡觉都肯拼命去念!因为心里没有压力了,没有逆反心理了,而且知道这种做法和他的佛性在接近,法水逐渐地流入他的心田里了,逐渐地有智慧了。
“每天为了赶数量念佛。是不是该放下自己?”我刚才讲了,这就不存在赶数量念佛了。至于常住规定多少那无所谓,你规定那点儿我只能超过不会减少的,我要求的是质量,同时也不排斥数量。因为他没有那种概念,没有想法了,是不是?没有想法哪还有数量的概念?这些问题都不成问题了。
“听师父的安排”,那更是应该做的。谁让我们做,我们都应该依教奉行,因为它是无我啊。所以说,只要是能够知道正确的方法,有些问题根本就不成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如果这个问题不从根本解决,那些问题你怎么也解决不了。
不打妄想即念佛(2)
时间:二〇〇七年十月十七
地点:辽宁省大石桥市宝林寺
听众:宝林寺内尼众及部分居士约四十余人
一尼众问:阿弥陀佛,师父,我们平时,比如在干活的时候,怎么样才能算是用功呢?比如在斋堂做饭,做一些需要动脑筋的工作,那时候就不能念佛了。没念佛的话,是不是就在散心呢?
这个问题吧,我给你举个例子说。原先我在没出家之前,我在药局工作。既然学佛了,又在药局工作,每天要发几百张处方出去,给人拿药。处方拿来,第一个得需要看名、看药,还要拿药,回去再按照处方去对,去拿药。所以说,这是一个起心动念的事情。后来我采取什么办法呢?怎样在这里能修行?因为你起心动念要看药、看名,你想一想能不起心动念吗?
我采取什么办法呢?就是第一个,外面窗口的人我一个不看,不看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手拿着处方伸过来,我也不看他手,我只接过处方,我看药,我看是什么药?我是一种什么心呢?就是愿所有的众生,通过我的拿药,他病赶紧地早点好。而且我要做到最大的程度,一个是用慈悲心愿他们好,另一个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一点差错不要有,平心静气地去做这些事情,不再分别眼根和耳根。
最后结果就是,有一天我突然一抬头,一看这外面的人哪,非常有秩序。原先窗口取药时,秩序不好,能有好几十人都在抢这个窗口,你挤我,我挤你,互相嘈杂不堪。后来我突然抬头一看,没有一个人吱声,而且脸上的表情啊,都是含着一种笑容,站的排非常直。也没人组织,没有一个人组织。我感觉到可能是今天特殊了。后来呢,有人跟另一人讲,另一人又跟我讲,他说一看到我值班,去给人拿药的时候,患者非常有秩序,没有吱声的,都主动站排。
所以说,你想一想,不在于你做事情如何,只要你心念能够平静下来,保持一个慈悲心,不去打妄想,把事情做好,它必然有这种结果,这就是修行的方法。当然了,也有更高层次的方法。比如说,你能够集中精力去做一个事情,有时候甚至没有任何想法,能不能做事情?同样能把事情做了。因为什么呢?这就是无为无不为。你没有想法的时候,没有任何念头的时候,能不能把事情做好?实际上做得更好。这就是智慧,也就是现在说的自动化,用不着人去操作,去想“我怎么把这个事情做好?我应该下米……”或者“我应该如何”,都用不着去考虑了,你也没有能力去考虑,它自然就把事情做得很好。
当然,我们做不到的时候,就像我刚才讲的,你把心念能够集中放在这一个事务上,不再去打妄想,而且有了慈悲心,这样你心平静下来,这就是修行了。也就是在动中修行。
不打妄想即念佛(3)
时间:
地点:辽宁省大石桥市宝林寺
听众:宝林寺内尼众约三十多人
一尼众问:师父,弟子能够摄心的时候,比如说弟子在走路的时候,没有念佛的那个念头,就是把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走路上,也没有想怎么去走路,就感觉好像注意力能够比较集中。如果在这时候弟子再起一个念,说:“哎呀,我应该念佛呀。”弟子感到好像这个“念佛”的念成为一个妄想,弟子不知道这种认知是不是正确?
