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来源:溯源网站  宣化上人讲述2007-09-04 09:16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经文是说,这个人重罪轻受。“复次,须菩提”:释迦牟尼佛,恐怕众生不明白这个大乘实相的妙法,而生出一种疑惑。疑惑什么呢?疑惑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个经典,这样子的深妙,可是为什么有人念《金刚经》,还被人家看不起呢?恐怕人生出这种的怀疑,所以又讲一遍。 “复次,须菩提”,说空生,“若善男子、善女人”:这个修五戒十善的男人,和修五戒十善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他受持于心,持之于身,那么又能读,又能诵这一部经典。

“若为人轻贱”:这个人假设他诵经,被人所轻贱。这是什么原因呢?人看不起他,说:你看他还念经呢!还念佛呢!那简直成一个“经混子”、“佛迷糊”了。“经混子”,就在念经所谓挂羊头卖狗肉。挂这个羊头卖狗肉,是这个店,不是这一行。就说,他这个人还学佛,念佛呢!你看他,无所不为,又偷,又杀,又邪,又淫,又邪淫,又妄语,又饮酒。他无所不为,他还念经呢!真等于骂人呢!这简直他是骂佛呢!这么样,这是轻贱这个人!

为什么这个人念经会被人这么样轻贱呢?会被人这样看不起呢?“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这人他在前生,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罪业,或者杀过父亲,或者杀过母亲,或者杀过阿罗汉,或者破和合僧,或者出佛身血。到处挑拨是非,挑拨离间,这样子,所以他应该堕恶道,不应该得到这个微妙的、甚深这种的实相的大乘佛法。那么他现在得到了,所以“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应该堕落到这个三恶道。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的恶道。

“以今世人轻贱故”:以现在世间人轻慢他的缘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前世的罪业就消灭了。所以他重罪轻报,虽然应该堕落恶道,因为现在被世人一轻贱他的罪业就消了。

所以,你们每一个人要念经的时候,有人看不起你们,有人说,这才是迷信呢!那真是你的德行所感。为什么有人这样来轻慢你呢,轻贱你,看不起你,认为你是一个最愚痴的?英语叫什么?stupid,这意思。very stupid!他这么样一想你啊,你前生这个罪业就都没有了,就都消了。他要不这样来轻看你,你罪业不能消。为什么呢?“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你没有一个人这么样轻慢你,再来试验试验你,有没有忍辱的功夫。这么试验试验你,你有忍辱功夫了,你认为不要紧。你说你轻慢我吗?这真是摩诃般若波罗蜜!这真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你能这样啊,你觉得他轻慢你这种的滋味,就等于那个波罗蜜那么甜,你就可以到彼岸了。

所以你应该感谢他,说:“你真是我的善知识,你这一轻慢我,我的罪业就消灭了。这可真是你度我成佛的!”你这样一想,怎么会再生嗔恨心呢?自然而然就会有忍辱了,有忍辱就波罗蜜了。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你看,这说的决定词,一点含糊都没有。“则为消灭”,决定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种佛果,一点不要疑惑的。

所以你们谁念经,有人骂你,那是最好了。有人打你,你就向他叩头。你说:阿弥陀佛,你就是佛了。这回你这一打我,我前生的罪业,如汤泼雪,就好像那个慧日销霜雪一样。那个太阳照到那雪上,把雪都给照化了。这个他轻贱你,就等于太阳,你的罪业就都化了。化了,罪业消尽了,你业尽情空,就可以证得佛果,就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在前一段经文所说,要有人读诵这《金刚经》,要为人轻贱,这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先世有罪业,应该堕落到三恶道去。以今世人轻贱的缘故,那么前生的罪业就消灭了,这叫重罪轻报。那么应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劫”: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那么佛证得有八大自在我。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了之后,证得这八大自在我。

这个八个自在我,第一就是,能示一身为多身“我”。能现出来一个身变成多身。第二,以这个一粒微尘那么大的一个身体,能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第三,他能以这个大身轻举远到,可以到很远的地方。第四个,能以无量类身,无量类,就不是一个种类,甚至于佛身、菩萨身、声闻缘觉身、天身、人身,这个阿修罗身,乃至饿鬼身、畜生身,这叫无量类,无量种类的身。常居一土,一土就是一个国土。

第五种身,就是诸根互用。诸根互用,你们听惯了的,是不觉得奇怪。没有听惯经的,说这真奇怪!怎么奇怪呢?眼睛能吃东西,耳朵能看东西,鼻子能说话。你看,鼻子可以演说佛法。嘴呢,也可以听。又可以吃东西,又可以听,又可以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互用,每一根都可以有六根的这种能力,这叫六根互用,诸根互用。

第六,他得一切法而无法相。虽然得一切法,但是可不着一切相。没有相,没有法相。第七,能说一偈义——这一个偈颂的意思,这个义理,经无量劫,经过无量劫那么长的时间,也说不完这一个偈颂的道理。

