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来源:溯源网站  宣化上人讲述2007-09-04 09:16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在前边这一段文说,凡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当到这个时候,须菩提又向释迦牟尼佛说了。“世尊”:须菩提说这一部《金刚经》,它的功德是这样的多,乃至于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演说,就是解说,或者自己受持读诵,这功德,比以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那个功德还大。既然有这么多的功德,那么这个经应该叫什么名字呢?所以他说,“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呢?这一部经应该叫什么名字呢?

“我等云何奉持”:他说,我们这些阿罗汉,声闻、缘觉和未来的一切众生,应该怎么样来顶戴奉持这一部经呢?我们怎么样来修呢?

“佛告须菩提”:这个空生,他这样请问这个经的名字。所以佛就告诉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佛告诉空生,这一部经,它的名字,你问它的名字吗?它的名字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金刚”,什么叫“金刚”呢?这个金刚具足坚、明、利三个意思。在前边讲题目的时候已经讲过,不过还有新来听经的人没有听过,听“金刚”这个名字就不明白,所以现在再把它讲一讲。本来我想,再找一个人替我讲,我又怕找不出来,所以还是自己讲一讲。坚、明、利,这三个意思。

怎么叫“坚“呢?“坚”就是坚固,坚固不为一切所坏。什么也不能破坏它,这叫坚固。而能坏一切,它能把一切都破坏了。说这个金刚有什么用呢?能破坏一切,把我一切都给我破坏了,那我一切都没有了。你所以不成佛就因为你有一切,你要没有一切就可以成佛了。你这一切就是你的执著,就是你的放不下。你这一切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有相那儿来的。有相,就是有形有相的,有形有相的都会变灭的。那么无形无相,它是不会变灭的。因为它无相,所以你不能把这无相给坏了。无相也就是无念,这个无念就是万法的本体。这一切法的本体就是无念。你要能到无念这种程度上,那就返本还源了。所以金刚,它这个坚固就是能破你这个有念,而不能破这个无念。这个无念也就是这个坚固。坚固能破一切有相、有为、有漏的法,能破坏天魔外道这种的神通。

天魔外道,为什么能破他们的神通呢?就因为他们有相。他没有到无念的这个境界上。要到这个无念的境界上,他也就不是天魔外道了。就因为他都是有所念,有形有相,做有漏的法,种有漏的因。那么这种有漏法和有漏的因,用这个金刚就可以给他破坏了,这是坚。

这“明”:明,就是光明。这个光明有什么用处呢?光明能破一切的黑暗。有光明就没有黑暗;你要有黑暗,就没有光明。你要光明充满了,黑暗就消灭了。所以金刚具足那个光明,光明之体,所以把这一切黑暗都给摧毁了。

利:这个“利”就是锋利。锋利就是像那个刀似的。这个刀要是利,就是斩什么就断了,一斩就斩断了。要不锋利,斩一下也不断,再斩一下也不断,这叫钝,而不叫利了。这个利,就是这个刀非常锋利。金刚的用就和这个刀锋利一样,能摧邪显正,把这一切天魔外道,这种的邪知邪见都给斩断了。斩断邪知邪见,斩断我们人的一切烦恼无明,可以斩断。

所以这金刚的体是坚固的,金刚的相是光明的,金刚的用是锋利的。所以,以金刚来作比喻这个金刚法。“金刚”作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所以这一部经就叫法喻为名。以这个法喻作这一部经的名字。

“般若”:般若有三种,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所有的一切经典中,所有一切的文字,这是文字的智慧。你由文字的智慧要起观照的智慧。观照,观就是观察,照就是照了÷照明。你先由文字般若而生起观照的般若,由观照的般若,而到达实相的般若这种程度上。什么叫实相般若?这实相是无相。实相者,无相也,可是无所不相也,无相无不相。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种,分而言之,是三种般若,合而言之就是一种般若。这个般若也就是一个代表的名词。代表名词——它的本体也是当体即空,当体即假,当体即中。你不要执著它,这是空;你也不要执著这个空,这是假。在这个空、假里边,你都无所著住了,这就是个中道。那么又者,这个“般若”,因为有多含的意思,所以没有翻译,还保留这个“般若”的名字。

“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到彼岸了。什么叫到彼岸呢?这个到彼岸,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做完了,这就叫到彼岸。修行,由凡夫到佛地,这是到彼岸了。由凡夫乃至于成佛,这是到彼岸了。你做一件事情,把它做了了,这也叫到彼岸了。彼岸是对此岸而言的,要没有此岸也就没有彼岸。此岸是什么?此岸是生死。彼岸是什么?彼岸是涅。因为我们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达到这个涅的彼岸,这叫波罗蜜。我们从旧金山坐船到奥克兰、到屋仑去,这也叫到彼岸。就是达到那个目的地,这就叫到彼岸,这就是波罗蜜了。

