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七年行脚前开示
二〇〇七年行脚前开示
◎妙祥法师
时间:二〇〇七年八月十六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学戒堂
听众:全体僧众
今天上午跟大家讲一下行脚的注意事项,行脚马上就要开始了。每年一度的行脚,对咱们来讲是一个重要的佛事活动,它的意义是很大的。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它的重要性,可以说关系到我们整个佛教是否能够按照佛陀的这种教理去走,也是僧种延续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脱生死,更好地度化其他的众生。因为我们有这个愿力,所以我们才出家修行。要想断除这个三界的烦恼,你必须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做。佛陀的教诲首先就是——比丘就是乞士。乞士就要行头陀,要乞食生活的。如果不能乞食生活,实际上是不允许剃度出家的。所以说,出家人必须得苦修,同时还要乞食生活。
乞食对我们来讲,对咱们僧团还稍好一些,对外面的僧人几乎是陌生的。他并不知道乞食是什么样,也不知道乞食里面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这个乞食的意义非常大,从佛到菩萨、罗汉没有不进行乞食生活的,所以僧人必须得乞食生活。
这种生活它内在的含义就很深了,从我们乞食就能体会得到。第一个能降伏我慢,比如说在修行中,有很多人起了很多的烦恼,而且自己不能降伏,要借助我们行头陀的过程把它调整过来。另外一个就是知道世事无常,通过我们行脚时不断地走,知道世上是无常的,使我们没有留恋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再一个,行头陀能启发我们的菩提心,大悲心,特别是与众生的接触,不管好或坏,我们都能够平等地对待,没有分别心。
比如说乞食,乞到食物或乞不到食物,给或不给,给好给坏都不起分别心,用我们的这个清净心来度化众生,所谓的度化就是去掉我们心中的贪嗔痴。所以在这个行脚过程中,这些法对我们来讲就是特别重要的一课。你如果不动想修行得道,有时候是得不到的。虽然某些方面的意义有近似的地方,但是你若不通过实践是摸不到边的。特别是末法时期,我们的根基越来越不行,而且人的知见越来越深,往往都是以理代行,懂得一点理就以为我这就什么都明白了。实际上那是害人的,因为真正的理必须通过行来得到它。
所以说,我们有时候把一个假理当成行,也就像世间人说的——是嘴把式,说得很好,但是做起来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更主要的,我们想得到正知正见,也就是入佛知见,必须按照佛的教诲去行,才能入佛知见,有一个你做不到,它也不会真正的入佛知见。也就是说,你要是在持戒方面不清净,如果你摸钱了,你的知见马上就变了。摸钱,甚至是想摸钱的这种思想,别说你没摸,就是你有想摸一点的想法,这个知见马上就变了。如果你摸了,这种知见就彻底变了,就反映不出来你思想上的斗争,完全顺着这个知见走了。
比如说吃饭也一样,如果你日中一食,你就有一个日中一食的知见。如果你要是说吃两顿饭,知见马上就变,你多吃一口就变了。就是想吃,它都变。所以说这个知见非常来之不易,必须得和我们的行力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知正见。不管是睡眠还是饮食,也就是财色名食睡,我们都得想办法克服,只有这样克服,我们才能获得心里的安宁,才能获得正知正见。
我们不像六祖等等这些大德,一下子就放下了,马上就得到正知正见,这也是无始劫修行所得来的,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虽然像六祖那么样的大根基,但他也在猎人队里,呆了十八年还是十六年?呆了那么长时间,和这个杀生的猎人生活在一起,体会到生死无常,不断地把自己心摄住,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佛法里真正的含义,后来再出来弘法。
你想,六祖都得这么样去苦修,而且费这么大劲去努力,才获得最后的成就,何况我们一个凡夫,更应该去这么做,所以说,苦修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到实践中去磨炼,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所以说每年的行脚,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通过修行,到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进一步锻练,再把它反馈回来。回来后,我们再确定怎么来调整我们的心态,顺着哪条路去修,这是很主要的。所以说行头陀它关系到佛法是否能存在的问题,也关系到僧种是否能延续的问题。如果没有头陀,你想再有僧种,这就不可能了。所以说,头陀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至关重要。
由于条件的关系,我们走的时间不能太长,因为我们现在还属于学习阶段,不能把我们自己的修行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要把整个佛教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上。现在的佛教还处于一个危险的时刻,非常危险的时刻。有的人可能已经听说了,有一些地方很不尽人意,而且普遍的几乎把佛教的性质都改变了,这些问题确实难以张口。我本来想……不说了,大家都清楚。
现在就是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太多了,提起来就令人伤心,更主要的是令人胆寒,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不是说以后有危机感,而是很快就会出现的。我们现在还有这个因缘,就是说,我们还是按照佛法这个方式在努力。如果我们努力得好,我们就给佛教争取了时间,争取了环境。我们如果不努力,这个佛教就——不能说一点希望也没有,但是很危险的。
这种危险哪,等到一旦发生的时候,我们再想回头,再想振作,什么都来不及了。不能顺着我们的要求去挽救佛教,必须按照我们应该做的这种趋势去挽救。所以说我们现在责无旁贷,必须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还要严持头陀行。这个头陀行,应该像种子一样把它撒开。
有的领导也问过我:“你为什么不在海城这一块走,为什么要往外地走,走到外面的地方?”我是这么回答的,我说:“一个是时间,我住世多长时间不敢说,生死无常的事情。另外呢,中国地方大,如果全在海城这一块,这就太小了,应该把这个种子在各个地方都给它撒上。至于撒多少先不管,至少留点希望,叫人知道还有这么个声音。必然会唤起修行人的注意,让他们知道,世上必须得有这种修行人。所以说,这个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种子赶紧撒开。撒开以后,佛教就有点希望,否则的话,是很危险的。用一般的小善来解决佛教往下走的趋势,恐怕是不好使的,必须按照佛法的修行方式去走,才能唤起佛法的振兴。”
这里面具体的内容不多说了,因为有很多的事情是很殊胜的,有的能感受到,老人(多年参加行脚的僧人)都知道一些。这意思就是说,这个头陀行对我们很重要。
在行头陀期间,我们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个,在行头陀之时,要贯彻我们平时所说的依教奉行。这个依教奉行对我们来讲,在修行中是最关键的一部分。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呢?因为我们的知见都来源于我们的想法——我们多生多劫积累的想法所形成的知见。这种知见,它与佛的知见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说这是很危险的一个地方。
在修行中,现在人往往都是在修知见,修什么知见?就是把这个世间的知见,有时候换个方式又把它巩固起来了。所以修来修去,没有多大变化,还在世间法里转悠。这个是很危险的,也是很可怜的,做了很大的努力,而往往修的是自己的知见,只不过换了个方式。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知见破除,不要有自己的知见,没有自己的知见就是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并没有固定形式,说固定哪个是佛的知见,只要去掉我的知见就是佛的知见。
这个无我的知见怎么来获得?如果从一事、一事,有时候获得也很难。比如说佛定的戒律,有很多方面,但是有时候微细的方面我们可能就没有展开,就不太清楚了。那我们用什么来进一步地把这个戒律弘扬开,能贯彻到实际行为中去?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依教奉行,也就是听话干活。
有的人说:“师父,你这个依教奉行和听话干活,简直就像那个奴隶主似的,管奴隶的,没有自由。”是,因为这个依教奉行就是不给我们自由,不让我们生起一丝一毫的自由。因为如果给了我们的知见自由,它就会顺着这种方式任意地发展。所以不给它任何的机会,一点机会也不给它,不管好的坏的,都不给你机会。
我们的知见有时候会打着好的旗号来破坏佛的知见,比如我做这个事情,“我这个是对的,我的想法是对的,我的心是好的。”它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不断地发挥自己的知见。我们在修行佛法中,有时候往往就被世间法迷住了。“你看他做的善法,这对呀,这不挺好的吗?”但是你不知道,它不是佛的知见,所以他修来修去又从原地踏回来了。有的稍好一点,也就修了人天福报,但和了脱生死没有关系。所以说,我们要想了脱生死,首先就要破除我的知见,不管好的坏的都要破除,毫不留情的破除,一丝一毫也不允许有。
有的人说:“师父,是不是太狠了,允许我们点自由吧?”一点自由都不给,包括吃饭、睡觉、上厕所……就什么知见也不给。说我打坐念佛,一切知见都不允许有。这样的话,把我们所有的知见灭掉了,你才会显出佛的知见。如果有了一点知见的存在,它就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就会反扑过来。这个事情跟大家讲,应该引起注意。
