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为修行本分
平兴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住持上界下诠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曾执教于福建佛学院,依止圆拙老和尚学习戒律,曾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担任一届会长后辞去会长等职)、福建省政协委员、莆田广化寺监院等。法师于1992年在平兴寺创办普隐学堂,讲授南山律典,领众熏修,强调戒法行持与佛法兴衰之关键。常住僧众三百多人,为国内著名的学戒道场。法师现为中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席,福建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二〇一五年农历二月初十至十六,海城大悲寺执事亲融师父和亲舟师父至平兴寺参访,并得到平兴寺住持上界下诠法师慈悲开示。以下为根据录音整理的文字(注:为便于阅读,对问题做了归类,故前后顺序有所调整)。
●关于以戒为师
亲融师父:大家认为“以戒为师”,请问这个“以戒为师”到底指怎样来做,才能真正的做到这个意思?
界诠法师:以戒为师这个课题很大,戒有广义的,有狭义的。狭义的,无论是在家的三皈五戒、八戒,还是出家的十戒、具足戒,这都是一个条款的规定——五戒应该怎么做,比丘戒应该怎么做。广义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呢,都是属于戒;恶的呢,是起心动念都是属于戒的范围。
佛法传到中国已经这么久了,戒律的思想和传承呢,不断都在变化,每一个时期都受到变化。而戒律的弘扬从南宋以后,戒律慢慢地薄弱下去,大德们出来专门弘扬戒律的也少了,那么从唐朝的清规慢慢地逐渐代替戒律的做法。既然是以戒为师,戒律,佛陀怎么制定的,我们就应该怎么去做,这叫作以戒为师。都不了解戒,说以戒为师,这个谈不上。无论是从比丘,我们出家僧团来说,以戒律所规定的去生活,我们应该了解它,此应做,此不应做,止持作持,我们明白了,然后我们就去做,这叫以戒为师。咱们现在是在时代环境的限制,众生的身体力行也有一定的限制,做不了,做不到,有一定的困难,这也是问题。现在也有人去做,那也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亲融师父:请法师简单开示一下,念佛和持戒的关系。
界诠法师:这个没什么好讲的,出家人持戒,所有学佛者都离不开持戒的这个课题,对吧?佛法总的是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只是个方法,不是目的,因为修定、修慧是目的,是解决生死的一个根本。因为通过修戒才能够达到一个梵行清净的,这样才好念佛,好修定。
●寺院僧团做自己本分事
亲融师父:有一些世间的传统文化掺进了佛教里,有人把它当成佛法的一部分,法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有一些出家人都能看到,这不是佛法。其实佛教的教义从佛教本身来说,已经足够了,能够按照佛法去行持,最基本、最基础的已经胜过世间法。现在有一些人喜欢搞这个东西,我们也没办法去评论他,他喜欢嘛,他高兴嘛。现在有的把传统文化列入课诵里,比如说每天念念《弟子规》啊,有的人喜欢这个东西,或许说引导众生的一个方便吧,我们一般不太去做这个事情。文化是需要学习的,但是佛教的基本经典已经足够,我认为已经足够了。
亲融师父:师父,现在的佛教,就是过多的寺院搞一些的开放,有的人认为是接引众生,但是有的人认为它还是对佛教内部修行有一些影响,请问法师这个问题怎么来看?
界诠法师:现在的佛教,走到这个时期,这叫什么呢?各种法不一样。很多寺院都变成一个旅游区啊,变成商业区啊,已经变成这样了。我们去说它也没有用了,我们自己做好本分就好,对吧?
亲融师父:像受到一些外界干扰的话,干扰比较大,法师对这个,认为自己怎样做才能免除干扰?