“以是名字”: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这一部经的名字。以这个名字,“汝当奉持”:你须菩提,空生,应该顶戴奉持这一部《金刚经》。顶戴就是恭敬的意思,好像戴到头顶上,这么恭敬。所以,我们研究佛学的人对佛经,一定要爱护恭敬,你要不爱护恭敬佛经,这就谈不到顶戴奉持了。那么你能爱护恭敬佛所说的经典,就好像恭敬佛一样。为什么?前边不讲吗?凡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这个经典所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佛的法身存在的地方,也就是佛法的存在地方,也就是僧伽存在的地方。有这个经典就佛法僧三宝都具足了,所以你必须要恭敬。

“所以者何”:什么原因你要受持这一部经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佛说这个般若波罗蜜,这是依照着中道实相的理体,这说有般若波罗蜜。

“即非般若波罗蜜”:要按照这个真谛理来讲,这就不是般若波罗蜜。真的是离语言,离文字。既然离语言,离文字,那么怎么会又有般若波罗蜜呢?什么都空了。这按真谛理,就是“非般若波罗蜜”。

“是名般若波罗蜜”:要按照俗谛来讲,这是个假名而已,这个假名叫般若波罗蜜。这个“佛说般若波罗蜜”,这是按照中道实相,说有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按照这个真谛理,根本没有这个名字。不立文字又怎么会有个般若呢。离语言,离文字,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那个道路断了,没有了,有什么般若波罗蜜呢?没有。心行处灭,你那个心所想的地方都没有了。所以这个不立文字。“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不过提个假名而已,也叫般若波罗蜜,所以你不要执著。你也不要执著空,也不要执著有;也不要有人执,也不要有法执,也不要有空执。你要一定说有这个般若波罗蜜,那就是一个执著。所以,“即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我说这个道理,在空生你的意思里边怎么样子呢?你觉得这个道理,认为有什么意见呢?你可以提出来讲一讲啊。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不”:你说,我说般若波罗蜜,你明白没明白这个道理。我再问问你,“如来有所说法不”,佛有说法吗?

“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对佛就说了,“世尊,如来无所说”:你说,这佛在这儿说法呢,就问须菩提,佛有没有说法,硬逼着这个须菩提,叫他说佛没有说法。那么须菩提,一看佛这么样问,明明佛在这儿说法呢,怎么还问有没有说法呢?这应该怎么答呢。须菩提大约一看,他解悟空理了。解悟空理,他叫空生,他解空第一。于是乎,他明白这个真正的般若是没有、无所说。所以他就说,无所说,“如来无所说”。

那么一般人,看这个经文,就会不明白。明明佛说法,又问有没有说法。须菩提就说,没有所说法。什么道理呢?须菩提和释迦牟尼佛,这互相问答,这是讲真正的般若。谈到真正的般若,既然不立文字,离开语言,那么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一切法空相,是无言说的。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临到圆寂的时候,入涅的时候,他说,没说一字,一个字也没讲。说,要有人说,说佛说法,这就是谤佛。这就是谤佛。

那么说,佛既然没有说法,为什么又有这么多经典是佛所说的?这个道理,对着有为的人说有为法,对着无为人要说无为法。《金刚经》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法也应该舍了它,何况不是法呢?佛所以说,他没有说法,就怕人执著这个法相,有了法执。有法执和这个我执是一样的。那么法执、我执都没有了,连这空执也要没有了。所以现在讲般若法门,是连这个空也都不要执著。

“须菩提,于意云何”:说须菩提,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子呢?“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在你意思里,所有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小的是邻虚尘。邻虚尘,就是和虚空是一样的,你看不见的。我们眼睛能看见这个微尘,再破成七分,这叫邻虚尘,就和虚空是一样的。好像在这个虚空里边,那个尘根本很多很多的,不过我们眼力看不见而已。但是这叫邻虚尘,与这个虚空做邻居了,这叫邻虚尘。那么,邻虚尘和能看见这个微尘,“是为多不”。那么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微尘你说多不多?“须菩提言,甚多”:须菩提说,这个微尘甚多,世尊。他说很多。

那佛又叫一声“须菩提”,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说这个微尘,所有一切的微尘,“如来说非微尘”:也是按照实相来讲,说它是微尘;要按照真谛来讲,它就非微尘,没有了;按照俗谛讲,那么它不过“是名微尘”而已,是个微尘的名。

所以,“如来说世界”:那么这个积微尘而为世界。微尘,就是这个依报的最小的;世界呢,这是一个依报的最大的。最大的这个依报,是从最小的积聚而成的。你这一个世界怎么有的?由这个众微尘,众多的微尘积聚而成的这么一个世界。要把这个微尘分开,这个世界也没有了。所以说,“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而已。