这个是比较正确的,应该这样。因为念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去掉妄想,只要妄想去掉了,或是妄想降低了,那就是“念佛”。念佛的这个佛号就是一个方法。所以说特别是我们心已经静的时候,这个佛号就不用再提了。到什么时候提呢?当妄想又起来的时候,佛号马上又要提起来。
比如说你正走得挺好的,那边看着一个石头,“我是踩上是不踩上?”有分别了,这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用念佛代替这个分别。至于踩不踩上别管它,往前走就行了。有可能你一念佛,这个石头自己就离开了,用不着你去考虑踩上和踩不上的事。有时候我们都是因为分别心所致,所以石头就变成石头了。
以前经行的时候,有一次我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汽车川流不息——那时候我是参话头,如果观察的话,这个话头就参不进去了,或念儿就摄不住了。后来我不管它,我就往前走吧,撞死就撞死。从那儿通过去了,觉得车也没撞我。也许偶尔的、偶然过去,可能车正好是没撞着,几次也没撞着。后来有个人跟我说:“你一过路的时候,那车好像都给你让开了,正好在那空间就给你让开了。”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只管摄心,不要考虑那些事情,那些事情都是多余的。
因为什么呢?一切唯心造,外面的境界也是你内心的世界所显现。你内心有多少复杂性,外面就会有多少复杂性。心里简单了,外面也会简单;心里复杂了,外面也复杂。所以说你有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事情。在走路的时候,该放下就放下。一定要知道念佛的目的是干什么?有的认为:“我佛号不断。”佛号不断对不对呢?对。但是什么叫佛号不断?就是这个念头不能丢了。
比如说早上醒来的时候,不要马上起床,第一念先念几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睡觉前一定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再睡觉。这个念儿始终叫它不断。随时我用的时候,需要的时候,它马上就出来。比如我刚想吃饭:“哎,这个豆腐挺好。”那边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噢,不对,这豆腐不能吃,我得放下它,不能贪心。”得起到这个作用。所以说念佛这个心不要断了。
但是在静的时候,比如打坐的时候就不要再念了。有的是打坐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本来应该静了,他也不静,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己就把它破坏了,也不合适。打坐的时候,就是念头起来的时候,又想到这个大米饭,这时候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变成自动就好了。走路也是这样。一定要注意这个静,这个静是很主要、很主要的。“净土文”不讲吗?临终时候如入禅定,这时候才能有“十句佛号”往生。往生就是在如入禅定的时候,才会有十句往生。(编者注:见晚课中的慈云忏主“净土文”: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
不打妄想即念佛(4)
时间:
地点: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行脚途中)
听众:为一比丘尼开示
像这种说法,表面挺受欢迎,从文字上听没有错,实际在真正的佛法上是讲不通的。什么叫明明了了啊?我们什么时候见过明明了了?我们没见过。我们什么时候知道自己起心动念了?如果我们能知道起心动念,那得是开悟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而且我们每句佛号的究竟归向,归向到哪儿,还不知道,所以我们现在属于糊涂人。
所以说修行呢,这些问题都得解决,才能算是修行。真正的修行,必须得见性以后才能起修。没有开悟见性之前都不能算是修行,只是盲修瞎练。就算盲修瞎练那我们也得盲修瞎练哪,是不是?也得这样。但是按照法门来讲,你得把整个原则给掌握住了。
念佛是为了什么?念佛就是个拐棍。这个拐棍你得怎么使唤?你得随时念,随时把拐棍给丢掉。不断地念佛的目的,不是要这个拐棍,而是要究竟丢掉这个拐棍,借用这个拐棍丢拐棍。
这个你要弄清楚了。那怎么去丢啊?是不是?丢的目的,怎么去丢?这你弄不清楚,本身就走了一个大弯子,念佛追求佛,这本身就是弊病。
念佛的目的是把一切都放下。那怎么去放下?放下什么?什么都得放下,没有什么不可以放下的。说我保留哪一念,或是保留哪一句佛号,这都不行。一切都得放下,没有一样不可以不放下的。
你想一想,你这个问题就难了,是不是?这才是往修行的道路上走,这才能往前走。说我不知道,光知道念佛、念佛,追求佛,最后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呢,还是妄想套妄想,妄想追求妄想,最后结果呢,要慢。但是也避免不了。主要还是自己多体悟什么呢?《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关键的问题。怎么去生其心?那心究竟怎么去生?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比丘尼:……(录音听不清)
表面上你说的是每天也不讲那个,诵经就诵经,但我们那个妄想控制不了啊。你想说是“我想要诵经的时候就诵经,什么妄想也不打”,它控制不了。另外这种说法呢,只是离开世间法的说法,说这世间哪,它不存在其他的因缘。
比如说,你诵经的时候在虚空里诵,它能达到这种程度。因为你生活在世间里,很多的事情,那面响一下子,那面喊你一句;或者你早晨吃饭没吃饭、中午要做什么……这个妄想随着你诵经它都会生起来的。因为我们很多妄想它永远不断地生灭,不断地起心动念,它怎么能控制得了?控制不了的事情。
所以说你在这个问题上,那个只是一个大框,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做不到。关键是在我们应该怎么去做的问题,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是关键地方。修行不在这上下功夫,就很难。说是“我该做的做了”,一会儿做了,一会儿就不是了。
这个应无所住,就是说妄想不怕有,就怕觉斥(指发觉后进而排斥)。怎么去觉?就是妄想来了千万不要去排斥它。妄想来了,你正好诵经呢,那边人告诉你说的,“师父,那个如何如何……”你呢,“啊,好。”这面还继续诵你的经,就是说不管谁打扰,不去排斥它。
你不能说:“哎呀,这个妄想起来以后,我硬搁脑袋憋着,不去想、不去想,硬不去想。”不是这个意思,但也不能随着它去想,随着它也不对。随着它想,我们就被它转了;你要硬排斥它,本身它又成了一个新的妄想。所以说两个,就是说“魔来魔斩,佛来佛斩。”好的我也不住,坏的我也不住。这样的话呢,也不排斥,你心里只盯住诵经,这样就可以了,慢慢地这个心就能老实了。
不打妄想即念佛(5)
选自《二〇〇七年正月二十七为居士开示》
一居士:去年有一段时间,我抻着念佛号,觉得那一段念佛心里非常静,耳朵里就听自己的佛号,静得像一汪水。这一段为了和大家一齐,就把佛号缩短了,杂念就控制不住了,老有杂念。
那也不是,有时候还是心态的关系。有时候表面上声音拉得挺长,而且这段长的时间好像听得挺静,实际长的这段时间你也在打妄想。
一居士:对,后边也有点儿微细的妄想。
不是微细妄想,本来那个“长”也是个妄想。
一居士:长也是妄想?
