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直室外小行无所求

来源:溯源网站  妙祥法师2012-08-20 06:59

下面讲第十句:“绕直室外小行无所求。”

“绕”就是圆满意。以右绕为正,左绕为邪。佛法,都是这么右绕,不允许左绕,左绕是外道左绕,我们都得右绕。绕是圆满的意思。绕行,有时候面积很小,我们应该绕行。比如像念佛一样,我们这屋要念佛啦,就从右往左,这么绕行。我们可以绕塔等等。这都是我们应该绕行的。

在修行中要不管是遇到绕行,还是直行。“直行”,就是从这头走到那头,有的时候甚至走了几十里,这叫直行。还有室外,在室外行。经行,不管是绕行直行,室外还是室内。室内就是绕屋子以内,外就是到外面。“小”就是面积特别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就几步距离,也可以经行的。

《四分律》卷五十,佛言:听作经行堂。可以长行作,作时一切所需,尽应给与。”“听”就是允许的意思,做经行堂,就是做专门经行的地方。佛对经行,非常重视,可以做经行堂,就做一个屋子,专门经行的,可以做长行作,而且做时,一切所需,尽给与。对经行,应该满足供养。

“有上座比丘老病、身体羸弱”,就是有长老,出家年头很长的比丘,有的老了,有的身体病了,身体弱了,怎么办?经行时倒在地上,有时候经行就倒在地上了。佛言:“可以用绳索系两头,循绳索经行,”就用绳子拦上,从那头拉到这头,有的身体弱了可以扶绳子走,经行,对老年人可以这样。我们这里,有很多老年人,将来经行的时候,可以用绳子圈个圈,可以扶绳子走。这是佛所允许的。

“若恐手磨破”了,因为老磨这个绳子,手容易磨破。“可以用卷或竹筒穿在绳子上,手捉筒循绳经行”,就是用一个布卷,穿在绳子上可以滑动,或竹筒可以滑动,扶这上也可以经行的。你看看,佛对我们老年人经行,要求得多么详细和照顾。“经行时疲劳,可以两头安床,以便休息”,就是说如果经行累了,两头都可以安床,都可以休息的。佛对经行非常重视,所以说,对老年人给了这么多的开缘和方便。这就是说明经行对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有信心。将来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这种经行。

佛经常于夜里,二到三时经行,印度一时为现在的四个小时。就是大约在两点到六点经行。我们知道,佛在世的时候,佛的休息时间是一个小时。出家比丘的休息时间为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在用功。佛常常都是半夜以后才休息。半夜休息了一个小时以后,佛就起来,开始经行。所以说佛经常经行。两点到三点,我们还正睡觉,正睡得香呢。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不证道?就是我们不能够起来去经行。

“灵鹫山、鹿野苑等处皆有佛经行之(石)基”,就是在印度,有灵鹫山,还有鹿野苑,都能看到佛经行的这个石头,走过的地方。多宽呢?“阔是三尺六”,三尺六宽。“长有二丈六、七。以上石作莲华开势,高二、三尺六,阔一尺。有十四五,表圣足迹”,佛走过以后,都留下了足迹,就是踩在石头上,石头上都有佛足迹的。现在印度这两处,还有佛经行所留下的足迹。有尺寸的。刚才讲了这个尺寸,在佛教里都有记载。所以我们经行是有传承的,从佛就是这样的。

在律中多言可做经行堂。就是说,在律藏中,戒律规定了,很多地方可以做经行堂的。《大比丘三千威仪经》云:“可于五处经行”。我们应该知道,第一个“于闲处”,就是闲静处。没有人打扰的地方,作为我们经行处。第二“于户前”,就是你的房子前,做经行处,可以绕房子走。第三“讲堂前”,讲经堂前可以做。第四“于塔下”。这个绕塔呀,在密宗来讲,特别重要。他们的塔,建塔这个周围,都要建绕塔的基石,便于大家在那经行。第五“于阁下”,就是楼阁下,都可以。以上意思即多处都可经行,戒律开许了很多地方都可以经行。我们应该把经行用在一切处,不管走路,或其它的时候,我们都要经行,因为经行可以见佛。

