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述隆波连
旁述隆波连
风雨中走过来的巴蓬寺住持
一说到巴蓬寺,大家就会想到阿姜查尊者。但是我们却忘了另一位很重要的人物。
阿姜查尊者是开发这间寺院的创办人,但始终阿姜查尊者已经圆寂了。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巴蓬寺的状况。当这个组织越来越大,就会有越来越多修行有成就的比丘。虽然大家都照着戒律,以礼相待,但是层次不一样,多少都会产生一点磨擦。在这种情况下,阿姜查尊者是如何选择下一任住持的呢?当组织里都是猛虎、雄狮,处处卧虎藏龙时,要怎么找一个能够降伏所有人的人选呢?所以,以阿姜查尊者的独到眼光,他选了隆波连。
一般人的印象中,作为一个大寺院,大派系的第一把交椅的人物,大概是很会说法,有很强的摄受力,善于摄受众生;或者,在泰国佛教界的氛围里,他可能有一些神通之类的,有过什么飞天遁地,炫人耳目的神通事迹;或者至少,要能制作一些有神异加持力的佛牌等等的。
可是,现实里的情况刚好相反。相比起隆波查的幽默风趣,机锋频现的教导方式;隆波连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修行者。从他身上所体现的,是一位默默耕耘,老实修行的修行人典范。
在隆波查瘫痪之前,有一年的僧伽大会里,隆波查向大众提到说,他的日子不久了,身体也不方便,需要委任一位代住持。阿姜查尊者就问大众道:你们哪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住持的,你们举手,自己推荐自己。整个僧团里没有人敢推荐自己。阿姜查尊者就说,那么你们认为有哪一位师兄弟是你们最敬重的?哪一位能够胜任住持的,你们把他推荐出来。这次,也是没有人敢推荐。最后,阿姜查尊者就说,既然你们不推荐自己,又不推荐别人,那么就由我来推荐;由我来推荐的话,你们就不准反对。大家也就欣然答应了。阿姜查尊者就说道:我推荐阿姜连做巴蓬寺的住持。
虽然这次的僧伽大会后,事情就这样解决了;但是私底下有很多长老心里都不怎么服气,心里都是说着同一句话:为什么是他?他只是一个默默不知名,只会做工、只会劳动的人,难道巴蓬寺没人了吗?某某比丘是多少级(佛学,巴利文会考)的Maha(头衔),又是阿姜查尊者的左右手;这么多人才,为什么选他?很多人都怀着这种心态。(这是后来一位长老亲口说的。)
不久过后,阿姜查尊者就瘫痪了,既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像植物人一样长达九年。隆波查瘫痪的那段时间是巴蓬寺最艰难的时期。患难的时候,一个人的品质才能够真正显现出来。这段时期,那些内心不服气的分院长老就开始借故不来巴蓬寺了;也是在这段时期,大家可以看到哪些是真正爱护隆波查的弟子;他们会常常回来服侍隆波查,帮他抹身、按摩,服侍他的饮食、大小便等等。
这个时期,身为住持的隆波连实在很不容易。每年两次的僧伽大会里,隆波连都不断受到批评。巴蓬寺作为巴蓬系统的主院,各种大事小事,种种细节,都成为被人责难的理由之一。而所有的指责,自然也都来到住持隆波连一人身上。所以,每一次的僧伽大会,到最后,都是隆波连对大家说:对,是我错,我不应该。可是也就这样把问题解决了。
这段时期,一直不断有人指责隆波连这不对、那不对。甚至有比丘到曼谷的僧王处告状,说隆波连没有资格当巴蓬寺的住持;说出了种种原因来证明隆波连不适合,又说出种种原因证明自己才是合适的人选。后来,连这种理由都出来了,说巴蓬寺是在Pan Gok Noh,应该由Pan Gok Noh的人当住持(那位比丘在Pan Gok Noh出生,是当地人),然后就叫Pan Gok Noh附近的居民支持他当住持。甚至还有更离谱的,诬告隆波连私用公款;政府当局派人来调查时,隆波连也是静静的不吭声,没有为自己辨别还是什么的,最后什么也没查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种种的委屈,种种的风风雨雨,隆波连都默默地走过了。