我们修行佛法就是想破除自己的知见,用哪个方法最好呢?我们把戒律总结一下,最好的方法还是依教奉行。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依教奉行,不要挑对和错。我们修的不是世间的东西,我们应该修这个内心。内心依教奉行了,在世间上可能有所损失。比如说这杯水不合适了,师父说:“把它倒掉。”你想:倒水多浪费啊,这留着浇花也好啊,或是别人喝也好。是,你光看到浪费了,你没看到你心里的污染,那个可厉害了。所以得毫不留情的、迅速的把它丢掉,不能有任何知见,认为它好或坏。我们注重的是心,虽然我们损失了水,但我们保住了内心的这片清净,这是我们的根本。不能因为小利而失去了真正的利益,因为我们出家了,不可能去做很多的坏事情,所以得注意小利和大利的问题。特别是这个小利和大利的互相争夺,那是很激烈的。有时候我们往往不认识这个问题,一到具体事物,往往就以利来衡量我们的心,这是不对的。
我们必须以心役物,不能让物役心;你不能让物来支配你,必须用心来支配你,这是很重要的。要轻物重心,重视这个心。这样的话,我们才知道心物是一致的,不是两个,我们往往把这两个对立地看待,那是错误的。如果你对立的看待,它就会重物轻心。
如果你明白心物是一致的,你会重心而且并不排斥物,但是也不被物的这种假象所迷惑。只有我们这样不断地舍去财色名食睡,我们才能获得这个心。这个物就是财色名食睡,所以我们要在这个上多下功夫。这个功夫怎么下?就是依教奉行。这个依教奉行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
一个依教奉行,最起码的我们感觉到少了很多的烦恼,麻烦也少了,也不用操这么多的心,很自由的事情。好像是捆住了,实际上是给我们自由,没有任何物质能捆住你,也不允许任何的思想和任何的烦恼来捆住你,就是依教奉行,不再分别了。本来既轻松又愉快,很真实的,但我们内心的习性就不服气,它要反复地发作。“不行,这不对,这哪对?他怎么可以说我呢?他怎么可以批评我呢?他怎么叫我干这个?他怎么不重视我呢?师父怎么又不搭理我了呢……”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会在这个分别心上生起很多的烦恼。
我们想把一个事情弄明白,这恐怕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弄明白,这个时候我们就耽误了很多的修行,时间不理我们。你克服一个知见恐怕得克服几年才能明白,有的甚至克服到头破血流才明白一个事情。“哎呀,我错了!”当你知道错的时候,其它的知见已经养成了。解决了一个矛盾又增加了很多的矛盾,这就不合适了。
所以我们得抓住一个宝贝,就是从时间上、从质量上、从各个角度来依教奉行。这个依教奉行特别的殊胜,不管我们理解或不理解,我们去依教奉行,这样我们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有的人是撞了南墙才回头,撞得头破血流的。这个头破血流暂且不说,你得耽误多长时间?甚至几年,甚至半生,甚至这一生。你应该知道,你为一个问题碰得头破血流后再回来,这个事明白了,那个事又形成了,这就不合适了。我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采取的这个依教奉行,它是无价之宝,就是当下解决问题。
鞍山有一个市长秘书,头几年来过,他看到这个“依教奉行,听话干活”。他说:“这就是赵州茶啊!”他给了这么高的评价。当时说得我也挺震惊,没想到这么一个领导级的干部,他对佛法有这么高的认识。因为我们容易听师父讲,讲过这些事情,怎么依教奉行。他看完了马上就说:这就是赵州茶、云门饼。所以说,咱们的特点也就是依教奉行,大家不要轻视它。
编者注:赵州茶、云门饼是禅宗两个著名的公案。有人前来请教赵州禅师如何参禅,赵州告诉:“喝茶去!”这就是“赵州茶”的来源。比如《赵州禅师语录》载:赵州见一僧问曰:“汝曾到此不?”僧云:“曾到。”州云:“吃茶去。”又问一僧云:“曾到此不?”僧云:“不曾到。”州云:“吃茶去。”院主问:“曾到不曾到如何都吃茶去?”州乃唤院主。主应诺。州云:“吃茶去。” 赵州茶并不是真让人去喝茶,而是告诉一切放下,一切都不要去想,当下就得到你的自心。禅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解释的,只要有所言说,就落了文字相。所以说:千言及万语,不如吃茶去。
而云门禅师常以“饼”来开示,此公案称为云门饼,与赵州茶并称。比如有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云门答:“胡饼。”(“胡饼”为胡麻所制之饼)云门禅师又常掂起一块胡饼考问学人:“是什么?”学人无论答是与不是,都属于错误,此时只能意会,是无法言说的。所以说,无如一个胡饼吃却了事。
所以说,我们在行脚的过程中,就是依教奉行,不要有自己的想法。说:“我背着包,累了、沉了,师父你赶紧歇一会儿吧。”师父说不歇那就是不歇。“师父,你看我坐的时间长了,赶紧走吧,天快黑了。”师父说不走那就不走。他说:快下雨了,咱找个地方。师父说不行就是不行。什么都不以你为主,因为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在起作用,所以师父不能随着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走。本来就是一个修行过程,但由于我们不理解,而认为:“哎呀!出来真憋气。”实际上,不憋气你不会成就的,所以必须要憋气。
这个依教奉行在行脚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关,特别是背着大包,师父的脚还疼。“师父你要是脚不疼,说不定我们走得很快。”也未必,因为一切都在因缘之中。我脚疼也好,走得慢也好,它不是我想慢走,是大家共同业力所形成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埋怨也没有用。你埋怨只是自己起了分别心,你不知道师父就是你的一部分吗?就像蛇似的,前面有个头后面有个尾,你是尾,我就是那个头,实际上两人都是一个,这是一致的。
所以说,在行脚过程中也好,在平时也好,不要起任何分别心。我们只有不起分别心,我们的心才会去掉自己的知见,所以我们要在去掉自我的知见上下功夫,一定要从这开始,别的路你是走不通的,你走啥路也不行,目的都是一个。比如说坐禅,坐禅我们叫静虑,为什么呢?就是去掉我的知见,不要有“我”的想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去掉。
六祖曾经说过: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善恶都不允许思。你有思,思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思就是世间法,就是生灭法,就是妄想,就是无明,所以不允许你有任何思。当然了,我们在坐禅时可以这么用功,我们一旦不坐禅的时候,我们的功就用不上了,特别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我们怎么来做,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关键。不要把这个禅定荒废了,死在这个坐禅上,要用在日常的所有事情上。特别是人事上更得用,我们最大的斗争可能就是在人事上的斗争,互相之间的斗争。你说一句话我说一句话,你这种看法我这种看法,这是我们最大的弊病,必须在这个上面用功。
禅定禅定,不是你坐禅就是禅定,是通过坐禅的方式,有了一定的定力和悟性,再把它用到实际中去,来破除我们的幻相。我们不能老上当,应该把这个禅定用在当下上。就是说,在每一个起心动念上都要破它,逐渐地破。为什么在当下破?因为一个念头有无数个刹那,不在刹那上下功夫,你永远破不了无明。但是我们抓不住这个,那我们就抓住粗的,在我们每个念头上下功夫,念破了,刹那就会逐渐地停止,逐渐地减慢。它减慢了,我们逐渐地就抓住它了。(编者注:刹那,翻译为“一念”,经中说,我们一弹指之间,即已含有六十个刹那。又言: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
也就像参话头,我们参到前面去了,参到话的前头。什么是话的前头?就是无明刚要起来的那个头,就抓住它的头,一下子就把它抓住了。抓住它了,我们就成就了;抓住它,我们就开始不顺着烦恼去走。所以说,这个依教奉行对我们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依教奉行就说到这里。
在具体做上,就是在我们行脚中要贯彻始终。比如说站排走,我们就不能出队。说:“师父,我脚底下有一滩水。”你这只是一滩水,就是一滩牛屎,你也得踏上去,也不允许你出队走。有时候我们有很多人,“哎呀,师父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走,我也看不到前面,我出来瞅一瞅吧!”有那样人,老好出来瞅一瞅。瞅一瞅,整个队形就乱了,整体显得不威仪,更主要的,你的心就乱了。
你们现在走在后面是很自在、很自由的一件事情,头也不用往前瞅,只是往前走,连想都不用想就往前走,和坐禅没有什么区别的,只不过是在动中坐禅就是了,多好的事情!前面有师父在那挡着,领着你走,用不着你操那个心。你看这几天上殿,我天天在后面走,挺自在挺自在的。你能带着我走,我还轻松,我还不用去看前面什么东西,连想都不用想。
本来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由于我们的习性憋不住,他非要看看,他觉得这种清净的福还不如忙叨一点好,还是瞅一瞅好。当你瞅累的时候,再回头就回不来了。所以说,应该知道这是一种修行方式。就是说,我们不要离开队伍,要走直线,前面怎么走我就怎么走,没有自己的主见,不要有自己的想法。“我应该这样,我那样。”那都不行的,没有自己的知见。
说:“我这个胳膊腿不得劲。”胳膊腿是谁?什么是你的胳膊腿?你为什么生出胳膊腿来?你有了无明就有了胳膊腿,所以你应该知道,你的身体就是无明。你不把身体克服了,你怎么对付无明?你说:“我抓。”找无明是到处找,你找都找不着。现成的无明就在这搁着,你的痛苦,你身体的自由,那都是无明。不光起心动念是无明,就你的身体也是无明形成的。佛讲诸法空相,“谁都可以空,就我的身体不能”。那不对,是不是?首先要空就空你的身体,所以不要追求自己的感官认识和自己的想法。站队一定要整齐,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到处瞅。
有时候,你想:“好不容易出来了,我可得瞅一瞅,要不回去了以后一呆就是一年,哪有机会瞅,上哪去瞅?走到哪个城市了?我从来都没来过,我得瞅一眼留个印象,我也没白活。”这种想法最害人。最近咱这有的居士上外面旅游去了,说:“我要出家,出家之前我要上各大名山去一趟。”我听完了特别生气。我说:“还想出家?出家的第一个心是要出去看看山河大地,这哪叫出家心?”