唯除以下地点,是不允许的地方。有什么地方呢?《僧祇律》卷三十五云:“不得在坐禅比丘前经行”。这边有人坐禅呢,你在那绕圈,打扰人家修行了,这不允许经行。“不得众僧、徒众、和尚、阿阇黎、长老比丘前经行”。不得在众僧,就是在僧中,有时候,对大众应该恭敬,不应该经行。在和尚、阿阇黎前,这都不允许经行。长老比丘前,都不允许。所以这几处地方要记住。

同时,不应该在淫女,不干净的地方经行。也不能在摴蒱,就是赌博的地方,不能经行。还有屠肆,就是屠宰的地方,不能经行。还有狱卒,杀人前,就是监狱一类的地方,杀人的地方。比如说,现在要枪毙人,你不能跑那儿去经行。子弹容易碰着你,或人家以为你要抢法场呢,是不是?那个地方不能去。所以说,避免讥嫌。另外避免意外的杀身之祸。所以说这个经行,也是有地方的。

“绕”,我们知道右绕,“直”,就是直来直去。我给大家讲一个直行的事。大约时间也是九四年,我和一个老师父,就是运老和尚。他那时候七十多岁,每天也经行。他在营口,早晨呢,是早早的起来,上盐滩(产盐的地方)。拿着一个方便铲,提着一个蒲团,就去打坐了。盐滩全是海水,搭个小棚子,那个小棚子很有意思,就四个杆,支个盖,周围都没有挡的。他七十来岁的人,要走很远的路程,去那儿打坐。他跟我讲:“刚一去了,在那儿打坐,路上汽车声音还能听到,过了一会,就什么也听不见了。”打坐,搭个棚子,就遮遮雨,遮遮太阳,就完事了。

这位老和尚每天中午过完斋,下午他还要经行六七里路,来回得将近十来里路吧!每天都要走。有一天我们俩同时经行,他在前,我在后,就拉开了一段距离。因为经行的时候,大家应该注意,就是长老应该在前,年龄大的在前,岁数小的,应该在后,不应该抢到前面去。老和尚说:“咱俩分开,我在前,你在后。”我说好。他在前面走。

这一天,我就走了很长一段距离。我抬头一瞅:啊,老和尚看不见了。我说这老和尚有神通啊,走得这么快,我是年轻人,走了这么远,也没看见他在哪里。我再回过头来一看,老和尚在后面休息呢。原来在我走的时候,走到他跟前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一直走过去了。

后来老和尚看到我这么用心,非常高兴,跟我讲,他说:“持戒就应该皎如冰霜。”说:“我头几年,(指的哪年我不清楚),要是早遇见你,从九华山我就不回来了。”他们那时候,三个老和尚,都上九华山。后来呢因为那地方很困难,互相没人帮助的,就都回来了。这老和尚对经行很认可,而且对经行的人,他也很称赞。

所以说,经行呀,有时候会把周围的一切都放掉,这个非常好。“绕直室外小行”。这个“小”我要强调一点,什么是“小”?就三两步,也可以经行的。有时候经行,可以迈开大步走,迈开中步走,有时候也可以半步半步地走。

我在闭关的时候,因为打七,也要有一段经行,要经行七天七夜。就是站着不允许坐着,要七天七夜。这个走的时候,因为我的房间非常小,按现在来讲,也就是一般房间的半间大。再去掉炕,那整个的路啊,有没有这个宽?(讲台的桌子宽度)这个长度,也就和这个桌子差不多,也可能没有这个长。而且宽度也和它差不多少,除了炕沿,也就是这么大的地方。就这么大的地方,也可以经行。这么大地方,也经行了三年时间。所以说,我们大家不要要求环境,应该有什么环境,算什么环境。我们大家在任何地方,就几步,也能经行,这才行。

有时候,我们的人要想修行,需要很多的条件,等到条件来了,你又不做了。所以说这没有意义。修行就是当下就去做。所以说这个小行很重要。大的地方,更应该清楚。为什么我们要直行,要不分别室内、室外,小行目的就是一个无所求。我们知道,有所求,就有了痛苦。众生为什么成众生?就是因为有所求。