我想,大概也只有隆波查这样的智慧,知道谁能担起这重任。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隆波查把职位交给阿姜连的时候,隆波连也没有推辞。他说:这是师父给我的任务,我就做。他不推辞,因为这是僧伽的事情,对大家有利益的事情他就做。
钻进沟渠捡垃圾的住持
前面有提过“祖师系”的寺院。虽然寺院本身不会打出招牌说自己是祖师系的,可是要看出一间寺院的风格也不太难。只要看看老师的作风,看看老师有多少位侍者,看看老师和弟子们的互动就知道了。
先说说典型祖师系的风格。在祖师系的寺院里,一个很常见的状况就是过分的服务老师;比如说,一个住持会有三、四个侍者,一个负责帮师父按摩脚,一个是负责帮师父搬椅子(师父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坐下),一个是拿风扇或扇子的,帮忙扇掉蚊子,或是天气热的话他就慢慢扇着师父,还有一个是拿着饮料,随时侍候。不管师父走到哪里,都是这副阵容。至于在做事方面,则是师父动口,弟子动手;师父拿着拐杖指一指这里肮脏,你就要赶快跑到这里打扫,指一指那里有垃圾,你就要跑到那里去清理;而师父自己则坐在他的交椅上让侍者扇风,按摩。(这些都是真人真事。)
再回来看看隆波连的风格,隆波连以前只有一个侍者在他身边;虽然有很多人想要亲近隆波连,要在他身边给予服务,他都拒绝了。一直到隆波连开刀动过心脏手术后,身边的侍者才增加到现在的两位。隆波连的教导风格就是“以身作则”,以身教代替言教。“你教一百次,不如你做一次给他看。”隆波连是这么说的。一直到今天,虽然他已经贵为昭坤了(Chao Kun,泰国僧伽系统里的头衔,由僧王赐封。),但他还是自己扫地,亲自动手打理寺院环境。在泰国,你大概很难会看到一个昭坤是自己扫地、自己钻进沟渠里把垃圾捡起来、推着手车收集垃圾、倒垃圾、爬到屋顶上去修理瓦片;而这些就是隆波连每天的生活。虽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还是坚持以身作则,给大家做榜样。所以,当老师这样做了,弟子就没有借口可以偷懒了。
隆波连之所以会建立起这种“做给你看”的教导方式,也是有原因的。过去,隆波连的教导风格就像早期的隆波查一样,非常严格。比丘们必须常常不倒单,白天则必须帮忙寺院建筑之类的粗活;若比丘们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是会受到呵斥的。在这种训练之下,每几年就会有一个比丘发疯。渐渐,隆波连发现这种猛烈的修行方式不太适应用在现代人身上。后来,隆波连放弃了这种教导方式。取而代之的就是现在这种“做给你看”的方式。隆波连是这么说的:“我不指责你们,我做给你们看。你们能做的话就做。”所以,虽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还是很精进。每一个在隆波连身边的人都会感到很法喜;跟着隆波连修行,内心也会感觉很稳当。隆波连从来不夸耀自己,你不会从他口中听到一句他夸耀自己的话。有时人们想知道他曾经如何艰苦的修行,他也不说出来,他只是不想炫耀自己的能力。
在隆波连动过心脏手术后,从休养期到现在,大众已经让师父免掉早晚课;只有在重要的日子师父才回来带早晚课。师父会在他的Kuti(编:比丘寮房)解决弟子们的禅修问题。基本上,在巴蓬系统里,不管是哪一个分院的比丘,甚至是外面其他寺院的比丘,只要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会来请问隆波连的意见。
如果你是牛,你吃草,你就住得下来
基本上,到巴蓬寺来出家的,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人。第一种是认真来出家,可以长久待下去的人;另一种则是不久后就会自动消失的人,怎么说呢?