我为什么生气?按照世间法来讲,这不是一个过分要求,看一看兴许以后就不看了,是不是?但是我的想法不一样,你既然想出家,当下就得想办法出家,不是剃头叫出家,念头马上就应该出家,不再有这些山河大地。出哪个家?出三界家,你还留恋这个世间的山水风貌,作为你的依靠处吗?你有这个依靠处,将来修行时就是个麻烦。出家前又种下这么个种子,你说不麻烦吗?你说你不愚蠢吗?好不容易发个出家心,这面又破坏它。所以说,我替他们可怜,但话还不能说,你说了还伤人家。
那世间法的人说:“我都要出家了,什么都放下了,家庭也放下了,丈夫孩子都放下了,钱财都放下了,还不允许我看那一眼哪?是不是太不讲理了?”我说呢:“就是不能讲理。咱们这里有规定——不许讲理。不讲理就是不能顺着你那种心走。既然你都放下了,我不能破坏你,所以只能是成全你,只能锦上添花。”
但是有的人——咱说他,他也不听,去就去吧。所以他们说去,我心里只是一种悲伤,说不出的一种难受,就是可怜哪!有很多的人虽然是出家了,但还追求外面的山山水水,那就没有意思了,不能追求这个东西。原先也有人邀请过我,要我上老挝去看看,说老挝的总统弟弟给我作保。他说:“你去吧,给你办证。”我说:“我不去,我连中国都没看明白,多少地方我都没看,我还跑到外国去看,那不成笑话一样?不去。”
还有给买那个飞机票的,上达摩祖师那地方,说达摩祖师真正呆的地方不在少林,是在哪个山。师父你去看看去,去考察一下。还说飞机这个事他解决。走了以后,后来真就打发机场的人,来过一次电话还是来过一次人,问什么时候去。我说:“等我什么时候去再告诉你吧。”这就完事了,我根本连名字也没记。因为这些东西没有啥意义,虽然是祖师的圣地,但真正的圣地在你心中。你心里如果还有一个相,那你永远也找不出圣地。只有你去掉你心中所有的追求,那就是圣地。所以说不要在外面找,找也没有用。
我们大家应该克服这种欲望。比如说,它生起的时候很强烈,“说什么我也得出去溜达溜达,我看一看,瞅一眼也是好的。”你瞅一眼就瞅第二眼,第二眼就有第三眼。你瞅吧,最后把你拉走你都不知道怎么走的。那有位师父不就是这样吗,刚开始时,“我闹心哪,我得走!师父你让我走一趟就好了。”我说:“你走就回不来了。”“不能!”说什么也要出去。走了,到现在也回不来了,拉倒了。所以说,不能随着自己的想法和放逸走,不管什么理由,绝对不随它走,你才能控制自己。
你要是给它理由,说这个理由允许走,那个理由不允许走,只要有一点空隙,它都会办得到,它都会找到你的。所以说,要把这个六根摄住,就得和它斗争,不断地争斗,绝不留情,毫不留情的。有了错马上改,绝不随着自己的想法走。
在依教奉行上,一个是站排;再一个,乞食生活也是这样。分成组,到哪去乞,不要分别;跟谁乞,都是无所谓的,都是在练我们的心,一切都在因缘之中。至于到谁家去乞,那也是因缘。有人说:“我们要度我们前生父母。”恐怕你所去的那家,那都是你前生父母。你以为不是啊?是你不认识。他骂你,他也是你前生父母,那你父母不骂你啊?不说你啊?还打你呢,没打你就算不错了。所以说,这已经就是你前生父母。
以前不是有过那么回事嘛,乞食人家把食物扔出来了,从大门扔出来了。他害怕出家人,就把食物扔出来了。他不要,他以为人家侮辱僧人。实际上,有时候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说不定你前生可能就这样对待你父母了,这回你父母给你也是这么给的。他就没要,这笔业障又画了一个问号,所以来生还得受这个果报。所以说,我们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忍受,不能去分别,因为用我们的知见去分别,往往与事实都是不相符的,没有一件是正确事。
我们外面一切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显现,既然是我们内心的显现,好是内心的显现,坏也是内心的显现,就看我们当下怎么来掌握它,它必然有一种力量要随着因果去走。比如说人家骂你,你要起烦恼,那你就顺着这个恶业的因果走。如果你能够破除自己,不去起烦恼,用佛法来修正自己,这样的话,我们的这个业障就变成一种好事情,度我们成道啊!坏里有好,就看我们怎么利用的问题,你不会利用,就是好也会变坏的。所以说事物没有定法,诸法空相,好和坏只是我们认为好和坏,任何事物它不存在好和坏的问题,只是看我们的心怎么来运用它。
有人骂你,你要当作甘露去饮,听了而且不再起分别。佛讲,你这比持戒功德还大呢!忍辱功德,这是最大的功德。你看看,这功德就现成给你送到家里,你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我们往往——你骂我,我不骂你就不错了,你还不让我生气那怎么行,而且呢,很生气很生气。这样的话,我们就被境转了。你不知道,谁能骂你?都是你自己在骂自己,自己在考验自己,对面的人就是你自己。什么是父母?就是你自己,你面前的影子就是父母啊!是不是?
我们应该在行脚期间,乞食的时候不要分别。敲门的时候,先敲三下,再敲五下,再敲七下。有人应答,我们就站在旁边,要恭敬,头不要故意瞅,能够很威仪地给人讲:“我们行脚路过这里,乞点食物,有没有素食,不知方不方便?”就这样。但你不能说“我们就是来要点饭”,这样的话我们就沦落到要饭那块了。但是他听不清,他说:“什么叫乞食?”他不明白,你给他解释:“我们就是要点饭,中午来要点饭。”这可以解释。不管老和少,好和坏,我们都应该把这个处理好。
特别是有时候给的这个食物,比如说月饼,到底是要是不要?有时候这月饼并不是完全干净的。咱头两天进一批月饼,问那厂家:“外面刷的是不是鸡蛋?”王居士说:“那是什么鸡蛋,那不是鸡蛋,就是一种油,刷得锃亮,也像那个鸡蛋似的。”但是厂家说什么也不承认哪,他要是说没有鸡蛋,厂子可能就得黄了,骗人嘛!然后又问:“你这里头搁什么油?”他说用色拉油做的,肯定是色拉油。因为大厂子不能搁别的油,它是比较大的厂子,这个色拉油倒有可能。
但是这个月饼皮怎么办?我告诉
乞到的食物不管好和坏,除了荤的都得接受,那是佛所规定的,还必须问,“有荤的没有?”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就是亲藏师父,你看那碟上写的,和果成俩去乞食,给食物的时候,给他饺子,他就问:“这个饺子是什么馅的?”我们有时候往往不问馅,一看是饺子,“我不要饺子。”人家说:“素馅饺子你要不要?”你就傻眼了,是不是?你得先问问,它有个教化过程,就是说,我先问你这是什么馅的。不是多余,这是教化的过程。说是肉馅的,那我们不能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纠正他知见的过程。就是你把你知见拿出来,然后我告诉你,这个是不对的。就像老师教育学生似的。
过去禅宗也是这样,道一句话说来,叫你说一句。你说一句,然后把你那个知见给破掉。你不说,他没法破,是不是?你说出来才能破。所以说,在这个乞食过程,这个问话的过程就是破知见的过程。所以亲藏师父就问:“你这饺子是什么馅的?”他说:“是肉馅的。” 亲藏师父说:“我们出家人吃素,不用这个,所以这饺子不能吃。”这样整个过程就把法传下去了,不是说我们让谁记住的问题,主要是破他的知见,给他种到种子识里。
“啊,有个吃素,肉是不可以吃的,另外出家人不吃肉。”他就种下了这个种子——出家人不吃肉。再吃肉的时候就合计了,“出家人都不吃肉,将来我也不吃,看看什么滋味。”是不是?一点一点慢慢地就给种进种子识了。后来那人就回去了,紧着端饺子紧着说:“给饺子还不要。”还奇怪了,做一个思维:出家人怎么不要饺子呢?这样的话就把他多生多劫的这种习性就给破掉了,就已经打开缺口了。至于他回去改不改那是以后的事,早晚有一天他会改掉的,这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另外也坚定了我们道心,“到底饺子该不该吃?是不是可以像南传佛教那样?有的人说,南传佛教的僧人,给肉也吃。”佛从来没说过给肉就吃,南传佛教僧人乞食时,肉超过30%就不允许乞了,30%以下可以乞。乞的目的不是吃,是要把它挑出去,30%的肉好挑,要是100%,那全是肉了,那就不能挑了,太多了也不行。挑完了把食物涮了,把米饭涮了以后再吃。是这个意思,现在都变了,说人家南传僧人吃肉,他愿意怎么说就说去呗。说佛在世的时候,那出家人也吃肉,实际上是不对的。
我们在乞食之中,在对方问答上一定要严肃、认真,而且要正确地回答。因为时间短,他不允许你再解释,过去就过去了。你再想解释,“哎!我答错了。”你再回来就不赶趟了,这个因缘就没了,他也不再听你的了,或者一句话就进屋去了。所以说,我们的语言要简练、明确、准确,不要考虑他高兴不高兴,要考虑我们做的事情是否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利益,这是大事情。