第八,就是身遍诸处。他这个身,可以遍满一切处,犹如虚空一样的。这是八大自在我。

我大约上个礼拜讲的,谁不知这个礼拜就给我就都忘了!这是我费这么多气力,没有人拿着当一回事。但是,我也还不嫌会麻烦,今天再给你们讲一遍。你们再要记不住呢,等下个礼拜我再讲一遍。那么相信,一而再,再而三,无论如何会有一个、两个人可以记得住。

 “释迦牟尼佛他念”,“念”就是回忆,就是想。想什么呢?想过去无量阿僧劫,过去没有数量那么多的阿僧劫,没有数量。我于燃灯佛前,我在燃灯佛那个时候。在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他那时候是一个陶师。什么叫陶师呢?陶师就做砖做瓦的、做瓷器的,这种工作的师傅,这种的技术人员。就专门造砖,造瓦,造这个茶杯、茶壶,这些个瓷器。

那时候有一个古释迦。这个古释迦一看这个陶师的机缘成熟了,应该去度这个陶师去了。这个陶师叫什么名字呢?叫广炽陶师。“广”,就是广大的那个广;“炽”,就是五蕴炽盛苦的那个炽,就好像很多火似的那个炽。这广炽陶师一看见古释迦来了,他就欢喜得不得了,高兴得不得了!这回我也见着佛了。见着佛,他就听这个佛说法。一听佛说法之后,他即刻就发愿了。他发什么愿呢?他发愿说:你这个佛啊,真好!将来我成佛也和你这个佛一样,我的名字也叫释迦牟尼。就在这个佛前发愿,去修道。

从这个佛,到宝积如来的这个时候,这是中间经过七万五千佛。七万五千个佛,这叫第一个阿僧劫。那么他由做陶师那时候就发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行。经过七万五千个佛,就到宝积如来那个时候。这个时间有多长啊!你算算,这每一位佛,都不知多久才能出世。他经过七万五千个佛,这叫第一个阿僧劫。由宝积如来到燃灯如来这个时候,这又经过七万六千个佛的时间,这叫第二个阿僧劫。

由燃灯如来,再到这个圣观如来,这是第三个阿僧劫。第三个阿僧劫,他经过七万七千位佛。

第一个阿僧劫是七万五千,第二个是七万六千,第三个是七万七千佛。经过这么长的时间,这叫三大阿僧劫,他修成佛的。那么这个我相信以前也没有讲过,现在才给你们讲出来,这叫三大阿僧劫。

所以说“我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得值”,也就是值遇,也就是遇着。遇着多少呢?这回说得更多了,“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诸佛。“悉皆供养承事”:那么这每一尊佛,释迦牟尼佛都供养他,承事他。“承”,就是奉承而服侍,好像服劳执役,这个种种之类的。“无空过者”:哪一位佛,他也没有说空空的就过去,而不供养,都供养。

“若复有人”:假使要再有人,“于后末世”:在这个后来,末法的时候。“能受持读诵此经”:能以心受此经,身持此经,能以对着本子来读,离开本子来诵这个经典。“所得功德”:他所得的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我在以前三大阿僧劫,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诸佛,那个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百分之中,也不及其中的一千万亿分之一。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乃至于用这个算数,用这个譬喻来比喻,也比方不出来那么多的功德。所以我虽然供养过那么多的诸佛,那么大的功德,将来末法的时候有人,只要能受持读诵这个经的功德,就比我那个功德,高出百千万亿那么多的倍数。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你应该要知道,假设这世界上有受持五戒修行十善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于后末世”:在这个将来末法的时候,“能受持读诵此经”:有能受持读诵这部《金刚经》。“所得功德”:他所得的这种功德。“我若具说者”:我如果详细完全把它说出来。“或有人闻”:或者有一个人听见我这赞叹这个经的功德,“心则狂乱”:他的心里不但不信,而且发起狂乱来了,发起狂乱,就狐疑不信。

“狐疑不信”:怎么叫狐疑呢?因为这个狐,是一种兽类,就是狐狸。这种兽类,它表现得很聪明,实际上它是很愚痴的。那么这种兽类对一切的事故、事物,它都生一种怀疑。那么最显著的一种怀疑是什么呢?它在这个渡河涉冰的时候,在北方冬天,这个河上都结冰,那么这个狐狸要是从这个冰上边走过的时候,它走一步就听一听,走一步,听一听。听一听什么呢?听一听这个冰是不是不坚固?是不是这个冰这个力量受不住它这个身体,会把这个冰踩破了。所以它渡河就这样子。凡事它都怀疑,不相信,这叫“狐疑不信”。

“须菩提”:须菩提,你要知道。“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你应该知道,这实相般若的妙义,它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这种妙处你想象不到的。可是,它这种果报亦不可思议!那么如果没有善根的人,你听见这个经典就会不生信心。为什么不生信心?就因为他善根薄弱。所以这种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NextPage]

 

 

上一页: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下一页:究竟无我分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