通常,认真来出家的人,师父做事,他也会自动自发跟着做,不需要师父强迫。这种人就能够在这里住下来。还有另一种是来混饭吃的,尤其现在巴蓬系统在泰国乃至全世界的名气都很响亮;很多人以为来到巴蓬寺,就可以借着巴蓬寺的名誉“找吃”。但是,当他们真正进入巴蓬寺后,就会感到很失望了。因为巴蓬寺的戒律很严格,比丘不能拿钱、不能叫别人代为积蓄金钱、也不能向人开口讨东西(除非信徒自行开口要求供养)。通常,这种来混的人,即使你不赶他,他也很难待下去。因为当别人在做早晚课,出坡工作(就连师父也在工作),他自己却躲起来偷懒。虽然不会有人会指责他,可是谁认真,谁混日子,大家都心知肚明。慢慢的,来自于同侪之间的眼光和压力,就会让他们羞愧得无地自容;不久后,这些来浑水摸鱼的人就会自动消失了。隆波查说过,他开了一个农场,如果你是牛的话,你吃草,你就会住得下来。你若不是牛的话,你就住不下来,就是这个意思。他开了一个道场给修行人修行,不是修行人的话就住不下来。
而在那些认真来出家的比丘里,我们又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以禅修为主的,第二类则是以劳动为主的。怎么说的出家来做劳动呢?虽然说出家是要通过禅修来了脱生死,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根性都是适合禅修的;所以那些不适合长时间禅修的比丘就必须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实践自己的修行。
隆波连这样说过:“能够禅修的人,他必须回去禅修,做早晚课,在自己的Kuti径行、禅修。不能禅修的人,你可以出来帮忙,给寺院服务;来出坡,跟我一样,我来带领他们。”例如,当Ajahn Dtun住在巴蓬寺的时候,他的行持就是以禅修为主的。隆波连对他说:“你是可以修行的,就回你的Kuti修行。”虽然隆波连平时都不怎么作声,可是弟子们的根器如何,他是了如指掌的。
巴蓬寺,“老家伙”的地方?
很多认为巴蓬寺是“老家伙”的地方,其实是不对的,巴蓬寺里全部都是年轻人,只有一两位老和尚。因为只有年轻人才忍受得了长时间的工作。“老家伙”们出家了很多年,都变成长老了,都去别的分院变成“老大”了,不用工作那么辛苦,慢慢禅修,自由自在。若是在巴蓬寺,即使是长老也都有责任,也需要出坡。所以巴蓬寺的长老没有几位。隆波查瘫痪了九年多才圆寂。葬礼时,每一天都有隆波查老一辈的弟子来说法,好几位长老都提到同样的东西:“早期的时候隆波查让隆波连来做住持,我很不服。有师兄弟这么说,隆波连有什么能力把巴蓬寺搞得好呢?但是到了今天,师父去世了,整整一百万的人来参加丧礼,连国王也来了,整个场面都很有次序,井井有条,如果我是住持的话,我做不到。我很惭愧我以前有过的想法。”这样说的不只一位,而是好几位。在隆波连当了住持十年后,这些长老们一位一位的,慢慢的,都开始赞叹隆波连;他们看到了巴蓬寺在隆波连的领导之下,根基越来越稳固,稳定的继续发展(巴蓬系统目前是泰国最大的森林传承派系),也只有隆波连可以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而不乱了阵脚。隆波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的目光很远,他知道前面的路该怎么走。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出身的住持,他懂得如何保持着巴蓬寺的家风,不让越来越多的名闻利养,腐蚀了这个修行道场朴质的风格,为一心修行的弟子们,提供了一个不受世俗污染的避风港。
Wat Tam Seng Pet 简介