不能解释得过多,“哎呀,你听我给你讲,这个肉啊,怎么怎么地……”他能听你那个事吗?不可能的事,他没有时间听你的。就是要或不要,而且很明确地说,但是说的时候还要告诉他,“我们出家人吃素。”尽量回答得明确:“我们出家人吃素。”所以说,不能要这个,明确的态度表示出来。但你要是说:“肉是不能吃的啊!”他可能挺反感。最起码的,把出家人的这个态度表示出来,而且同时又说明这个问题,他又能接受下去。你让他接受,怎么接受?你说:“我们吃素。”他就接受了。你若说:“不允许吃肉。”“你快拉倒吧!你不吃拉倒,你不吃我还自己吃。”他跟你生气了,而且他还不听你的了。你要把你的态度表明了,他反而还能接受,接受的同时又把他教化了,这就是我们的善巧。
所以说,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这个语言应该掌握,特别是你们没有乞过食的,更得注意。一个是不能多说话。不在于语言的多少,而是在于我们的心是否平静,是否不贪恋。那为什么要说呢?说的目的是要摄住我们的心,我们并不是去摄人家心,“啊,我们不吃饺子,我们不吃什么馅的,肉馅的我们不吃,我们吃素。”实际上是说给谁听的?不是说给对方听的,是说给我们自己听的,因为我们有贪念。所以你自己心平了,外面就听懂了。
人和人的交流在世间法的方式是什么呢?是语言的交流,形象的交流,实际上都是不真实的,这是一种梦,是一种幻相,真正的交流是心的交流。所以说,我们不要追求相的交流。这个一定要知道——心外无众生,没有众生可度,都是在度我们自己。所以说,语言方面一定要准确,不要去随着世间法走。我开什么方便,或是什么起烦恼了。你说他起烦恼,他什么时候起过烦恼?连众生相都没有了,他哪来的烦恼?都是你自己起了分别心所创造的,所造成的。而且呢,耽误了时间,耽误了修行,最后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所以说,我们的语言一定要准确,准确不是说给众生带来烦恼,而是带来清净。
清净,什么样能清净?只有真理才能使烦恼清净,不是烦恼能使烦恼清净,是不是?你一盆黑水,我拿黑水再兑上黑水,它会等于白水吗?不可能的事,是不是?这个道理应该明白吧,你必须把这黑水倒掉,再兑上清水,它才会清理干净的。清水也就是我们清净的戒律和清净的语言,符合佛法的语言才会使众生减少烦恼。
有的人说:“不对啊,师父你看看,我要是不随顺他,他起烦恼。”那不是他起烦恼,是你那个知见本身就是烦恼,你本身就在烦恼之中,只是自己不认识。所以说,这个问题在修行中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给居士回答问题上,这很重要的。我从来不随顺他们说,你说那个,我非得说这个不可,我就不随顺你说。
头两天那个女的,她说浑身冷,来了就哆嗦一块去了。反正这是一些错误的知见,后来我就不随顺她说,说了能有多长时间?能有一个多小时。说了一个多小时以后,不哆嗦了,好了,然后就回去了。她回去的时候,我看她还稍有那么一点,基本不哆嗦了。刚来的时候走都走不动,她丈夫还有一个老居士陪她来的。昨天亲藏告诉我的,说她来电话,要给咱们僧人做包,她是做箱包的,说不管大包小包都给咱做。我说:“咱们不做,咱也没啥,咱的包够用。”她就是要发这个心。就是说,她从这里回家后获得利益了,获得好处了,
就是把她的知见破了,不是什么众生附体了,什么附在她身上了,就是她知见的问题。我就跟她讲,我说:比如那地方有一盏油灯,你瞅久了就会出来两个灯捻,还出来光圈。是灯出现光圈啊?还是虚空出现光圈啊?我说都不是,是你眼睛看得疲劳了才出现那个光圈,是眼睛疲劳后出来的,实际上没有。她明白这个道理,她就放下了。
所以说,你想治这种病绝对不能随顺众生走。有时候他跟你犟,你犟我也不听你的,你就怎么说我也不听你的,你生气走,我也不听你的。
头些日子,是锦州还是抚顺哪,来几个人,也讨论佛法,喜欢坐禅。也怪不得人家说,坐禅的人傲慢!傲慢,真是傲慢,来了以后就讲。后来讲到哪句话呢?讲到这个——我说的“用这个第二念求第一念”。他说:“不对,用第一念求第二念。”我说:“不对,用第二念求第一念。”他然后一甩手走了,出去了。这两人全走了,本来满心欢喜的过来。但是我绝对不随顺你走,我不是犟,因为你说的那东西我不认可。至于今天能不能把你说服了,你高不高兴,我不在乎。我主要考虑你以后能有一个正确的知见,有一个参考就行。或是今生不行,来生也行,我就不管你高兴不高兴的事。
我们出去也是这样,所有的语言必须正确地说。不能为了获得人家的食物,差点没跟人叫大婶大娘的,“你赶紧把这点东西给我吧!行啊,这行,你给我就行啊,你多得福报。”那都不行的,绝对不能这样。因为你不是要这个食物,也不是给众生种福田。你说:“我给你种福田吧,你把它倒到我这里,你就如何如何……”那都不行。
真正的福田不在于这个食物上,在于你心里是否能有正确的知见,怎么认识,这是很主要的。当然我们语言也不能过分地硬,但是语言一定要有一定的规式,因为我们所有的语言——我刚才讲了,也是一种知见。所以说,我们必须修正我们的语言。
比如说,有人说要供养,“师父供养你这,供养你那。”我们原先就规定,我们的语言就是一句话,“现在挺好,挺好!”也不说需要和不需要。你若说不需要,这个东西今天不需要,明天需要怎么办?你不是犯妄语了吗?是不是?你说需要,那你又有贪念了,不允许有贪念的。我们只能告诉你:我们现在挺好。有的人甚至打电话:“哎呀,师父你别说挺好挺好,我知道你们挺好!”他就烦了,实际上不是烦,他是称赞你。“你们就会说挺好挺好”,“咱们挺好,现在行!”他说:“你说吧,具体缺什么,需要什么东西。”始终就不说。有时候顺着这个因缘就跑了,跑了就跑了,就是不说,我不向你有所求。最起码的,我这个语言上不会向你求的,就说挺好。
这样的事,虽然他们有时候起烦恼,甚至说:“师父,你别叨咕了。”实际上,我听完这句话可高兴了,可心满意足了。就是说,他已经发出了真正的心来布施,而且是用心来布施,不是那种刚开始夹着虚伪和名利,或是有一种想布施又不布施的行为。他已经完全放下了不布施心,就是使出一切的力量来布施你,实际上他就是在真正舍掉他的贪念。这效果多好啊!另外我们又保持清净,他那边又得到了这种益处,效果是非常好的。
有的人可能也担心,这万一说砸了,你说怎么办?本来人家是来供养,可能供养你一百万,这不没了吗?给你买多少水泥不就没了吗?但是呢,我们越是这样,越不被物质所转,一切假相它就骗不了你,所以说我们不会起烦恼。
比如说,有的人说:“师父,我帮你建庙,过一阵我就来看一看。”我说:“行,我们这挺好。”你来不来我们心里都没有希望,报着说下次谁来,没有那种希望,所以我们心里首先修行保证了平静,至于他怎么样,咱先不管了。最起码,他对僧人的第一个印象,“人家没攀缘,也没有跟我们说这些事……”没说:“建庙好,你赶紧来建吧!”没说,你愿建不建,和我没关系。他对僧人的印象,最起码他会有一种非常高大、清净,有一种无为的想法,而我们自己又保证了修行。
一个是不犯妄语,第二个是没有攀缘心,而且我们又对众生有一种慈悲,就完事了,挺好挺好。所以说,一个语言也很重要,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的,拿起话就说,那不行啊!因为我们的语言往往都建立在平时的贪嗔痴之上,所以这个语言在乞食中也很重要。不光乞食,就我们修行中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注意语言,不能乱说话。
在乞食中还有一些具体的事情。这个钵打开以后,如果是女人拿过来的东西,不能瞅人手。打开以后,让她自己往里倒就行了。你可以瞅饭但不能瞅手,注意自己的眼神。另外,钵不能放在地上,得放在一个干净的地方。如果钵在身上,往里放食物的时候都得注点意。特别是她给你东西,比如说让你自己去拿,这可以,但必须她说。比如说女的给你拿东西,你没法直接拿,她把食物给装塑料袋里放你跟前了,就是给你的,或是放你脚边,这在戒律上是允许拿的。
但是她若说:“我现在正忙呢,我那屋里有馒头,在筐里,你去取吧。”那说什么也不能去拿,这就不允许了。你给,你送过来,这是你的供养;他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不能拿。一个是避免讥嫌,人家屋里丢了东西怎么办?是不是?这是一个。另外,人家一看就认为你太贪了,叫你拿就拿啊?不能拿的,所以这个也得注意。你不拿,这个机会有可能就失去了,他就不给你饭。“你不拿拉倒,我正忙呢!”那我们宁可拉倒,宁可饿着,咱们也得走。
