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希有分第六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那么,方才所说这个四句偈颂就是“若以色见我”,这释迦牟尼佛说的,以这个有形有色的,你在这个地方想见如来,想知道如来的法身。
“以音声求我”:这个音,就是声音的音,不是因果的因。这个声音的音,你以有声音的这种的思想来见如来,“是人行邪道”:这个人所行的不是正道,不是真正佛法,“不能见如来。”所以,说完了这个偈颂,这也就是表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现在释迦牟尼佛说完这话,须菩提就要说了,他又有了见解了。
有什么见解呢?他生出怀疑来了,他说,“须菩提白佛言。”这个“须菩提”是结集经藏的人说的。“白佛言。”这也是结集经藏阿难加上去的这段文。
说,“世尊”——这个“世尊”,是须菩提说的了,“颇有众生”:可有这个众生,“颇有”也就是可有众生、或者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他听见佛所说的这种言说和章句,也就是这个经典,“生实信不”:他能真真实实地生出一种信心吗?会不会他不相信呢?这就是问释加牟尼佛。
“佛告须菩提”:他这样一问,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须菩提说了,“莫作是说”:说你不要这样讲,你不要作这种的说法!为什么呢?
“如来灭后”:他说,如来灭度之后,等“后五百岁,”如来在世的时候,这个五百岁,叫禅定坚固,也就是修行证果的人多。等如来灭后,再后五百岁,这是多闻坚固。那时候,人人都研究经典,多闻坚固。
然后再有五百岁,就是寺庙坚固。等末法时代呢,就是斗争坚固。现在我们这个时候就斗争坚固。那么释迦牟尼佛,说是等我灭度了,“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有人修持戒律,专门持戒修福。这个人,“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他对这《金刚经》,这一段经文,他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他以这个经典的道理,作为真实不虚的道理。“当知是人”:你应该要知道,知道这个人,他不是“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他不是于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这个时候种的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已在这无量千万劫以前,“种诸善根”:他种这个一切的善根。
怎么样叫种善根呢?种善根,就是要在三宝面前来种善根。供养三宝,这是种善根。你恭敬三宝,这是种善根。你信仰三宝,这是种善根。
这个善根,就是和这个恶根是两样。你不供养三宝就增长你的恶根;你不信仰三宝也增长你的恶根。你对于三宝疏远,那就是对你的善根疏远;你对于三宝亲近,那就是增长你的善根。所以,在北俱卢洲的人就不见佛,不闻法,不睹僧。在北俱卢洲那个人,所以他的善根就会断了。
你想要增加你的善根就要供养、恭敬、信仰三宝,皈依三宝。你皈依三宝,这是你种善根的一个初步。然后你再能受五戒、八戒、菩萨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轻,这是菩萨戒。再能进受比丘二百五十条戒,这种种的,都是种善根的因缘。还有你去修这个五戒、守持五戒、行十善都是种善根。
这个善根,你看是看不见的,你听也听不见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你嗅之,它也无味,没有什么滋味。你做去,往前去种善根,也不觉得它有一种东西,因为它是无相的。前边那不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有相是虚妄,无相就是真实了。
所以我们一般的人,只知道为这个身体来作打算,而不为善根作打算。这个善根是什么呢?善根也就是你的法身,善根也就是你的智慧,不过它变变名而已。善根就是好的根机,好的基础。好的基础,必须要你去修去。
你有了好的基础,你的法身也就显现了,你的智慧也就增长了,你本有的般若实相的功能也就恢复了。所以这是种种种的善根,你必须要在三宝的面前来种。你种到三宝的面前,这种善根终究有一天,它会结菩提果的。如果你在外道的地方种善根,你种多少,种时间再久,也是虚而不实的。你在三宝面前种善根,这是绝对不会虚种的!所以要“种诸善根”。这个“诸善根”,就是种种的善根都要去种,就是所谓: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也就是种善根。
“闻是章句”,因为这个人,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所以一听这个《金刚经》,“乃至一念”:就在这个一念之中,“生净信者”:就生出最清净、最纯洁这种的信念。这种的信念,就是不杂,没有疑惑心,真真实实地信了。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须菩提,你应该要知道,如来悉知悉见这个人哪。“是诸众生”:这一个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他会得到如是无量福德,得到这种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何以故”呢?什么缘故他会得这么多的福呢?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人,他把人空了,所以他也没有人相,也没有我相,也没有众生相,也没有寿者相。
什么叫无我相?无我相就是没有我了,把我看空了。什么叫没有人相?就是人空了。我也空了,人也空了。人我都空了,所以众生也就空了。众生空了,那么也自然就没有寿者相了。寿者相就是想要永生,得到永远都生存着,这叫寿者相。你凡是爱惜一切的物质,你不破坏它,这都叫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那么人空,法也要空.所以一切的法相也没有了,也空了。“亦无非法相”:也没有一个,那不是法的相,到这个法的本体上,也没有一个是法,也没有一个非法。
“何以故”:什么原因哪?“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假设他这个心要有一个法相和人相、我相,这就是执着到我、人、众生、寿者了,这还是着相,他还没有得到解脱,没有真正的放下。
“若取法相”:他要取这一切的法相,法没有空,这也是着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相上了。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若取这个非法相。法相、非法相,不是法的相,也就是着我、人、众生、寿者了。他都没有把它看破,也没有得到人空,也没有得到法空。人空、法空没有得,所以还是有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因为这个,所以就说不应该取这个法相,不应该有所执著这个法相。
“不应取非法”:也不应该取一个没有法的相。怎样子呢?“以是义故”:以这种的道理,这种的意义的缘故,“如来常说”:你在过去常常听见佛常说过,说什么呢?“汝等比丘”:说你们这些个比丘啊,“知我说法,如筏喻者”:你们应该要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我所说的一切法,就好像一个船似的。这个筏,就是个船。
“如筏喻者”,你用这个船干什么呢?这个船是度生死苦海的。你生死了了,你就应该把它放下。你要生死没了,你用这个法去修行去。生死要了了,还要把这个法也放下了。你要不放下这个法,你有一个法执。不放下这个人,你有一个人执,人的执著。你不放下这个法,就有法的执著。你要有法的执著,这又成了一个法病了,成了一个病了——这也是病。你治病,用这个药来治这个病。病要好了,你还要吃药做什么呢?你病没有好,你应该吃这个药;如果病好了,再要吃药,那简直就是一个狂人了。那就是一个癫人了,疯癫的人了。为什么呢?他自己不知道病好没好呢!
所有的法,你这一切的比丘应该知道,我给你们说的这个法,教你们了生死;如果生死了了就不需要法了。所以说,“过河不需舟,”你已经过了这个河的时候,就不需要再背着一个船去跑路。你如果过了海,然后说我这个船没有地方放,我背着它吧!把它背着,背着这个船跑路。你说,这个人要见着你,哦!都认为你是一个发癫的人、癫狂的人。癫狂的人哪,英文不知道叫什么,大约就是crazy。
这个“法尚应舍”:那么你过河不需舟,生死了了,就要把筏也放下,要人空、法空。那个真正的法尚且要把它放下,“何况非法”呢?何况你所执著的,一般人所执著的,那么又怎么可以不把它放下呢?法都应该放下,那要不是法更应该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