Wat Tam Seng Pet是巴逢寺第五个分院。Tam Seng Pet 的意思为∶Tam 表示“洞”,Seng 是“光”,Pet 则是“钻石”。可以意译为“金刚光明洞”。Wat Tam Seng Pet 建高山上,位于Amnak Cherun的首府东部10公里处。佛历2511年(西元1968年),这里的居民到乌汶去见隆波查,把这个供养给隆波查,希望他过来这里建立寺院。第一次,隆波查带了Ajahn Maha Amon和 阿姜苏美度一起来到这里。那时候还没有任何的建筑物,他们就在洞里居住、禅修。住下来后,隆波查认为这个地方很好、很适合修行,也就接受了居民的邀请,发展这个地方。
Wat Tam Seng Pet 分成两个部分,主院建在山上;山下另有一个别院,给行动不便、不能上山的年长者居住。
早期,这里的建筑物都建在山上;慢慢的,由于越来越多的在家长者到这里来修行,久而久之,山下也建起了很多建筑物,看起来就像是两间寺院。最早期的山洞则是在主院和别院之间。
在Wat Tam Seng Pet,寺院的范围(整个山)有1000rai(1莱(rai)=1600平方米)左右。这里有两个主要的山洞可供居住。主要的山洞Tam Seng Pet已经被修建得非常完整。原来的山洞只是一片依着山壁的狭长空间,有一块悬岩悬挂在上方以供遮风避雨,可以住上2-3个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山洞外建起了水泥的kuti,可以住上好几个修行人。由于住众越来越多,目前这里的住众都住在寺院的kuti里,山洞通常都是空置着。
山上的寺院里建有一座很大的睡佛像,长19米。有一个很大的大殿(编∶为了有够大的屋顶收集雨水),宽28米,长60米。女居士,美琪(编∶泰国称呼十戒女或八戒女)居住的建筑物四间。男居士居住的建筑物一栋,两层,宽8米 x 12米。比丘的Kuti有八间。还有一个中式的观景台、小池塘。山上有一座隆波查住过的Kuti。还有一个舍利塔,是隆波查的纪念塔。舍利塔里有隆波查的蜡像,塔内的墙上有隆波查的油彩画和一些纪念的物品。
Wat Tam Seng Pet的出家住众平时有十位左右,结夏时会有15-20位左右。对于喜欢运动的比丘,这里是个很适合的地方;从山上走到托钵的村子,单程就需要六公里。六公里是最靠近的路线,另外还有几条更长的路线。所以通常出去时是步行出去,回来时都由发心的村民用车载回来。以前隆波查在这里的时候,上山的路还没建好;那个年代,村子里也没有多少辆汽车;所以,上下山都是用走的。在那种情况下,就有一些小趣事∶由于回程太远,居士们就看到一些扛着重重的钵(装满了食物),走得又累又饿的洋人比丘,索性就在路边坐下来,吃完饭再上山。
Wat Tam Seng Pet所在的这座山是一座石山。山上的树木都不大,也不很高,一般上都是灌木。夏天时,由于没有树木遮荫,太阳会把石头晒得很热,整个山头都变得热烘烘的,只有住在山洞里会比较凉快。所以,比丘们一般上都是冬天时来这里住。这个时候天气很冷,石头被晒得很热,冷热调和下,温度刚刚好;而且这时漫山遍野都开满了花,很漂亮。在这种天气里禅修,舒服得根本就不想起来。由于这里是山顶,视野很辽阔,内心感觉也非常好。所以比丘们冬天的时候通常都会去一些有石头、石山的分院,比较少待在森林里。
这里比较鼓励小团体的人来住、修行;人太多的话就不太理想。因为这里是山顶,没有水,一整年的用水都是雨季时储存下来的雨水。大殿建那么大就是为了蓄水用。雨季时,屋顶所流下来的水全都被储蓄在大殿底部的水舱里。接下来一整年所用的水都是水舱里的水。所以如果举办四、五十个人以上的禅修营就不太适合,要麻烦市政局把水一车一车载上来。所以这里比较欢迎小团体,几个到十个人之间来修行都没问题,男女都有地方住。
在巴蓬寺这么多分院里,隆波查只在Wat Tam Seng Pet结过夏,其他分院都没有(一般只在巴逢寺结夏)。结夏的时候比丘都住在一个固定的Kuti里,不住在洞里,但是白天可以在洞里修行。这里的作息是早上三点做早课,四点半就开始去托钵。托钵的路线分两条,所以一队四点半就走,另一队五点走。八点回来就用餐。由于托钵路线很远,这里是所有巴逢系分院里最早出去托钵的其中一间寺院。甚至有更远的路线,比丘们四点就得出门了。一般上,其他的分院,包括巴逢寺,最早的托钵时间是五点,只有这间寺院是早过五点的。除了在结夏期间,必须在天色微亮后才可以出去托钵,才会比较迟出门。