以前乞食我遇到过这个事。他说:“师父,我正忙呢,你进屋去取吧!”在锅那做饭呢,确实挺忙,他说:“那有个筐,你自己去拿吧!”那是地瓜还是什么,可能是地瓜。我没拿,我稍站一会儿,不行我就准备走了。后来一看你不动弹,根本就没有想拿的意思,是要走的意思。把活放下,然后他去拿,挑一些好地瓜给我拿过来。他就生起了一种恭敬心,就这威仪能生起恭敬心,给我拿过来了。所以说,他的布施就圆满了。你去拿,他没有亲手递给你,他这恭敬心还不到位,布施也不圆满。另外还显着我们没有威仪,还失去了这种教化众生的机会。
我们在物质面前一定要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叫你拿就拿啊?像条狗似的,拿大饼一引就跑了。有时候咱们反观一下,那狗就是这样式的,你拿点东西,那狗就跟你跑了。我们不能让物质给牵着走,虽然我们也需要饮食,特别是行脚的时候,饮食对我们就更重要了,但也不能让物质牵着走。
我们主要是来修练自己,一定要在物质面前打个胜仗,绝不能失败。也不是说今天胜利了,明天就可以失败了,要永远胜利。几年,几十年都这么坚持,应该有这个心,永远不打败仗。你只有这样不打败仗,你才能断掉所有的烦恼和欲望,包括男女欲也是这样。
为什么有的人去不掉男女欲?就是他贪恋食物,见食物就好得不得了。食物起到一个助因的作用,另外你这种贪欲心,就贪着吃的这个贪劲本身就是所有贪的根。在任何物质上不能有任何贪心,你才能去掉那些生死的、淫欲的根,你才能把握住自己。在吃上都把握不住自己,在色欲上怎么能把握住自己?是不是?这都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处处把握住自己。
这是在乞食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再一个是威仪,转身、动作都要缓缓地,不是一甩袖子,一跺脚就走了,那都不行。要缓缓地,不管给或不给,骂或不骂,都要缓缓地走,要生起欢喜。
再一个,乞完食了要给回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有的人念,有的人不念,有时来不及了可以念一句佛号,“阿弥陀佛”。你得恭敬人家。比如说咱们吃饭,为什么要把钵托起来?居士给打饭,要托起来。就是一种恭敬心。你看,我们自己有了这个恭敬心,我们吃这个食物就甜,就舒服。你若没那恭敬心,同样的食物,它就变味了。另外行堂的也是,一看你有恭敬心,他可愿意打了,今天打,明天还想打。他希望看到你对他的那种恭敬心,他愿意为你做事情。你若没有恭敬心,你老往前一推,“你打去吧。”打几天他就烦了。所以说,这个都是很重要的。
一个是要有恭敬心,再一个就是在乞食时遇到女的,一定要尽量回避。就是走道时候,比如说狭窄的胡同,你已经走一半了,人家从对面刚进来。因为胡同比较狭窄,错身能过去,但是呢,作为出家人,首先要退回来,走一半也要退回来。人家不在乎那事,你说:“你退回去吧。”她不会在乎,她才不听你的,“你叫我退回去干吗呀?”所以她容易起烦恼,不如我们主动退回来就完事了。过桥也是这样,一看人家在对面刚一上桥了,这桥又窄,那我们先退回来。你这一退,人家的恭敬心马上就来了。
这恭敬心从哪来?就是说我们退回来,我们心里一清净的时候,这事物就变了,是我们心里的清净起的作用。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和女的接触一定要有距离。
再一个就是要把住自己的眼睛,出外时特别要把住自己的眼睛。有的时候遇到居士,他要顶礼,特
语言上的讲完了,再一个就是过斋。过斋时候呢,要听从安排,要有威仪,要如如不动。去年在敖汉旗那边过斋的时候,那大风刮的,人都快要吹跑了,那树叶刮得满空中飞。大家冲着风就这么吃,树叶落到钵里就落到钵里。但也有个别的就把钵盖好,我看到好像谁有那动作,怕那个灰尘进到钵里去。这种盖法呢,也无可非议,确实是干净一点。但是呢,如果再看开一点,就不在乎了。又能咋地?吃点树叶就吃点树叶,说不定是一种很好的纤维,可以把你里面很多的东西拿掉。就是说,应该挺得住,不要怕。
你看,我的胃肠就比较好一点,基本没有啥胃病。原先我的想法:我第一个要得的就是胃病。为什么呢?从五台山走的时候每天吃的全是凉饭,吃饭的时候全在道边吃,哪有热饭呢?喝凉水那都是不错的,热饭拿到你那块,等吃的时候也都变凉了。到盖县的时候,那叫什么地方?反正就离茅蓬不太远,乞食时候,那是大风天哪,那河水早就冻冰了。乞的那饭凉的,回来冲着风吃,那风刮得,那饭吃到嘴里得捂一会,用嘴捂,把那凉气捂出去,呼出去,再把饭咽下去。吃完了就寻思,这肚子得疼。有时候肚子也确实疼,就是吃完了,寻思将来肯定得有胃病。胃病就胃病吧,不在乎,也得这么做,最后的结果,到现在也没胃病。所以说,胃病怎么来的呢?我跟你说,就记住了,都是你贪吃来的,不克服困难来的,太照顾它来的。你不照顾它,只要认真去做,它不会得胃病,这是佛法不可思议的地方。
原先我都寻思,那胃病肯定得形成。这每天吃凉饭,你说能不得胃病吗?有时候中午吃了,半夜就得排泄出去,吃的多就得排泄出去,这样你胃肠能好吗?没想到胃肠真就没事,所以说,佛法不可思议的事就在这。就是说,我们付出的东西,它必然要得一个回报,正确的付出,必然有一个好的回报。
那时候我想:就是得胃病也无所谓,只要是能够教化众生,这是正确的修行方式,有这种威仪,我就去做。以后得胃病就得呗,得了以后我再去调治。但是结果不一样,反而没得胃病。有时候你越爱护的地方,可能真就出毛病了。像原先爱护脚,这不脚有病了嘛,最后又硬走呢,脚还真没有得什么脉管炎啦,这些事还真没有。现在天天泡脚,亲行和亲昌还天天给我按摩,还得到一种享受了,是不是?所以你付出了,就别怕失去,只要敢付出,它必然要有一个正确的回报。
当然了,咱们不是为了回报,但是最起码得提高我们正确的知见,因为啥呢?不要被物所转,不管是大地、山河,一切都是虚妄的。如果你要是天天被物转,你永远成为物的奴隶。不管这个东西是什么,虽然这个桌子碰我一下挺疼,今天碰疼,明天就不见得碰疼。就算明天碰疼,后天不见得碰疼。因为它终归是虚幻,今天实在地存在,就说明我的妄想还没破掉,不是桌子硬,是我的妄想坚固所形成的。
所以说怎么办?我就是成天地克服,终归有一天会把它克服过去。就算今生不行,来生也得克服,再来生,是吧?成佛得四大阿僧衹劫再加十万大劫,忙什么?是不是?不忙。所以说在修道中不要忙。你忙是什么意思?就有追求心了,就不真实了;要有个长远心,不忙,我就是一个劲地往前走。
有的人哪,修一修就着急了,“哎呀,师父怎么还不讲戒律呢?这成天干活。”你忙什么?你眼前的毛病都没克服,你在那忙什么?不是有一个故事吗?说有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在一起走道,这个年轻人就走得特别快,告诉那个老人:“你快点走。”因为这个老人走得特别慢。那老人说:“我不想死那么快。”后来这个年轻人可能由此而悟道啊,还是悟到一些东西。
他说:“我不想死那么快。”快和慢怎么就和死有关系?不是没有关系。你快就是心快,心快就死得快。他慢,实际上慢不慢?不慢,他心里平静,平静能了脱生死。为什么人死得快?就是忙叨,左忙右忙,所以他死得快。我们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要让心平静下来,不要被事物转。
说今天学戒了,明天干活了,我们都是一概平等,有什么条件我们修什么,条件成熟了我们再说修。现在眼前的事情出现,必然是我们修行所欠乏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在这里把它做好,这是我们修行的原则。否则的话,你就被事物又转了一下。
有的人老想求得一个圆满。别求圆满,什么是圆满?你不求就是圆满;你求,永远不会圆满的。没有求心。说:今生我这样不努力不就完了吗?我在这一天也没啥事,这不毁了吗?就是没啥事你都做不到,没啥事你都安定不下来,你说你不是毁了吗?你在这上就毁了,不是别的毁你。
如果你安定下来就是法。佛法不在外求,只要心安定就是法,就是了脱生死的途径。一切方法都是个方法,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你心平静下来,遇到事不惊、不恐、不怒,也就是说,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是平静地对待,先把心平静下来。为什么让大家在这要发愿常住下来?就是让你心平静下来,你平静下来才能得道。