前边所说这些个道理,都不外这个空、假、中。你知道一切法空,这是个空谛;你知道一切法是假,这是个俗谛。你一切法空,这是个空谛;一切法是个假的,这是个俗谛。你要知道这个非空非假,也不是空也不是假,这合中道中谛,这叫中谛。那么现在所说这个般若,说来说去,没有说。

所以,须菩提善说般若;那个梵天的天王善听般若。须菩提问他说,我说什么来着?梵天说是,尊者无所说。那么须菩提问,那么你听的什么?他说,我也无所听。须菩提说,这是真般若。无说无听是名真般若。所以佛,“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都是假名而已。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须菩提,在你的想象怎么样呢?“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说你,你可以用如来这三十二相而见如来的法身吗?你见着这个三十二相,你以为这就是佛的法身吗?

“不也,世尊”:须菩提听释迦牟尼佛这样子再问他,他说“不也”,说不可以的。不可以以这个三十二相,佛的三十二种相好就当是如来的法身了。“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你不可以三十二相,就认为是佛的法身了。

“何以故”呢?什么缘故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佛的法身呢?“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如来,这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如来”是须菩提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十二相,这是一个应身的三十二相,而不是法身的三十二相。应身也就是化身。这个化身三十二相将来是会变灭的,不是永远的。佛的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你所说这个三十二相,这是应化身的三十二相。“即是非相”:这不是真正佛的相,不过这也就是按照假名三十二相而已。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说是,假设要有世界上的受五戒十善的这种男子,和受五戒行十善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他用好像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恒河沙数,这是太多了!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舍身喂虎,割肉喂鹰。

怎么“舍身喂虎”呢?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时候,在山上修行、修道。有一次他看见有两个虎,一个虎的母亲带一个小的老虎。因为这个天哪,下很多雪,把这虎的饮食也给断了。一切的这所有的畜生,也都不出来了。虎也找不着东西吃,于是乎就要饿死了。释迦牟尼佛一想:这一饿,饿死两只虎。这个虎母亲饿死了,把这个小虎也饿死了。

于是乎,他就发愿,把自己这个身体布施给老虎来吃。你想这个老虎是世间最恶的一种兽类,任何人也不会把自己的生命,来愿意布施给这个老虎做饮食的。可是释迦牟尼佛看见老虎这么样饿,于是乎就发一种布施心,就把自己的身体,跳到那个老虎的面前,给那个老虎吃。这是以身命来布施。

又“割肉喂鹰”。有个鹰要吃一个鸟仔。这个雀,就跑到释迦牟尼佛怀里去,叫释加牟尼佛救它——释迦牟尼佛那是在前生,不是在今生。说是它这个鹰要吃我,你快救一救我。释迦牟尼佛说,怎么样救你?这个鹰也就说,你救它,可是把我饿死了。你这是救一个众生,杀一个众生。你这也不是慈悲心哪。

释迦牟尼佛听见它这样说,于是乎把自己的身上肉,就割下来喂这个鹰,给鹰吃。这个鹰吃一块也不饱,吃一块也不饱。把释迦牟尼佛的肉都给吃了了,它还说不饱。于是乎释迦牟尼佛说,那好,你把我身上的肉都吃了好了。那么于是乎这个鹰也毫不客气,就把他身上肉都给吃了了。这叫割肉喂鹰。

那么,释迦牟尼佛以这样子的布施心来求佛道。我们现在的人,布施几个钱就觉得心也疼了,肝也疼了。呵!周身都觉得……舍出两百块钱来,那有三天睡不着觉。这两百块钱,我要做一个多礼拜、两个礼拜才可以赚得到两百块钱。算这个帐,算得很清楚的。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就不算这些个帐,所以他成佛。我们为什么还没成佛呢?就因为这个帐目算得太清楚。说那不清楚,要糊涂帐吗?糊涂帐也不要了。连个糊涂帐都没有,那就是清了,那就清净了。你要还有个糊涂帐,什么叫糊涂帐?你算不清楚,这就是糊涂帐。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舍过一千个身来救度众生。再要往详细了说,这所有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粒微尘那么多地方,不是十方诸佛舍身命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发这种大乘心。就不舍身命,所有的身外物,一切的财产赶快都要不要它,都要作布施。所以这舍身命,“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假设要再有另外一个人。“于此经中”:在这一部《金刚经》里边。“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就是乃至于最少,只念这四句偈颂。“为他人说”:为其他的人来讲解,解说。“其福甚多”:他这个福报,就比你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还多,那个功德比那还多。你们听《金刚经》之后,赶快去到各处去讲《金刚经》去了。好做多一点功德,得多一点福报。这个比你们布施多少钱的功德大。我现在给你们讲,我的功德也不小的。(笑)

[Next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