因为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

[NextPage]

 

上午讲到了第十句“绕直室外小行无所求”。通过我们绕行和直行,室内行和室外行,或小行,在一切条件中,没有自己所要求什么。为什么要无所求?就是我们在修行中,不讲任何条件。因为我们知道,修行是为了了脱生死。生死在何处?生死在念念之间。不是在室外,也不在室内;也不在大,也不在小。在于我们无所求。只有无所求才能真正的经行。

人这一生修道,怎样来对待人生?怎样去掉人生的痛苦?那就是无所求——无所求品自高。只有无所求才能没有痛苦;有所求的人,不管你是有钱也好,没有钱也好,他都会痛苦万分。

修行也是一样,有所要求的,正是与佛道相反。佛法是无为法,只有无所求了才能与佛法相应。所以说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看开。

我们知道生死在念念之间,不再往别的地方追求,只要是能修心,在什么地方都能修,关键是在我们是否无所求。所以说这个无所求啊,也是我们修行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大悲寺的僧人要求,其中就是不允许化缘、不许求人。冷热不许求,好坏不许求,生死也不允许求。因为有求就有苦,无所求正是“求”。这个有点体会,和大家讲一下:

在九五年从五台山走回来。半路中,有一回突然感冒了。因为住草垛,早晨起来有点头疼,有伤风的迹象,发烧的迹象。那时没有钱,也没有药。当时就想啊,这要是有病,走到半路,病重了怎么办?发高烧了怎么办?最后修道不能到底死了怎么办……想了很多。佛法里又不允许我们求人,除了乞食之外,不允许有任何要求。是否可以乞药物?当时啊,自己想的也很多。但是还是被无所求所战胜,没有去乞药。

在走到一个大石头旁边的时候,坐下休息,突然发现这个草地有几片药。当时想,有药,也不知道是什么药,能吃不能吃?也不清楚。因为药没有名是不能吃的。顺手捡起来一片,一看写着“安乃近”。当时,找一下周围是否有瓶子,没有。看看药片的光洁度就像刚放上去的一样,没有经过一夜任何被露水打的痕迹,都没有,也没有损伤。其中有一个是两半的。当时就把它捡起来了。捡了九片药,那两半的没有要。自己就感觉到,如果你能够无所求,佛菩萨都是会护持你的。后来这个药也没有吃,没吃病也好了。后来这九片药,由于时间长,包在纸里也都化成粉末了,也就扔掉了

所以说无所求,也正是“求”。有所求是绝对不会满你愿的;只有你无所求才能圆满一切。不光事物能圆满,同时也圆满了你修行的佛道。所以我们修行一定无所求,不要求大,不要求小,求好,求坏,都不要求

别人有过这样的事,要和我探讨一下,说:“师父修行,得需要一个好环境。”我说:“好环境也得修,不好环境也得修。”我说:“我这一生,如果有个狗窝能住,我也去住。不要有什么求的,这才是正确的。”

在修行中,无所求是很重要的。前年行脚途中,遇到一个台安的居士。她很孝敬她的父母。她的父母有病,其他的几个儿女都不愿意管。她愿意管但又无法去治疗,没有钱,又不愿意去求人。我说:“你不求就是对了。”她说:“我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告诉她:“你把你的房子卖掉,换间小房住,押地也要供养。”她说:“卖掉,那我住在哪儿?”我说:“哪儿都可以住。”她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和信任,马上就回去了。她说:“我真正的懂得了佛法的意义。”

后来我又碰到她,我说:“你那事处理怎么样?”她说回去后,通过她的认可,想这么做。但是还没有这么做,她所有亲属的态度就转化了,父母的病情也转好了。

所以说,无所求,这才是转化一切最好的动力。我们人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这么多的难处?就因为我们有所求。人和人之间不要有所求,自己跟自己也不要有所求,永远无所求。病了无所求,不管在什么样的困难下,都应该无所求宁死也不求人,这才是修行的态度。这非常好,不管环境如何,只要无所求我们都能修行;有所求我们就会失去了修行的机会,被境所转。无所求的人,就有一种刚骨。有刚骨的人才会真正有慈悲心。这是第十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