界诠法师:现在有些寺院都在景区里面,开发旅游,很多寺院它自己也喜欢开发旅游,变成旅游景点,有一些寺庙都是古刹,他就是以这些文物啊,也要对外开放。在都市里的寺院现在已经都关不住门了,去的信徒啊,多得不得了,香火非常旺盛。所处的地方不一样,那么各个寺院的做法也不一样,这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处的位置。像大悲寺这样是主张实修的,自然不会去做这些事情;平兴寺我们这里也是杜绝游人进来的,我们虽然是在一个景区,太姥山是国家级的一个风景区,那么我们每逢节日,我们把所有的围墙门都关上,然后入口堵上,不让游人进来,只能是这样做。我们自己做自己的,其他我们也管不了了。
亲舟师父:师父,像您说的,您这么拒绝和杜绝,那么政府(旅游局等)对这个问题他是个什么态度?
界诠法师:地方政府目前也没有什么态度。风景区在山顶上,我们也不卖门票。
亲舟师父:这个宗教局啊,或者是政府没有说“这个不行,必须得开放”?
这个没有,福建还好。福建政府也没有太多的干预寺院,还是比较尊重出家人的一些意愿。福建宗教政策落实得也比较早,早期(福建)几位长老在世的时候比较重视这个,比较独立,政府一直都没太过干预,寺院开不开放呢,他们不管。
……
我们这儿不让旅游呢,宗教局还赞叹我们说“你们这样好……”
●短期出家为东南亚国家习俗
(此次参访有一居士随行护持,以下为居士请法)
居士:法师,有一些地方它可能有短期出家的这种行为,不知道这种做法是不是如法的?
界诠法师:这短期出家是东南亚来的,我们国内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都没有这种短期出家的说法,这几年才有。这个东西是受东南亚影响,因为泰国、缅甸他们有特殊的国情,像缅甸,就是在家的小孩子很小就送到寺院去教化,因为国民本身比较贫穷,读不起书,送到寺院去读书,他读了一段时间就回去。那么泰国他是成人了以后,他必须有寺院生活的一段实践,甚至剃度啊,寺院受沙弥戒啊,做这样的事情,然后有一部分留下,有一部分再回去。
现在国内有一些地方也做这个事情——短期出家。这只是受他们的影响,你说如法不如法,这个东西很难讲,本来没有这样的,佛经里面出家是自由的,你也可以还俗,就像男众可以七返嘛,是同意的,没有说一来就说短期出家,好像没有这样的说法。
居士:作为女众的话,短期出家,她就有一次机会,是不是就……
界诠法师:她没有受戒还可以,如果受戒就不可以。
居士:就算一次出家呗?
界诠法师:对。
●关于护持三宝
居士:作为居士来讲,请问法师,如何能够如法的去护持三宝和僧团?
界诠法师:僧团,你首先要了解什么样的僧团是如法的,然后去做如法的事情。是这样的,对吧?
居士:像我们居士在平时护持僧团的时候,面对社会上一些对僧团的不理解啊,非议啊,或者诽谤,我们对这个应该怎么做才能护持僧团?
那你没办法,人家要诽谤你,嘴巴在别人身上,只能说,“我有信仰,我觉得僧团如法如律,我就去护持它。”这是他的信仰的问题了。
居士:但是作为我们居士自身来讲,对这个比较痛心,觉得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一些什么来护持这个佛教和这个僧团……
界诠法师:怎么做?你按照佛教的要求去做,做一个居士,经里面讲啊,这个“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是居士应该做的,亲近三宝。
编者注:“听闻正法,法随法行,如理作意”,此在多部经中讲到,并且根据当时情形,所讲义理有所区别。
法师此处所讲,如《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一、亲近善士者,谓如前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依处,观见是已而正亲近。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示道师故。
二、听闻正法,及三、如理作意者,随其所应,谓当听闻若佛所说,若佛弟子所说,法教诸契经等,及若作意何种所缘,能息烦恼,即应作意。由归依法,于教证法应当现证,此即是彼随顺行故。
四、法随法行者,谓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归依僧,于趣涅槃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意译为数取趣等,此处指僧宝)应执为伴,其随顺行,谓应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