你稍稍一忙叨,“哎呀,我如何如何,我要这么地,明天念佛学院,后天我上哪去……”完了,就是你说的理由再好,就算你说“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都不行,都去不了。起心动念就是病,起心动念就是邪。任何念也没有,对任何要求也没有,你这才能修行。这也很重要,这是在乞食里讲的一点。
再一个是掩埋众生,因为我们要修慈悲,要离相。离相不是见到众生,我们不管叫离相,那是你见着众生没有慈悲。我们既要修慈悲还要离相,这两个好像是个矛盾,实际上不矛盾,只有大慈悲才能离相,只有离相人才会有大慈悲。离相的人他具备大慈悲心,那个慈悲不是说你着相才有慈悲,这个慈悲是离相人才有的。
所以说,我们想离相首先修慈悲,见到死亡的众生在马路上,我们把它捡起来,连张皮我们都捡起来,把它掩埋起来,目的是修慈悲。一切众生都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我们这样做,一个是不让现在的众生看到这些而起烦恼,更主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众生平等,活的死的都平等,我们有众生平等,就会一切物质都平等,最后整个法界平等。平等来平等去就离相了,我们是这样做的。当然了,我们想一下子离相,但有时候做不到,所以这个慈悲心生不起来。我们先修慈悲来达到离相的目的,是这样,这和现在人说的那种说法就不一样了。
昨天有一个挂单师父,我说:“你去过斋吧!”他说:“好。”我说:“你得搭衣过斋。”我寻思:你没钵行,但得搭衣。他的三衣也没带。我说:“三衣没带不行,那是不允许的。”后来我一看他来一趟不容易,我说:“你过二堂吧。”“我应该过一堂。”我说:“不行。”问了两遍,我说不行,我说:“你三衣钵不带本身就是犯戒,这是不允许的。”后来生点气,最后就走了。走了就走了吧,没办法。
有时候不是不慈悲,你看居士啥也没拿,咱有时候也让你过斋。对僧人为什么这么严了呢?因为你是僧人,“在其位,必谋其政”,你在其位,你必须按照这个规矩来,你不
现在外面的僧人,一个是不拿衣,不带钵还是好的呢。不带钵是为什么?说怕碎了。现在的钵都变成这么小了,最后可能会变成这么小,像小茶杯似的,然后又怕碎了,还不带。你说这叫啥呀?那钵是三世诸佛的标志,你连钵都不带了,这还行了?六种物根本就不允许离身的。
(编者注:六物,佛制定比丘所必须储备,随身携带的六种器物。一、主衣,又称为“大衣”。二、七衣。三、五衣。以上总称为“三衣”,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袈裟。四、钵。五、尼师坛,即坐具。六、漉水囊,用来过滤水中的虫类,起到护生的作用。)
那天佛学院来了人,后来叫我说了,我说:“你怎么不带钵?宁可打碎也得带钵。”她说:“师父我知道了,下回我注意。”后来看她还挺虚心接受,就结缘她一套佛莹法师注的那个《比丘尼戒本》。看完了,她告诉我:“我这次没有白来呀,没白来。”俩人都异口同声“没白来”,咱也愿意布施,她也没白来。但是呢,有时候不带衣钵确实遭人烦,有的带一件七衣就走了,就出去了。
这三衣钵,佛讲得很清楚,那三衣钵是什么?那就是你的法身相,就是你的法。我们平时说修行,你说什么叫修行?那三衣钵就代表了你的修行。你看那个钵啊,像个水泡似的,代表了无常,世事无常,代表了空。我们把饭装在钵里,代表了空,你别看有饭,实际上也是空的。所以戒律告诉我们:不允许分别吃,要次第吃,就是要空掉所有的相。你别看吃了,吃而没吃,在吃饭上悟道。所以说呢,这钵是代表这个意思,代表空。
那三衣代表什么呢?就是要破掉无明啊。你看衣服剪得一块一块的,像田似的。有的说我做福田,最后把它绣朵花又绣条龙了,你这完全违背佛的意思了,把佛的意思又误解了,那都不允许。这就是破掉你的无明,把无明要破掉。无明是黑暗的,是正色,正色都是无明。所以说怎么办?要把它破掉。破掉的时候,你的块越多破得越厉害,所以主衣的块最多,是最高层次的。
(编者注:正色:指红、黄、白、绿、黑五种颜色,佛制僧人的衣服,必须染成灰色、土色等世间不太喜欢的颜色。)
所以说,你带了三衣,就代表了你成天在看三衣,供养三衣,我天天要破无明。你这个心天天不断地相续,终归有一天在你意识中扎下根,有一天成熟的时候,它就会开悟的。什么叫开悟?就是破无明,就和主衣一样,和七衣、五衣一样,就是破掉无明。只有破掉了,我们才能见到如来的本性,是不是?如果你不带这三衣,你连法都扔掉了,你还想干什么?你哪是出家人?你自己连什么叫法都不知道,你还到处去参学,你说有啥用啊?
有的还觉得——告诉我说什么呢?“无相”。我说:“无相,你就别吃饭了。”我说你别吃饭,你无相。又说什么大话,我说:“你别说那话,那是罗汉、菩萨、证道人说的话,不是我们说的。我们凡夫没证道,你说那话就犯大妄语的,你做到哪说到哪就完事了,你犯那妄语干吗?”是不是?人得诚实。有些大话没有用,倒不是说人家不修行,就是说什么意思呢?我们应该注意的就是:大话一句不说,宁可这个话烂掉了也不说,虽然你说了可能带有很大的意义,那也不去说。因为你那话表面上有意义,但是你那个心是虚伪的。
我们不求文字语言上有多么的殊胜,我们求的是心的实在、老实,就完事了。就是你说完这句话,它就放光动地,我也不去说去。因为它能放光动地?它不能,要是放光动地,那都是魔,因为你心没做到,你说的那话能放光动地吗?那肯定是魔在那。所以我们不去说,我们就说一句实话、土话、老实话,就完事了。
我们要求什么?就是心老实、实在,一句废话不讲,一个字都不讲。所以说,学佛应该实实在在的。我们修行,很多地方都是做不到。人家顶礼,我们都应该惭愧。我们本来就够虚伪的了,语言再虚伪,再欺骗人家,你到底要干吗?是图供养啊,还是图名声?这没有意义了。
我们活的这一生一世,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活,半点假话也不说,不实在话也不讲。佛经里讲那些话是不假,如果真需要说的时候,我们说这是佛经,哪部经讲的,不是我说的。有的把佛经里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把祖师的话变成自己的,腰一挺,眼睛一瞪,像祖师似的,那个人好像就是他。看着都让人可笑,没有意义,我们这样活着,那就不自在了。所以我们活着就是要实在。
怎么实在?越实在越好。有时候我很羡慕那哑巴,多实在啊,他一句话也不说。咱这有一个女居士,北京的,她耳朵听不见,但是人家写的那文章写得可好了。她最近还供养一本书,那叫什么书?《达摩易筋经》,少林不是有那个《易筋经》嘛。她说“师父,这本书我已经保存二十年了,我供养你们,我就希望你们也有个好身体,像少林寺一样出名。他们能有,你们就应该有。”这种虔诚心确实挺好。咱不说这经的好坏,先放着吧,等有机会再研究。你看看,人家是听不见,她也不常说,但那个心非常好。这个居士把保存二十年的书供养僧团,她说:“我也不讲别人的好坏了,我就觉得这个僧团,我看到谁我都高兴,哪个师父都好,我都想给他顶礼,但是我还怕影响人家,所以我就不顶礼了。但是哪个我都想顶礼。”所以说非常好。
所以说,我们在语言上一定要实实在在的,出来别说大话,在寺院也别说大话,互相之间也别说大话。如果涉及到哪句话,必须得经上怎么讲的就怎么说,就是不方便也得补充一句,“这是那本经说的,不是我说的。”一定要实实在在,要把这心老实下去。
九五年走到秦皇岛那个南达寺(地名)。走到那地方,正好有个法师在那,他在那住宿,我和性空是后去的。第二天还是第几天,他们有几个居士来问法,还有老师,拿支笔就来问。围着我就问,我给他们讲。那法师在那炕上一坐,他也接茬回答一下子,说一些高深的东西。他说:“佛法不就那样吗?就像灯似的,你把它闭了就完事了。”虽然说得很实在,但是没人听啊,他们居士也不围到跟前去听,“哎!师父你讲得对,我去听去。”
我就给他们讲一些什么呢?这个修行的第一个,怎么睡觉啊、吃饭啊,就讲一些老农的话。实际上自己也有一些冲动,就是这句话,经书是这么说的。比如说《楞严经》是这么讲的,我想把这句话说出来,刚要张嘴又咽回去了。因为啥呢?我心里没数,这些话我没证得,我不能去讲,所以我就又咽回去了,反复咽,就讲自己那句话。我寻思:那个法师一讲,你们赶紧找他去问吧!最后的结果呢,谁也没过去,还在我跟前,还拿着笔记本来记。我说你记,一句成语也没有,就是普通话。
所以得到一个体会,就是说,人还得实在,说那些话没有用,不怕没有听众。甚至别人说的话很好,那你都去听,那更好,比我教化好。但是我就要求——因为我的根基笨,我想这个心里没有痛苦,我就说实话就完事了。我就说个实在话,可别说那些大话,那都没有用。这讲得多了一点,也是因缘。