是个妄想,不过这个妄想好像在修行之中,自己心里还挺满意的,感觉心里特别愉快,它有时是这种感觉。你等到这个“短”了以后呢,就是说它的变化,“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面松下来的时候,马上那个妄想就容易从这个中间出来。但是有一点,你这个“阿”字时间就多了,念佛真正起作用还是那个“阿”字。
一居士:那还是短点好呗?
还是短点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它就像有一种力量,直接就到位了。你等那个“阿-弥-陀-佛……”(师以长音唱念)光从感觉上去感受这个佛号的悠长啊、心情愉快啊,全在那里。往往是在情绪里,里面加了很多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所以是情在这里起作用。而这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师平和念诵)如果没有情,就很直接,一锤子一锤子就那么干下去了。(编者注:师主要告诉对方念佛时不要过多的加入自己的情绪,并不是否定长音念佛。)
一居士:再一个就是念楞严咒,我觉得很奇怪,念佛号念什么也没有念楞严咒容易静下来,心里空荡荡的,有时候还没结束,阿弥陀佛圣号就上来了,想控制也控制不住。这时佛号和平时念得不一样,念得很静,就是耳根听得很静,就像自己给自己震得“嗡嗡”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好事,用不用控制?
是好事,也不必追求,也不用控制。因为啥呢?刚开始念咒,你感觉特别好,因为咒它没有给你打妄想的机会,打妄想机会特别少。楞严咒很长,另外一句接一句的,而且你也不知道咒的下一句应该念什么,或允许你在这块儿想什么。像念阿弥陀佛还有观想,“阿弥陀佛身金色……”诵咒没有这个道理,就什么都不让你观想,就是咒。为什么不翻译过来?就是怕你打妄想。也不用打妄想,就是一个劲念,这整个咒像一个圈似的连接在一块儿,所以说念完一遍的时候,这里就几乎没打什么妄想。另外还长,人的心很快就静下来了。人为什么不能静?就是念句佛号,他就打了一点妄想,完了回头再念,又打了个妄想,所以说妄想老是没控制住。通过念咒以后,妄想就控制到一定程度了,在这个情况下,再去念佛的话,这个佛号就念得特别通畅。
一居士:佛号是自然起来的,不是我故意再念佛。
因为你原先打了一个很好的善根,那个基础搁那儿搁着,所以一下就起来了。就是你主动念佛,佛号也不一样。这是好事。
一居士:我不用特意控制它呗?
也不用控制,也不要意念它,说“你使劲念吧”,用不着那样。也别说“哎,这好啊”,也别说好,就是往下念。为什么念咒,佛号能自动起来?就像这个灰尘似的,比如这边有一块儿灰尘,因为你念咒,大面积的灰尘已经都擦去了,还剩很薄的灰尘,拿风一吹它就下去了。原先的灰尘特别沉,所以你念佛它也不动弹。因为诵咒以后把灰尘变薄了,佛号为什么能起来?就因为还有点灰尘。佛号不是无缘无故起来的,是根据灰尘起来的。不是清净了我就去念佛,清净用不着念佛,没有佛号。没有佛号才是真“佛号”呢,佛号是对付灰尘的,它是善恶夹杂的这么一块儿地方。念佛是个善,但是因为有灰尘,所以善恶夹杂,这个佛号就起来了,它也能把这块儿去掉,也能发挥它的作用。再加上你平时念佛的惯性在这块儿,心一清净,就和佛号相应了,自动就起来了。
一居士:另外是不是也和我这一生非得要去极乐世界、非要跟阿弥陀佛走有关系?
是,因为你有这个愿力,同时你还有平时念佛的惯性。像蹬自行车似的,老处在一种高坡状态,虽然现在你不念了,像自行车不蹬它也转。但是你不能指望它,说“我已经成就了,临终时候我就不念佛,它自己也起佛号”,到没有定力的时候,就像链条似的,这弦要松了的时候,该不起来还是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