在讲法之中和居士问话中,我们要讲实在话、老实话、不过分的话。一旦要提取的时候,有些语句来源于佛经,来源于祖师,我们直接了当地告诉: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很明确,别含糊其词的,小声说,让人听不见,那也不行,得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或这是师父讲的,不是我讲的,咱别犯盗戒。
再一个就是这个住宿。住宿一定要听执事人的安排,让在哪住就在哪住,让你在前面就在前面,让你在后面就在后面,不要挑。有时候可能分配给你的那个地方正是一个最不好的地方,可能躺也躺不下去,那也不要分别。分到哪是哪,一切都是因缘,分到坏不见得坏,所以不要分别。我们是修行佛法,不是出来享受的,要享受还不如回去在僧寮里享受,是不是?不是来享受的,所以分到啥是啥。
有时候身下有个大石头,或是有个树根,那我们能弄平就弄平,弄不平就那么地,就那么睡。你若说睡不着,除非你不困;要是困,走道也能睡,是不是?不可能睡不着。以前我跟大家讲过,在五台山的时候,给我分的就这么小一块地方,只能侧身睡,而且中间腰那块还有个大包,鼓出那么个大包,能有馒头那么高,正好硌在腰上,硌得也巧,硌在这块。你说硌哪不行,硌腰,反正也好,腰这块还有个弯,正好顶着这块。最后就坚持,别人给我找个好地方也不换,我就在那坚持着。最后里面腾出床来了,非让我进去不可。外面的人往里推,里面的人往里拽,你不去他们都生气了。我实在是不想去,我觉得那个包挺好,最后没办法,进去了。
就是这个因果。当你不求的时候,而且能安住心的时候,你获得的这个——你不光获得好床的问题,大家这种赞成心、恭敬心,你平时是得不到的。就一个包,它能得到那种心吗?是不是?主要是你不贪恋的这种心,所以大家都是很敬佩的。
既然大家能敬佩,那龙天能不敬佩你吗?佛菩萨能不高兴吗?就是说,我们在行脚之中,别计较好的东西。“我在这地方挺好,先把这个地方占住。”那不是人做的事,我说句话,那不是人做的事。不能那么干,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就由你占个好地方?所以说,千万千万别干那种事,就一宿的功夫,一会儿就换地方了。我要是看你们贪恋哪,我可能——你刚把包放下,我就告诉你:“走!”又走了。
那年亲常师老想找个好地方,他那个身体热,需要一个土地方,水泥地就不能住了,就想找个土地方。刚想把包放下来,亲融告诉我:他又跑那地方坐着了。我说:“好!咱走。”这一晚上走得,走多少?可能走了五六回,放了五六回包,又走了五六回。最后他服气了,再也不吱声了,嘴还刚想动弹,不出声,不张嘴了,再也不张嘴了,一次就服气了。
所以你别那么做,要是那么做,我告诉你,我一点也不客气。一旦发现了,我马上叫你背包走,连夜走,大家跟你一起遭罪,我看你心怎么安。这笔帐你就欠着吧,将来看你怎么还?所以不能那么做。出去一定不要挑地方,有啥地方算啥地方,自在,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动念,不是贪恋的意思,是不再贪恋了,不再有想法了,这个非常好。早晨起床的时候一定要及时,不要因为自己困或难受就不起来,这都得起来,不管多难受都得起来。修行就是这样,都得在难中过来。
原先我脚走得疼的时候,好不容易休息了,再起来的时候就疼,早晨不起来还好点,起来上厕所的时候根本就站不住,脚疼得不敢落地了。这脚落地,马上就要护着这脚,否则就得摔跟头,磕磕巴巴地走。起床也得起,就是这样。但是克服过来后,反而心里一片清凉,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克服。不管多困难,你们就记住,在修学佛法的这个道路上,爬也得爬着走,有脚有腿有胳膊那就不错了。就算胳膊、腿没有了,骨碌也得骨碌走,我滚也得滚着走,要骨碌到佛国去,是不是?得有这样的精神。就是不管什么条件,我们都得努力,不是还没爬嘛,是不是?我们一定要有这种决心。
同时,我们带的一些东西,要做一个随时准备舍掉的想法。如果哪个师父有困难了,我们帮助他,随时要做这个想法。就像吃饭似的,我们现在正吃饭呢,如果有一个要饭的上我们这来了,他饿,他就要这个饭,那怎么办?我们就给他,今天我们准备挨饿。不要有想法,“哎呀,今天还没吃饱饭呢,师父领我们走这么远,还没让我们吃饭。”
我什么时候告诉你,我保证你吃饱饭了?我没有这个意思,从出家那天起,我就没保证让你吃饱饭。我就告诉你:出家的第一个条件,你能不能跟师父修行一辈子;第二个,就是能不能吃苦?你能不能忍饥挨饿、受冻?是你同意这条件,我才让你出家的;你不同意,我不会让你出家的。就是你出家别想到享受,就是想挨饿来了,受冻来了,受苦来了,甚至随时舍掉生命,你这才能出家。否则的话,你那种出家,“反正我也不行,你也别瞧得起我,我也瞧不起你,咱俩分道扬镳就完事了。”是不是?
出家就得想到随时忍饥挨饿,你越有这种心里状态,你反而不挨饿。不是有食物而没有挨饿,是他心里他有法,他有平静心,那就是食物。不一定你吃的这个东西就是食物。食物是哪来的?是欲界的东西,它是段食。
段食是什么呢?是通过我们不断地咀嚼,一段段地吃,不断地感受它,我们认为这是食物,这是众生业力的一种表现。如果你要是能克服食物这一贪恋——这个段食对你的影响,实际上真正的食物就来了。你看天人,他不用食物,他一想食物就进嘴里了,他没有段食,也不用嘴嚼,直接就进肚里了,而且非常饱满,还有香味,那可好了。所以我希望你们吃那个食物。这个食还只是天食,还不是究竟的,是不是?
就是说,我们应该知道食物不可贪,它也是一种虚妄,所以说不要执著,“我肚子饿了,这个食物得拿起来吃,我就饱了。”你饱了和了脱生死没关系,今天饱了,一会儿就饿了。如果你要是吃那种食物(天人食),天人这一天的时间大约是世间的五百岁,他五百年都不饿,你想一想,多好!是不是?我们还是追求真正的东西吧。所以说,要随时做好舍的准备,挨饿的准备。
不如法的我能克服,我能不随顺,这都是很重要的。你看众生给什么我都能吃,但是大家在一起时候,不如法的东西我不吃。他给我的东西之所以能吃,因为它如法,它不存在不如法。给你送来的东西,有时候不如法,再好的东西,我也不吃你的,送到嘴边我也不要。
寻思寻思,有的就是,“哎呀,算了,今天挨饿了,不如法就不如法,我先吃饱再说吧!”你吃饱了就中毒了。不能被食物所转,这个也是应该注意的事情。特别是发现什么葱蒜了,肉味什么的,这个东西不能吃的。佛既然说了,就不能动。就像葱,虽然没有葱味了,甚至烧成灰,你吃了也犯戒。那法王就是这样,并不是说起什么作用它就犯戒,你吃不点就犯戒,千万别因小失大。
佛既然已经说了,这个葱不能吃,那就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吃,就是不能吃,不能用。有人说:“不起蒜的作用。”你今天不起,明天就起,就算不起,你有个违犯心,还在起呢。佛已经规定了,那是法王,法王就给整个法界定出规定了,它在任何地方都会实行的。你首先对佛所制定的戒律就不尊重了,就想破坏佛的戒律,这种心更要不得,不是起不起作用的事情。所以我们对佛讲的东西、制定的戒律,应该无条件的去遵守,去努力,不要因自己的方便而开缘,这个也得注意。
再一个就是住宿应该警惕,有时候有困难了,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团结。但是你们坐在一起不要唠世间嗑,休息的时候要有威仪,要坐成一排,都朝一个方向,因为随时都有人看你,就算没人看,最起码还有无数的众生——看不见的众生,还有天人、佛菩萨可能来瞅一瞅,是不是?一看你躺着不像躺着,坐着不像坐着,随便、放逸得不行。一定要很威仪,培养自己的威仪,就是黑天也要威仪。
过去俗间有一句话:不欺暗室。就是在屋里头,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做那些不如法的事情。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用在哪呢?就是不管行脚走道,不管人家看见看不见,我们都要有威仪。我们应该想到:上面还有佛菩萨在瞅我们,还有很多看不见的众生瞅着我们,所以我们不能给出家人丢脸,必须像个僧人样。这也是一个要注意的地方。
再一个就是出外方便,方便的时候要带净瓶。行脚时还得带肥皂、剃头刀、过滤网,这都必须得带着。有人说:“现在不用带过滤网了。”那是不对的,都得带。佛既然规定了,就是带着一百年不使唤,那是没有因缘,但是也得带。佛既然规定了,咱就得带,所以这个必须带。再说行脚时经常遇到水,有时候真得过滤,不管有没有虫子,也得过滤。另外,那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忽视就坏了。最起码的,我们有机会能依教奉行,这不挺好吗?
有的人讲:“现在都是矿泉水了,有钱了,到哪都可以喝那些水,就不用带过滤网了。”这都是犯戒行为。不是有自来水了,有矿泉水了,就不用过滤了。自来水就没有虫子了?也生虫子,生不生虫子这是一方面,主要是这个佛的戒律不能毁犯。这也不是为你这一代人所制定的,是为多生多劫的众生所制定的,它要延续下去,在你这块给断灭了,以后谁延续?是不是?所以说不能毁掉佛的戒律。有很多戒律都是我们僧人给毁的,找出个理由给毁的,这不行。我们还有延续佛法的任务,还有弘扬它的任务,所以过滤网啦,这些都得带,十八种物都得预备着。
再一个就是结缘的经书。大家背着可能沉一些,但也别只带一本书,那你就有点太干嘛了,是不是?带一本书有点自欺欺人了,是不是?怎么也得带个三本五本的,十本八本的。多带书啊,我跟你说,能吃饱饭。你不带书,我跟你说,你吃不上饭。你有弘法的任务,别人才供养你呢。你那心眼先偏了,那就不好了,多少也得带几本。基本上就是这样。
再一个就是出发的时间听信,也许今天,也许明天,听信,这个不允许出去说。地点呢,先不告诉你们,保密。不是故意保密,有时候真得保点密,为了安全。
再一个,行走期间恐怕要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什么的,由执事人来处理,大家不要惊慌,要团结一致,有难同当,共同来抵制,有福同享。
再一个就是走道时候不要到处看。这个看东西啊,等到一做碟片的时候就知道了。一检查,本来很好的一个片子,结果就做不成了。把我也气得够呛。原先没想到,原先我寻思:哎呀,只要能走就行。这一做碟片,一严格要求就不行了,全露出来了。所以眼睛别到处看,要是看多了反而不好,影响做片也不行。咱还有教化任务呢,不是咱走完了就完事了,还要做成片,还要把你走的这个成果扩大起来。不是为我们着想,是为整个佛教着想;不是为我们拍摄,我们拍摄有什么用?我们钱也不要了,财色名食睡都放下了,都往下放,咱不要那东西,拍摄那还能有什么用?主要是给佛教留下来一点影子,或是其他人能照着这个先这么去做,还能鼓舞人的信心。
这个目的不是为咱们做,要为咱做,咱早就不做那些东西了,早跑到大森林里得了,不出来了,出来干吗呀?是不是?亲藏早就想进山林里,一个劲地叨咕:“茅蓬好,往茅蓬走。”老想回到山里去。不光是他想回,连我也想回,早就想回。这没办法,现在就是末法时期,咱们要是不振作,谁能替佛教再说一句话,咱自己都不努力,你叫谁去努力?我们首先得带好头,我们都不带好头,叫别人去带头?叫人冲锋陷阵?所以说,必须牺牲我们自己来为佛教争夺这一段的因缘,这个必须要这么做的。
现在外面对我们希望很大,不说了,这一说,我都想流泪。来求我们,不让我们进入森林里去,就是让这佛法呀,一定要让佛法在世界兴旺起来。你想一想,人家都能这么样去为佛法牺牲,我们作为一个出家人,弘法本身就是我们的家当,我们反而还能把这个抛弃吗?所以没有办法。这也是咱们的愿力,共同的愿力,要不咱们大家也不会走到一起来,前生必然有这个愿力才走到一起来的,所以大家共同努力吧!
现在几点了?今天就讲到这些吧,亲藏、亲融有没有事?亲昌、亲行有没有什么事?
弟子:师父,跟大家说一说,就是走路的时候,有时候遇到师父的影子怎么办?
这个呢,师父的影子就像船似的,你坐到师父那个船上,咱就一起走,好不好?这么想。你别怕踏师父的影子,你一怕师父的影子,最后你就离道了,离那么远,这边一个,那边一个,这就不好了。是不是?咱们最好成为一个影子,是不是?影子和你不分开,这样行不?你怕踏师父的影子,于是就躲开了,最后队伍就乱了。
弟子:师父,您老人家有影子,我们也有影子,两边都有影子,那怎么办?
所以说呢,最后都横着走啊?横着走,那影子这么横着怎么办,所以就乱套了。有时候我们该注意的得注意,像这个事吧,行脚的时候就不应该这样了。就是说,你换个想法,师父的影子就像一个船似的,我们的影子也像船,咱们共同都坐这个船,咱走就完事了,是吧?这样的话就不会有那种心了。
弟子:师父,有个距离就最好了。
距离拉长了也不行啊,那影子要是拖
(编者注:沙弥律仪中要求,走路不得足蹈师影。这主要是表示对师父的恭敬。而行脚时,跟随在师父后面走,有时难免会踩到师父的影子,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弟子:师父,刚才我们没听太清,就是在乞食时,月饼或者方便面什么的,那个是允许乞还是不允许乞?
这个月饼吧,我是这么想的:咱也不知道人家的好坏,你还是乞回来吧!你问他有没有荤的,他说没有荤的你就乞回来。乞回来后咱们把那个有鸡蛋的表皮处理掉就行了。他说那里面的油是荤油做的,咱就不要了,这就完事了。要是方便面呢,一般的方便面没啥,问里面有没有鸡蛋,有鸡蛋咱就不要了。另外它调料里一般有荤腥东西,把调料扔了就行了。我不懂这个东西,没怎么吃那玩意。就是方便面用油炸时,它是用荤油炸的,还是豆油炸的?
弟子:调和油。
弟子:好方便面在和面的时候,面里有那个鸡蛋。
那就问一下吧,有鸡蛋咱就不要了。就是给人家回向,你的心我们收到了,你供养,我们心领了,但这有鸡蛋我们不能用,就完事了。
弟子:没有递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就问。
对,先问。到手里吧,再退回去它就不方便了,直接问。实际上这个问的过程也是教化的过程,我们乞食不光是要自己吃,主要是还有个教化的过程,让他们认识这个过程。谁还有什么问题?
弟子:有一年行脚的时候,坐的那个地方小虫挺多的,容易往钵里边钻,等着打饭的时候,钵里边已经有小虫子,一打饭,正好把它埋在里边,这怎么办?
在打饭的时候,如果发现小虫子,那时候就应该把小虫子救出来。咱们不是有那个巾嘛,挡一下子,可以挡一下。就是钵底下垫的那个巾,可以先把它打开挡着,救护众生还是第一重要的。刚才你说这个事,我又想起一件事,就是咱们有沙弥拿着方便铲,执方便铲的人不断地换,不断地捡死去的众生,有两个人专门捡众生。拿个塑料袋,捡完了装塑料袋里,然后找个地方把它掩埋了。今年走得早,恐怕地上虫子多,草多,都得回避这些东西,这个就是走路费点事。
睡觉还要安全,让往哪去就往哪去。别说:“哎呀,师父你看,到这地方就行了。”有时候我看的问题和你看的不一样,我首先一个是别踩着虫子,别踩着青草,更主要的还有一条,要没有危险。晚上一旦有危险了,怎么处理?这都是得注意的事。
对了,还讲一个,走道要诵咒,一天最少也得完成十遍楞严咒,另外,行脚途中休息的时候不要说话,要写日记。记住,你们都得写日记,回来做行脚报告的。每人带笔记本,坐那就写。写日记,要天天写上记上,你回来写材料就好写,要不没法写了,都忘了。就像那谁似的,尽糊弄我,最能糊弄的是谁来着?弄那几条,然后就完事了。那不行的,不能老糊弄。
行脚是福报因缘,不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和很多众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它回报给大家,回报不是给自己回报,是要把这法传扬出去。佛给我们创造了这个条件和因缘,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法弘扬出去。
因为现在有些地方乞食就要钱,食物扔盆里他不要,遇到小孩给小孩,钱就揣到自己怀里。这个特别不好,所以说咱们一定要注意。另外,如果有人给钱,一定要跟他讲:“我们出家人不允许摸钱。”一定要说这话。这话有两种意义:一个是不让他供养;另外呢,给他种下种子,叫他去宣传,出家人不允许摸钱。以后呢,不允许再给出家人钱。这样的话,居士要是不给出家人钱,这条戒律就控制一半了。都不给你,你想要也不给你。不是我“坏”,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佛法应该清净下来,哪方面都得教化。这不是说僧众过,有时候有些东西你要是不这么做,没完没了。光僧人这块努力了,他使劲给你,你怎么办?教化一次他就不一样了。
九五年走到天津的时候,因为不要钱,有一个女的,是不是居士不知道。那是个镇,她顺着胡同里就开始喊:“你们赶紧出来看看,这个出家人不要钱,你们赶紧出来!”挨家喊,“你看看,这个出家人不要钱,这个出家人不要钱……”后来有出来供养咸菜的,那时候还供养西瓜,冰箱里拿出来的。我现在还记着那个事呢,现在走到那地方,我说不定还能找着那个村子,那人我是不认识了。
就是说,这个持金钱戒的功德特别殊胜。现在很多的众生被钱所困惑,而且苦恼,甚至连死的心都有。如果出家人不要钱,他就觉得:这还有比我还苦的呢,所以我不能自杀,我还有活路呢。是不是?应该给众生一个希望,另外他对佛教又重新认识。谁还有什么事?要是没有什么事,今天就到这里吧。
维那:顶礼师父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阿弥陀佛!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